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 > 體質養(yǎng)生 > 正文

胃下垂的特征 六種特征早重視

2017-06-16 21:15:21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一般來說, 胃下垂不會引起太明顯的癥狀, 患者們在站立的時候,胃的下緣達盆腔,就會出現(xiàn)胃下垂,一般是發(fā)生多是由于膈肌懸吊力不足,肝

一般來說, 胃下垂不會引起太明顯的癥狀, 患者們在站立的時候,胃的下緣達盆腔,就會出現(xiàn)胃下垂,一般是發(fā)生多是由于膈肌懸吊力不足,肝胃,膈胃韌帶功能減退而松弛的。

輕度胃下垂多無癥狀,中度以上者常出現(xiàn)胃腸動力差,消化不良的癥狀。

1.

及上腹不適 患者多自述腹部有脹滿感、沉重感、壓迫感。

2.腹痛 多為持續(xù)性隱痛。常于餐后發(fā)生,與食量有關。進食量愈大,其疼痛時間愈長,且疼痛亦較重。同時疼痛與活動有關,飯后活動往往使疼痛加重。

3.惡心、嘔吐 常于飯后活動時發(fā)作,尤其進食過多時更易出現(xiàn)。這是因為1次進入較大量食物,加重了胃壁韌帶之牽引力而致疼痛,隨之出現(xiàn)惡心、嘔吐。

4.

便秘多為頑固性,其主要原因可能由于同時有橫結腸下垂,使結腸肝曲與脾曲呈銳角,而致通過緩慢。

5.神經精神癥狀 由于胃下垂的多種癥狀長期折磨病人,使其精神負擔過重,因而產生失眠、頭痛、頭昏、遲鈍、憂郁等神經精神癥狀。還可有低血壓、心悸以及站立性昏厥等表現(xiàn)。

6.體檢 可見瘦長體型,上腹部壓痛點因立臥位變動而不固定,有時用沖擊觸診法,或患者急速變換體位時,可聽到臍下振水聲。上腹部易捫到主動脈搏動,常同時伴有肝下垂、腎下垂及結腸下垂的體征。折疊用藥治療

1.內科治療

(1)加強鍛煉,增強腹肌張力,并少吃多餐,糾正不良的習慣性體位。

(2)增加營養(yǎng),并給以助消化劑,必要時給蛋白合成制劑及胰島素等以增加腹腔內脂肪,加強腹肌張力。胰島素(普通胰島素)4~8U,餐前半小時皮下注射,以促進食欲。苯丙酸諾龍25mg肌內注射,每周2次,1個月后每周1次,連用3個月。

(3)對癥治療:對無力型胃可用促胃動力藥,胃痛者可用鎮(zhèn)痛藥,便秘者可用潤滑劑。

(4)可試用加蘭他敏氫溴酸鹽10mg,3次/d,口服或25mg,1次/d,肌內注射。一般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20~40天為一療程,視患者病情而定,經1~2個療程后,病情仍未改善,應停用。

(5)可試用三磷腺苷(ATP)20mg,2次/d,在早、午餐前半小時肌內注射,25天為1療程,間隔10天再進行第2療程,總有效率為98.5%。

(6)必要時可放置胃托或腹帶輔助治療。2.中醫(yī)治療

(1)中藥治療:

①脾虛氣陷型:面色萎黃,精神倦怠,語言低微,氣短乏力,食少納呆,脘腹重墜,脹滿,噯氣不舒,食后加重,肌肉瘦弱,舌淡苔白,脈象緩弱。治以補氣升陷,方用補中益氣湯合枳術丸。少食納呆可加雞內金6g,炒稻芽、麥芽各12g,惡心嘔吐加半夏10g或合用旋覆代赭湯。

②虛實夾飲型:脘腹墜脹不適,食后尤甚,喜暖喜按,必下悸動,水走腸間漉漉有聲,惡心,嘔吐清水痰涎,便溏,舌淡苔白滑。脈象沉細小滑。治以溫陽化飲、和胃降逆,方用苓桂術甘湯合附子理中湯加半夏10g,代赭石15g,或加黃連3g、吳萸6g。③肝胃不和型:兩脅脹而不適,脘腹脹滿,呃逆,噯氣,嘈雜噫酸,善太息,苔薄膩,脈弦小。治以疏肝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或四逆散與逍遙散加減化裁。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