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習(xí)俗 撒拉族有著怎樣的喪葬習(xí)俗
在撒拉族當(dāng)有人病重時,其親朋好友都要帶著茶、糖等禮物來探望。如果平時做了對不起別人的事,如背談、造謠中傷、冤枉、欠帳等,病人和探望之人要相互取得對方的口喚(即原諒對方)。關(guān)于宗教責(zé)任,如沒完成應(yīng)做的禮拜、應(yīng)封的齋等,病人要向安拉求饒,進(jìn)行深刻的懺悔。病人臨終的時候,病房內(nèi)絕對禁止吵鬧,除親戚骨肉外,他人不得入病房,此時有一個深曉伊斯蘭教義的人晝夜侍候在床邊,時時提醒病人,使病人全神貫注地想念安拉。有的人家還請阿訇誦經(jīng),祈求安拉原諒病人生前所犯罪孽。病人若誦安拉之名而去世被認(rèn)為是最貴重的,因此,對宗教虔誠的人平時就多念《古蘭經(jīng)》,感謝贊頌安拉,多念“清真言”,即“萬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撒拉族的葬禮,因撒拉族群眾信仰伊斯蘭教,其葬禮一般按伊斯蘭教規(guī)定進(jìn)行,習(xí)慣速葬,一律土葬,不用棺槨。
人去世,被稱做“口喚”或“無?!?經(jīng)堂漢語),而忌諱直接說“死了”。人去世后,要順其手足,合口,瞑目,理發(fā)須,然后把遺體放在尸床上,而且面朝“克爾白”(沙特麥加天房)而仰臥,家人圍尸哭泣。此時,該家“孔木散”長者要派人告知亡人遠(yuǎn)方親戚,以及鄰近村落的“者麻提(阿拉伯語,原意為集體,此處指在同一個清真寺做禮拜的人。)”,并通知葬禮進(jìn)行的時間、地點,請他們來參加葬禮。親友一般帶著兩包茯茶或一定的錢,到喪家吊唁。至喪家后,親友都要痛哭緬懷亡人生前的各種美德,抒發(fā)對亡人的眷戀之情。
人一去世,清真寺馬上通知村里年輕人到墳園去挖墳坑。過去,每個“孔木散”都有自己的公墓?,F(xiàn)在,部分村里的“孔木散”仍然有自己單獨的公墓,而部分村全村只有一個公墓。
墳坑大小因人而異,成年人的墳坑深約2米,小孩的則淺一些,長度比亡人身長略長,寬約0.8米。墳坑方向為南北方向,在底部西邊要挖一偏洞,為放置亡人遺體的地方。撒拉人認(rèn)為,挖墳坑是一種善行,墳坑挖得多,自己死后不會被問罪。
在挖墳坑的同時,同“阿格乃”或“孔木散”中有威望的人開始替喪家籌辦喪事。若是父母親去世,嫁出去的女兒要在三日內(nèi)送來300斤左右的糧食和一只羊。若嫁出去的女兒較多,還輪流在亡人去世的頭七、二七、三七之日煮麥仁飯。若無女兒,則由兒子來煮。埋葬時,施散給葬禮參加者的錢物由兒子承擔(dān),若兒子較多,其費用分?jǐn)?,若只有一個兒子,則由其全部承擔(dān)?,F(xiàn)在中等人家的這種費用需四五千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