珞巴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個民族,僅有3000人。主要分布在西藏東起察隅,西至門隅之間的珞渝地區(qū),以米林、墨脫、察隅、隆子、朗縣等最為集中。珞巴族內部部落眾多,主要有“博嘎爾”、“寧波”、“邦波”、“德根”、“阿迪”、“塔金”等。“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
珞巴族的歷史起源
“珞巴”意為南方人。由于居住地區(qū)交通閉塞和與外界接觸少,社會發(fā)展緩慢,直到解放前夕珞巴族還處于原始社會末期的家長奴隸制階段。珞巴族內部部落很多,各有不同的自稱和他稱。據史料記載,自公元七世紀起,珞瑜地區(qū)即歸入吐善王朝建制,此后一直在西藏地方政府統(tǒng)轄之下。在1965年國慶節(jié),經國務院批準,珞巴人才正式成為中華大家庭中的一員,享受到與其他民族一樣的平等權利,1985年的國慶節(jié),經國務院批準米林縣南伊珞巴民族鄉(xiāng)誕生。
珞巴族的飲食習慣
珞巴族所有成年男子的腰間都掛著火鐮,顯然是為了野炊或吸煙取火方便。但是,從一些飲食習俗中,仍可窺見珞巴族先民曾有過生食的歷史痕跡。如一些部落在盟誓時,要飲用血酒。博嘎爾人每年收秋后殺牲慶祝,把余溫未冷的牛血倒在酥油中飲用。他們認為,野牛的骨髓吸出來生食味道最鮮美。一部分珞巴人常把獐子肉剁成肉醬,拌上辣椒和姜末作為配料。燒烤,是珞巴族最常見的一種加工食物的方式。不管是植物性食物,還是動物性食物,都可以燒烤。整條魚投入火塘,埋上熱灰,用不多時便燜熟可吃。在山上捕獲到大的動物,除烤吃外,還切成肉條,烤熟后長期貯藏。
用石塊烙制的食品也很常見。把蕎麥、玉米和達謝(一種木本棕類喬木樹桿加工后提取的淀粉)研磨后,用水調和成稀面團,攤在燒紅的石片上,先烙熟一面,再翻烙另一面,如餅太厚,烙過再埋入火塘的灰燼中,使其熟透。珞巴族煮食食物的方法也很獨特。崩如、蘇龍部落的人把達謝調成漿,放在大葫蘆里,再從火塘里把燒紅的石頭取出來,立刻投放到葫蘆里,利用石頭的熱量把達謝煮熟;蛘甙鸭Z食放進竹筒,加上水,堵上木塞,放在火堆上燒。食用時用刀把竹筒破開。這種方法多用于外出遠行。
采集和狩獵是珞巴族食物的重要來源。他們捕捉山鼠的方法多種多樣,用石板壓、設小地弩、下活套都很有效。有的家庭占的特定的捕鼠區(qū),外人不得染指。捕到山鼠后把毛燒掉煮熟便可食用,如果一時吃不完便烤干、曬干貯藏備用。珞巴地區(qū)的山鼠肥而大,肉質細嫩,往往是婚嫁待客的上乘佳品。珞巴族是一個非常好客的民族,招待客人端出的食品,客人必須吃完。主人還要當著客人的面,先喝一口酒,先吃一口飯,以示坦誠。珞巴人把挽留客人視為榮耀,如果待客不周,會遺憾終生。
珞巴族的節(jié)日習俗
吉祥年節(jié)
除了散居在墨脫、米林一帶的少部分珞巴人與藏族一道過藏歷年外,各地的珞巴人都有自己的年節(jié)。珞巴年節(jié)是按照本族歷法推定,過節(jié)時間雖不一致,但都是在一年勞動之后。
珞渝西部的珞巴人約于藏歷年二月過“旭獨龍節(jié)”。過年這天,由“紐布”(巫師)手執(zhí)一根貼滿五彩羽毛的棍子,在村寨里揮舞念經,全村人圍攏在一起歡歌起舞,祈禱豐收。年節(jié)期間,各家各戶都拿出酒肉,在一起聚餐。老人對歌追憶部落的古老歷史,青年人對歌表達愛慕深情。夜幕降臨后,在熊熊篝火旁,歡歌笑語此起彼伏。
珞渝東部的珞巴人在藏歷十二月十五日過“洞更谷乳木”節(jié)。人們把年前宰殺的豬、牛剁成一塊塊,分送給家族或母系的親友,保留著共享勞動果實的古俗。牛肉吃完了,頭蓋骨卻不扔掉,要高高地懸掛在自己家中墻上,作為勤勞和富有的象征,世代相傳。
居住在墨脫、米林一帶的珞巴族沿用藏歷,所有的節(jié)日和祭祀活動與藏族無多大區(qū)別。但大部分珞巴族都使用自己推定的歷法。由于珞巴族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各地年節(jié)的日期不一,一般定在每年的勞動之后。因此歡度年節(jié)都包含有慶賀豐收、迎新辭舊之意。
