莼的功效與作用 藥用價值
對于很多中國人來說,中醫(yī)中藥是非常值得信任的,因為中藥的歷史悠久且副作用小。莼就是我們常見的一種中藥材,對于人體的健康有很多的好處,那么莼究竟可以怎么吃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別名】茆((詩經(jīng)》),屏風(fēng)(《楚辭》),鳧葵(《毛詩傳》),虊(《說文》),水葵(陸璣《詩疏》),水芹(《齊民要術(shù)》),露葵(《顏氏家訓(xùn)》),絲莼(《唐本草》),馬蹄草、缺盆草(《經(jīng)驗良方》),錦帶(《綱目》),馬粟草(《現(xiàn)代實用中藥》)。
【來源】為睡蓮科植物 莼菜 的 莖葉 。5~7月采。
【原形態(tài)】莼菜(陸璣《詩疏》)
【生境分布】生水中。分布江蘇、浙江等地。
【化學(xué)成份】含有少量維生素B12。葉背分泌一種類似"瓊脂’的粘液,新葉的粘液更多,這種多糖可用熱水或稀堿溶出,其組成中含L-阿拉伯糖5.9%、L-巖藻糖10.9%、D-半乳糖34.1%、D-葡萄糖醛酸17.3%,D-甘露糖13.4%、L-鼠李糖11.4%、D-木糖7%,并有謂含D-半乳糖醛酸、D-果糖、D-氨基葡萄糖等。此外,莼中還檢出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脯氨酸、蘇氨酸、天門冬素和組胺。
【藥理作用】其粘質(zhì)部在動物篩選試驗中,認為有某些抗癌作用;對洋蔥根的未分化細胞的有絲分裂,莼的提取物有較弱的抑制作用。
【性味】①《別錄》:"甘,寒,無毒。"
【歸經(jīng)】①《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利水,消腫,解毒。治熱痢,黃疸,癰腫,疔瘡。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或作羹。外用:搗敷。
【注意】①陶弘景:"性滑,服食家不可多噉。"
【附方】①治一切癰疽:春夏用莖,冬月用子,就于根側(cè)尋取,搗爛敷之。用菜亦可。(《保生余錄》)
【各家論述】①《本草匯言》:"莼菜,涼胃療疽,散熱痹之藥也。此草性冷而滑,和姜醋作羹食,大清胃火,消酒積,止暑熱成痢。但不宜多食久食,恐發(fā)冷氣,困脾胃,亦能損人。"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名醫(yī)別錄》
通過上面文章的介紹,相信大家對于莼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莼的作用是很大的,對于人體有很大的好處,因此大家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身體情況來選擇莼,但是還是要在醫(yī)生的囑咐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