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解除大家對切糕的誤會很多同學圍著場地不走,就是為了看看現(xiàn)做大塊切糕,原定9點就到,但遲遲未見。這塊切糕是新疆學生阿布出了700元錢,在火車站找他的同鄉(xiāng)做的。然后運到學校請大家免費吃的。
阿布的普通話還不錯,這也是社團找他策劃吃切糕活動的原因,“大家對切糕有誤會,我就是想讓大家了解切糕。”阿布說,昨晚做切糕做了一夜。
切糕搬上來的時候,一片歡呼聲,上面有桔子瓣的糖,有玉米糖,有葡萄干,有核桃……很多同學拿出手機拍照。很多同學拿出牙簽,扎葡萄干吃。
我們新疆切糕不可能用松香,水銀這些駭人聽聞的材料來做的,那些東西,人吃了是會翹翹死的!不要把我們新疆人形容得這么殘忍好不好,我們也是人嘛。
其實新疆切糕是我們新疆一種很有特色和代表性的糕點,切糕存在的歷史已經(jīng)有上千年了,它的出現(xiàn)是有一定歷史原因的。
下面,我就在這里給大家獨家披露一下切糕出現(xiàn)的歷史背景和大概的制作方法,據(jù)我所知,網(wǎng)上還從來沒有人認真介紹過切糕到底是什么樣的東西!
大家都知道絲綢之路這段歷史,在那個時候,新疆是國內(nèi)外商隊往來的重要交通樞紐,也是很重要的食物補給站。由于商人們都是做的長途旅行,所攜帶的食物必須要能長久保存且便于攜帶,而且要富含人體所必需的各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比如維生素C,否則人長途跋涉下來,就會像達伽瑪和麥哲倫遠洋船隊上的水手那樣,是會得壞血病而死的。
當然古人在那個時候不會分析得這么科學,他們完全是本著長期積累的經(jīng)驗以及從實際出發(fā)的原則來制造長途攜帶食物的。
切糕由玉米和小麥面粉做成,里面加入了大量的干果和果脯。大家都知道玉米面和小麥面在北方是作主食的,而當時往來于絲綢之路的絕大部分都是北方人,所以用面粉做切糕就理所當然了。
而新疆自古盛產(chǎn)多種水果和干果,比如核桃,花生,葵花籽,葡萄干等等,它們都含有極其豐富的營養(yǎng),古人們在長期食用的過程中已經(jīng)明白了它們對于人體的重要性,所以把它們加到面粉做的切糕中也就不足為奇。
光有這些還是不夠的,切糕還必須滿足便于攜帶和保存這一要求。
于是人們在做切糕的時候,在面粉中加入大量的糖,有mopper要問了,加糖能有什么用?哼哼,糖的用處可大了!首先,它能給切糕調味,其次,大量的高飽和度的糖有很好的防腐作用,再者,蔗糖也是很有營養(yǎng)的食物,特別是在長途旅行中消耗大量能量的情況下,糖分能很好很快的補充體力!
大家要知道,在科學很不發(fā)達的那個時代,人們只能憑借日常生活經(jīng)驗去了解各種事物的使用方法和作用,比如神農(nóng)嘗百草這樣的故事。很多流傳至今的傳統(tǒng)知識,或許今天看來稀松平常,可在當時,說不定是經(jīng)過許多血和淚的教訓才被人們所掌握的呢!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wǎng) http://www.14april14hr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