在年節(jié)前夕,家家都要舂米釀酒、殺豬宰羊,富裕人家還要宰牛。希蒙的珞巴族稱年節(jié)為“調更谷乳術”節(jié),屆時要把宰殺的豬、牛、羊肉連皮切成塊,分送給同族的人。不少地方還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習慣,過節(jié)時,村落的住戶要自帶酒肉歡聚,全村男女老少席地圍坐,或飲酒,或吃肉,歌聲笑語不斷,進行各種娛樂活動。
生殖崇拜求豐收
在自稱為“阿帕塔尼”的珞巴族民間流傳著一個珞巴語叫作“莫朗”的節(jié)日,節(jié)期在農歷臘月或正月由巫師擇定,流行地區(qū)是西藏珞渝地區(qū)的西巴霞曲地區(qū)。屆時,全村男青少年排列為一行,身著盛裝,在巫師帶領下到鄰近各村巡游,在路過田野時,巫師撒大米粒,青少年揮舞長刀,敲打銅盤,隊尾的一個老頭子沿途撒大米粉。在經過即將播種的土地時,舉著竹制男性生殖器的青年就到地里跳生殖舞。每到一個村子的廣場上就唱歌舞蹈,該村群眾備酒熱情款待。巡游隊伍要走遍本部落的所有部落。這一節(jié)日意在預祝豐收。因為人們以為莊稼的繁殖和人的生育是一個道理,所以在地里跳生殖舞。在一些珞巴族地區(qū),仍能看到自家房屋旁樹立有許多個用木樁做成的男性生殖器,為的是祈求人丁興旺。我國許多民族都曾有過生殖崇拜,在一些南方民族節(jié)日中仍能看到這種遺存,我們只要了解生育的重要性,就可以理解生殖崇拜的起因。世界屋脊上的“南方人”珞巴族。相傳大地母親生了金冬(太陽)的九個兄妹,金冬又生了冬日(老虎),而冬日的兒子阿巴達尼是個非凡人物。他長著四只敏銳的眼睛,前面兩只觀察光明世界,后面兩面只監(jiān)視惡魔妖怪,能夠上天入地,世間萬物無不在他的掌握之中。他還是個能工巧匠,發(fā)明了制陶術和架橋術,為人類做了許許多多的好事。阿巴達尼就是珞巴人的祖先。珞巴族主要聚居地洛渝地區(qū)山高林密,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珞巴人主要從事農業(yè)生產,長期停留在“刀耕火種”階段,直到西藏民主改革后,才開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推廣先進的耕種方法,農牧業(yè)得到了很大發(fā)展。珞巴族男子一般戴藤條或熊皮盔帽,穿坎肩,披獸皮。婦女穿用自己織的羊毛,麻,棉衣料做的短上衣和統(tǒng)裙。男女均赤足。他們喜歡佩戴石質串珠,貝殼和銅制各種裝飾品,喜歡飲酒,吸煙,吃椒。珞巴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本民族的文字。他們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
珞巴族的婚姻習俗
珞巴族群眾的婚姻基本是一夫一妻制,有些部落的富戶盛行多妻。嚴格實行氏族外婚和等級內婚制,盛行買賣婚姻。有遺妻要在亡夫兄弟中轉房的習俗。婦女的地位十分低下,財產的繼承均歸男子。在某些珞巴族部落中,還實行著嚴格的父子連名制。
珞巴族的宗教信仰
珞巴族傳統(tǒng)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孕育和誕生珞巴族原始宗教信仰的現實土壤。由于各氏族部落生產環(huán)境有所差別及發(fā)展不很平衡,價值取向也不盡相同,因而各部落間原始宗教信仰也具有復雜多樣的特點。
在珞巴有的觀念中鬼和神的概念沒有明顯的區(qū)分。他們把“鬼怪”、“精靈”、“神靈”、“鬼魂”統(tǒng)稱為“烏佑”,即“精靈”或“鬼”。他們認為“烏佑”可以憑附在任何自然物和人的身上,使自然物和人有了“精靈”和“鬼”的屬性。“烏佑”種類很多,萬物皆有,無處不在,左右著人們的生產生活的一切領域。
既然珞巴族原始宗教信仰建立在萬物有靈和靈魂不死的認識基礎上,因此便有了多種的崇拜形式和豐富的崇拜內容。
▼▼56個民族的風俗習慣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www.14april14hr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