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傳統(tǒng)文化 > 正文

撒拉族日常飲食是啥?撒拉族飲食簡介

2016-06-04 10:14:50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撒拉族男兒,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為生。此外,養(yǎng)蜂是撒拉人最喜愛的副業(yè)生產(chǎn),園藝也是他們的特長。 撒拉族習慣于日食三餐(農(nóng)忙時根據(jù)情

撒拉族男兒,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為生。此外,養(yǎng)蜂是撒拉人最喜愛的副業(yè)生產(chǎn),園藝也是他們的特長。

撒拉族習慣于日食三餐(農(nóng)忙時根據(jù)情況適當加餐),主食以面粉為主。家常品種有花卷、饃饃、饅頭、烙餅、面片、拉面、搟面、散飯、攪團等。在一年一度的齋月里,一般都只食早、晚兩餐,飯菜比平時豐盛一些。

撒拉族先民于700年前從中亞撒馬爾罕一帶遷徙至青海循化,據(jù)史書載,那時其先民過著游牧生活。遷徙以后,雖然其人文環(huán)境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但畜牧的習慣至今未變。不少撒拉族人家都養(yǎng)著一、二十只羊,一兩頭牛,牛羊多的還在附近山上圈養(yǎng)。這些牛羊一方面解決了農(nóng)業(yè)所需的肥料,另一方面也解決了肉食之需。撒拉族的肉食佳肴,古樸自然,代表了撒拉族人個性和風格。

牛羊頭蹄是撒拉族人普遍愛的一種肉食。宰罷牛羊后,砍去犄角,用燒紅的鐵鏟把牛羊頭上各部位的手燎盡,再用堿面水洗凈。用刀從牛羊頭的嘴角處沿牙骨割到耳后根,劈成兩半,放時鍋里,燒開后加放小麥同煮。調(diào)料只用當?shù)禺a(chǎn)的花椒和青鹽。當煮到肉皮脫落時即可食用。早餐時,主婦把肉撈到案上,一塊一塊地取下,將每個部位分放到各人的碗里。牛羊蹄肉須每人一份,眼睛通常由老人吃,據(jù)說老人眼花,可以直到“吃啥補啥”的效果。吃完肉,每人還要喝一碗帶湯的麥仁。

另外,宰牛羊的當天,撒拉人還將牛羊腸、肚等用堿水洗凈,再將牛羊心肝等剁成肉末或肉泥,拌以面粉、蔥花等,細心地塞進牛羊大腸里,用細線封口。另外,將豆面和白面拌勻調(diào)成面糊,由兩人合作,灌入小腸內(nèi),封口,和大腸一起放進鍋里,同時再放進幾塊胸叉肉一塊兒煮。約10幾分鐘,大小腸即熟。

為防止腸皮煮爛,火候要適中。煮熟后,即請來親友,由主婦撈出放到盤子里,端到客房的炕桌上,每人準備一把刀,客人自己一節(jié)一節(jié)地割下吃,各人的小碗里盛有用蒜泥、辣醬和醋調(diào)成的佐料汁。

無論是牛鮮美的羊頭肉,還是香甜的牛羊腸肚,熱情的主人都要分送給左鄰右舍幾碗品嘗。

麥仁飯是在喪葬禮儀中全村人集中食用的一種食物。安葬亡人后的第三天,在喪屬家里支起專用大鍋,左鄰右舍的婦女們抬來泉水,裝滿大鍋,本“孔木散”(宗族或家族)的小伙子們則上山打柴,準備燒火用。三、五個婦女們則將小麥洗凈,一點一點地放進村里的大石臼里搗爛,并吹去麥皮,倒進大鍋,放少量蠶豆或豌豆,開始燒火,經(jīng)過十幾個小時,才能煮爛;爾后將肉丁、蔥花等炒出來的“喬花得”倒進大鍋,攪勻即成。

喪主還要宰一只羊,將羊肉煮熟后,切成約三個手指頭大小的肉份子。一切準備好之后,下午三點左右,派十幾個孩子到村里較高的地方向全村人呼叫來吃麥仁飯。村里人聽到呼叫聲,便自帶碗筷去吃麥仁飯,吃畢,每人分得一塊肉份子,帶上一碗麥仁飯回家。男人及孩子們吃完后,才由婦女們吃。

此后,喪屬每周煮一次,家庭條件好的要煮5-7次,一般的也要煮2-3次。煮麥仁飯有原料(小麥、羊等)一般由喪主的親屬提供。

按照伊斯蘭教義,撒拉族嚴禁飲酒,一般在撒拉族的筵席上不備酒。平時更無飲酒的習慣。

日常飲料除清茶、奶茶和蓋碗茶以外,還常飲麥茶和果葉茶。制作麥茶時,將麥粒炒焙半焦搗碎后,加鹽和其他配料,以陶罐熬成,味道酷似咖啡,香甜可口;果葉茶是用曬干后炒成半焦的果樹葉子制成,飲用別具風味。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