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傳統(tǒng)文化 > 正文

佤族飲食 佤族最具特的飲食代表都是啥

2016-06-06 13:39:35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佤族以大米為主食。西盟地區(qū)的佤族都喜把菜、鹽、米一鍋煮成較稠的爛飯。其他也區(qū)的佤族則多吃干飯。一般說來,農(nóng)忙時日食三餐,平時吃二餐

佤族以大米為主食。西盟地區(qū)的佤族都喜把菜、鹽、米一鍋煮成較稠的爛飯。其他也區(qū)的佤族則多吃干飯。一般說來,農(nóng)忙時日食三餐,平時吃二餐。雞肉粥如茶花稀飯是家常食品的上品。

旱稻多用木難現(xiàn)吃現(xiàn)舂,佤族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間有“無辣子吃不飽”之說。佤族的肉食主要來源于家庭飼養(yǎng),有豬、牛、雞等家禽。此外也有捕食鼠和昆蟲的習慣。捕到鼠后,先用火把手燎光,除去內(nèi)臟,洗凈,與大米一起煮成稀飯食用。也有的用火塘把鼠肉烘干,制成鼠肉干巴儲存,隨吃隨取。佤族所獵取的鼠類有竹鼠、松鼠和田鼠。一些地區(qū)的佤族還有捕食昆蟲的習慣,根據(jù)季節(jié)的特魚,更替食用竹蛹、寄生于草木植物的紅毛蟲、掃把蟲和寄生于冬瓜樹的冬瓜蟲等共有十余種。食用時把可食的昆蟲與米一起煮成粥,加菜、鹽、拌辣椒,香辣可口。

佤族習慣在吃飯時全家圍著火塘,主婦把飯盛到木碗里,分給所有的成員,一般按各人飯量一次分完,如有外人在場也可分一份。此外佤族不喝開水,習慣于飲冷水。佤族養(yǎng)蜂比較普遍,但養(yǎng)蜂方法十分特別,先用一段掏空的圓木,兩頭封口,留出數(shù)個小孔,供野蜂進出,放在森林或屋椽下,使其繁殖釀蜜,每年割2、3次,與其中蜂蛹一起食用。

可口的雞肉爛飯

雞肉爛飯佤語叫 “ 饃尼亞布繞 ” ,是迎賓待客的美味佳肴,它即可以當飯又可以當菜,比普通的米飯要軟得多,比稀飯要干些。有兩種做法,一種叫手撕雞肉欄飯,另一種叫刀砍雞肉欄飯。 制作方法獨特,取鮮嫩烏骨子雞切隨和新谷米一起方如鍋中煮,然后放入茴香葉、青辣椒、辣料、阿佤芫荽、蔥、蒜、香子、薄荷等佐料稍煮即可。其色澤鮮艷,味道糯滑鮮香,獨具特色。

苦茶

除飲酒之外,佤族更愛喝苦茶。佤族煮苦茶,要用一口大砂罐,若無砂罐也可用大茶缸。茶葉,一般用粗制綠茶,或自制的大葉茶,煮一次茶放茶一兩左右。在火塘上象煮菜一樣慢慢地煮,要把茶葉煮透,并煮到罐中的茶水僅剩下三五口為止,所剩的這幾口就是苦茶。飲時習慣于把罐抬起來喝。在滄源糯良一帶的佤族,新煮出來的茶水,濃得幾乎成了茶膏,喝上半口也就足夠解渴了。這樣煮出來的苦茶,色如煨出來的中藥湯,喝時雖然味苦,但喝后覺得清涼,它對氣候炎熱,遠離寨子在田里勞動的佤族人民,具有神奇的解渴作用。

泡酒

泡酒也是佤族人民最喜愛的一種飲料,在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的歲月,阿佤人不僅逢年過節(jié)要釀造泡酒,就是平日家家戶戶也釀泡水酒。泡水酒的制作方法簡單,多以小米、高梁或紅薯、芭蕉芋切片炒干或碾罐或大竹筒內(nèi)封存少則7—8天,多則幾個月(時間越久越醇)。

賓客登門需飲用時,主人把酒罐揭開對入山泉水,濾去渣后即可飲用。主人便沖泡酒,一般主人先嘗第一口,然后依座次順序給客人們敬酒。泡酒含微量酒精、酵母,可以幫助消化,常飲泡酒不但于身體無害,反而有益健康。泡酒在佤族風俗中,也是友誼的象征。長期以來,流傳著互贈泡酒的習慣。寨子里有人結(jié)婚,同姓親友鄰居,均拿泡酒送給新人。主人則端出一桶桶泡酒供參加婚禮晚會的人們暢飲。

佤族近幾十年才開始飲用燒白酒。

佤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茶花稀飯,以云南西南部森林特產(chǎn)茶花雞肉與大米一起煮制而成;火燒蛇肉;青豌豆炒螞蟻蛋;油煎柴蟲等。

嚼檳榔

西盟佤族非常普遍的一種嗜好。男女老少幾乎每個人都隨身攜帶檳榔袋或檳榔盒。勞動后休息時或平日談話時,口中都含一塊檳榔。他們的檳榔并非樹上的果實,而是用麻栗樹葉和石灰煮成的。因制作簡單,大多數(shù)人都會做,這種嚼檳榔的習慣。曾在我國南方民族以至南洋群島各民族中相當普遍。

這種檳榔嚼得時間久了牙齒就會逐漸變黑,且經(jīng)久不褪色。據(jù)佤族講,這種方法不僅能將牙齒染黑,還能保護牙齒不被蟲蛀。唐朝在我國云南西南部有“黑齒蠻”的記載,大概就是指佤族這種因嚼檳榔將牙齒染黑的民族。佤族人以牙齒黑,唇染赤為美,認為牙齒牙齒越黑越討人喜歡,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