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傳統(tǒng)文化 > 正文

鄂溫克族歷史 鄂溫克族族稱簡介

2016-05-30 08:38:01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鄂溫克族由于歷史上居住不同地域,曾有不同的稱謂。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居住在鄂溫克族自治旗、阿榮旗、扎蘭屯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鄂溫克族由于歷史上居住不同地域,曾有不同的稱謂。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居住在鄂溫克族自治旗、阿榮旗、扎蘭屯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訥河市等地的鄂溫克人,被稱為“索倫”。居住在陳巴爾虎旗和鄂溫克族自治旗錫尼河流域的鄂溫克人,被稱為“通古斯”。居住在根河市敖魯古雅的鄂溫克人,被稱為“雅庫特”。但是,在不同地區(qū)鄂溫克人內(nèi)部,都自稱為“鄂溫克”,他們是統(tǒng)一的鄂溫克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根據(jù)各地鄂溫克族人民的意愿,于1958年3月決定把原有的“索倫”、“通古斯”、“雅庫特”稱謂,統(tǒng)一改為鄂溫克族。

關于鄂溫克族的民族來源,目前有兩種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鄂溫克族起源于貝加爾湖沿岸及以東地區(qū)的北室韋;另一種觀點則提出鄂溫克族起源于烏蘇里江流域靺鞨七部之一的安居骨部。

17世紀中葉,鄂溫克族已經(jīng)生活在黑龍江中下游和貝加爾湖沿岸地區(qū)。據(jù)史學家研究,當時鄂溫克族共分三支:一支是居住在貝加爾湖東北勒拿河支流威呂河和維提姆河沿岸的使鹿(馴鹿)鄂溫克人,共12個大氏族,被稱為使鹿的“喀木尼堪”或“索倫別部”。

他們于18世紀初遷至額爾古納河畔,是被稱為“雅庫特”人的先民。第二支是居住在貝加爾湖以東赤塔河、石勒喀河一帶的使用馬的鄂溫克人,被稱為“納米雅兒”部落或稱“那妹他”,共有15個氏族,是后來被稱為“通古斯”人的先民。第三支即“索倫部”,人數(shù)最多,居住在石勒喀河至精奇里江的黑龍江中下游流域,是被稱為“索倫”人的先民。

明末清初,鄂溫克族已與后金(清)政權有了較多的來往。后金統(tǒng)治者為了鞏固后方,實現(xiàn)南下入主中原的戰(zhàn)略目的,于1639年至1643年發(fā)動了三次征服索倫部的戰(zhàn)爭。索倫部的鄂溫克、達斡爾等族民眾在首領博木博果爾的率領下,展開了抗擊斗爭,但終因弱不敵強而失敗。

17世紀40年代,沙皇俄國侵略者開始侵入黑龍江流域。鄂溫克族人民同其他民族一起英勇反抗,給予侵略者多次沉重打擊。在清朝軍隊抗擊沙俄侵略者的呼瑪爾河口、尚堅烏黑、古法壇村等戰(zhàn)役中,都有鄂溫克族將士參加戰(zhàn)斗。

在1685年至1686年的雅克薩戰(zhàn)爭中,鄂溫克族人民不僅參加戰(zhàn)斗,而且偵察敵情,擔負軍需、糧食供應、驛站運輸?shù)娜蝿?,為收復雅克薩做出了貢獻。在清軍和各族人民的共同抗擊下,取得了反對侵略的勝利,1689年中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

這個時期鄂溫克族陸續(xù)從黑龍江中下游的北岸遷居到嫩江、訥莫爾河、諾敏河、阿倫河、音河、雅魯河、濟沁河流域,即布特哈地區(qū)??滴醵?1863年),清朝政府把布特哈地區(qū)的鄂溫克族分設5個“阿巴”(圍獵場),任69員佐領。

此外,在達斡爾族中設3個“扎蘭”,雜居其中的鄂溫克族分別歸這3個扎蘭管轄。以后在此基礎上編為布特哈八旗。編入八旗的鄂溫克族官兵,有參加巡察邊境、駐守國境線卡倫(哨所)和驛站傳遞的任務。

由于鄂溫克族將士驍勇善戰(zhàn),被清政府頻繁調到璦琿、呼倫貝爾、新疆伊犁等地戍邊,到各地作戰(zhàn),為抵御外來侵略,平息地方叛亂,維護祖國統(tǒng)一做出了貢獻。由于長年征戰(zhàn),許多鄂溫克族士兵血灑疆場,加之災荒,造成鄂溫克族人口銳減,生活貧困。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了我國東北地區(qū)。面對政治壓迫、經(jīng)濟掠奪,鄂溫克族人民進行了英勇斗爭。他們參加抗日聯(lián)軍、為抗聯(lián)當向導、送糧食、護養(yǎng)傷員,用各種方式打擊日本侵略者。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鄂溫克族青年知識分子積極參加革命,各地群眾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人民武裝,還參加了遼沈戰(zhàn)役、解放西南的戰(zhàn)斗,同祖國各民族人民一道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

新中國成立以來,鄂溫克族的研究事業(yè)也有了很大發(fā)展。在五六十年代,國家組織專門調研人員,深入鄂溫克族聚居地方進行鄂溫克族社會歷史調查。

在歷史、經(jīng)濟社會形態(tài)、風俗等方面,取得了較為系統(tǒng)的成果。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鄂溫克族研究進入了繁榮發(fā)展時期。

各族專家學者在已有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不斷提出新課題進行調查研究,發(fā)表出版了一大批科研成果。鄂溫克族專家學者們在對于本民族研究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