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溶血病的發(fā)病機制
可能有一些朋友會聽說過abo溶血病這種疾病吧,但是真正了解abo溶血病的人肯定是不多的,畢竟abo溶血病并不是我們常見的一種疾病,我們周邊也很少有人會出現(xiàn)abo溶血病這樣的疾病,但是由于abo溶血病的危害性很大,所以我們建議廣大的讀者朋友們有必要多了解一些關于abo溶血病的知識。
發(fā)病者的母親多數(shù)為O型,具有免疫性抗A及抗B抗體;嬰兒多數(shù)是A型,特別多見于A1其次為A2,及B型。多見于O型母親,是由于母親其抗A、抗B抗體除了屬于IgM的天然抗體外,同時還有IgG的免疫性抗體,A(B)型血清中則主要是抗B(A)IgM,極少有抗B(A)IgG,而IgM抗體是不能通過胎盤的。免疫性抗A或抗B抗體(IgG)則可通過胎盤,抗體進入胎兒體內(nèi)后,附著于胎兒相應紅細胞膜上,與其抗原發(fā)生免疫反應而溶血。ABO溶血病可以第一胎發(fā)病,這是因為母親產(chǎn)生免疫性IgG抗體,除了可以由紅細胞抗原刺激外,還可以由多種非特異性刺激產(chǎn)生,因具有ABO的血型物質(zhì)可存在于多種組織細胞及體液中,如血清、唾液、胃液、卵巢囊腫液、精液、羊水、汗、尿、淚、膽汁、乳汁中;以及由于腸道寄生蟲感染,注射傷寒菌苗/破傷風或白喉類毒素等非特異性刺激而引起免疫性抗體,由于有如此眾多的刺激均可使孕婦產(chǎn)生抗體,故孕婦在懷孕前就已具備了這些抗體,因此第一胎就可發(fā)病。
具有免疫抗體的母親,雖其胎兒與其ABO血型不合,但不一定發(fā)病,這是由于來自母體的抗體,被胎兒血漿和組織中存在的血型物質(zhì)結(jié)合,阻止抗體對紅細胞的作用。同時還由于胎兒紅細胞表面的抗原密度較小,因此結(jié)合的抗體量少,不引起癥狀。
具有免疫性抗體的婦女在分娩過一次ABO溶血病的嬰兒后,以后懷孕的情況,據(jù)Mothan分析大量資料發(fā)現(xiàn),約1/3的新生兒比第一胎的病情為重,1/3的新生兒與第一胎相似,另1/3則比第一胎為輕。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們介紹了一種比較少見的病癥,那就是abo溶血病了,我們知道abo溶血病的危害性很大,所以我們要了解多一些關于abo溶血病的信息,上文為我們詳細介紹了abo溶血病的發(fā)病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