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傳統(tǒng)文化 > 正文

傣族舞蹈 傣族孔雀舞是怎么來的有什么特點

2016-06-06 22:45:37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孔雀舞,傣語叫“戛洛涌”、“煩洛涌”或“戛楠洛”。這是傣族最為喜聞樂見的舞蹈,流傳于傣族聚居地。富饒美麗的傣鄉(xiāng),素有“孔雀之鄉(xiāng)”的

孔雀舞,傣語叫“戛洛涌”、“煩洛涌”或“戛楠洛”。這是傣族最為喜聞樂見的舞蹈,流傳于傣族聚居地。富饒美麗的傣鄉(xiāng),素有“孔雀之鄉(xiāng)”的美稱,過去每當(dāng)晨曦微明或夕陽斜照時,常見姿態(tài)旖旎[yǐnǐ]的孔雀翩翩起舞,因此,孔雀在傣族心中是吉祥、幸福、美麗、善良的象征。每逢佳節(jié),傣族民眾都要云集一堂,觀看由民間藝人表演的根據(jù)民間故事、神話傳說,以及佛經(jīng)故事等編成的孔雀舞及表現(xiàn)孔雀習(xí)性的舞蹈。如根據(jù)神話故事《魔鬼與孔雀》而編演的孔雀舞至今在民間廣為流傳。舞蹈表現(xiàn)了魔鬼欲霸占孔雀為妻,人面鳥身的孔雀,奮力抖動自己美麗的羽毛,那絢麗、燦爛的光芒使魔鬼兄弟雙目失明,孔雀取得了勝利。

來歷

關(guān)于孔雀舞的由來在傣族民眾中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的一個是這樣的:相傳在很久以前,傣族的領(lǐng)袖召麻粟帶領(lǐng)四千人去尋找幸福,到了“來少勐”后,聽到了水果掉進水中的聲音和魚吃水的聲音,看到孔雀隨著這動聽的聲音跳起優(yōu)美的舞蹈,他們回來后,就模仿這些聲音和孔雀的動作。以鼓、镲來伴奏,跳起孔雀舞。在一些古老的緬寺壁畫和雕刻中,可以看到不少栩栩如生的人面鳥身的孔雀形象,這與頭戴尖塔盔和假面具、身著孔雀服的孔雀舞十分相似。明代《南詔野史》中也有關(guān)于孔雀舞的記載:“婚取長幼跳蹈,吹蘆笙為孔雀舞……”,可見孔雀舞的歷史源遠流長。

動作

孔雀舞一般由一、二人或三人表演。每當(dāng)舞者跳到高興時,眾人就喝彩“吾——吾”,“水——水”,氣氛十分熱烈??兹肝栌休^固定的表演程式,多為模仿孔雀飛出窩巢、靈敏視探、安然漫步、尋水、飲水、戲水、洗澡、抖翅、曬翅、展翅與萬物比美、自由幸福的飛翔等。

孔雀舞的動作異常豐富,最常見的手式有掌式、孔雀手式”(拇指稍向里扣,食指屈回,其余三指如扇形翹起)、“眼式”(食指與拇指稍靠攏,其余三指如扇形翹起)等。步伐有踮步、“起伏步”(動力腿由腳跟帶動向臀部踢起后全腳掌落地,主力腿隨之屈、伸)等。

傣族孔雀舞動作有著嚴(yán)格的程式和要求:每個動作之前有起式,完了后有收式;有固定的步法、位置圖及固定的動作組合;每個動作組合又有固定的鼓點伴奏。架子孔雀舞的舞蹈語匯尤為豐富,有“飛跑下山”、“林中窺看”、“漫步森林”、“抖翅”、“點水”等惟妙惟肖模擬孔雀神態(tài)的動作。

傣族孔雀舞風(fēng)格輕盈靈秀,情感表達細(xì)膩,舞姿婀娜優(yōu)美,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它不只在重要熱鬧的民族節(jié)慶中單獨表演,也常常融合在集體舞“嘎光”中。孔雀舞具有維系傣族團結(jié)的意義,其代表性使它成為傣族最有民族文化認(rèn)同感的舞蹈。

風(fēng)格

從舞蹈風(fēng)格上可歸納如下三類:第一為雄孔雀舞。民間多跳此舞。膝部起伏剛韌。舞姿有明顯的“三道彎”特點。第二為雌孔雀舞。在民間多由男子表演。膝部起伏柔韌緩慢,舞姿優(yōu)美動作細(xì)膩,并常有拱胸和肩的轉(zhuǎn)動,體現(xiàn)其含蓄、嫵媚的形態(tài),鼓點輕盈緩慢。第三為小孔雀舞。常采用快速的小顫和保持半蹲狀態(tài)的矮步,小腿靈活輕巧,常用連續(xù)的小聳肩,鼓點快速而輕巧。

象腳鼓舞

傣語叫“戛光”或“煩光”(傣語稱鼓為“光”,跳舞為“戛”)?!瓣┕狻笔谴鲎宓貐^(qū)流行最廣的男子舞蹈。每當(dāng)栽秧后和豐收時節(jié),就跳起象腳鼓舞以示歡慶。象腳鼓不僅是一種民間舞蹈的道具,也是伴奏其他舞蹈的主要樂器。傣族人民娛樂時,有舞必有鼓,有鼓必有舞,只有在象腳鼓的伴奏下,舞蹈才能跳得有聲有色、酣暢盡興。

來歷

關(guān)于象腳鼓及其舞蹈的民間傳說很多,據(jù)傳:古時有一對夫妻,勞動后在水潭邊小憩,突然風(fēng)把熟透了的芒果從樹上吹落水中,發(fā)出“嘣——嘣”的響聲,這聲音給他們帶來了歡樂。他們回家后,便依照大象的腳將樹鏤空,蒙上牛皮制成鼓。在趕擺時,他們背著鼓去跳舞,不久象腳鼓舞就傳開了。又說:在很早以前,有兩個馴養(yǎng)大象的小伙子依照大象的腳做成了象腳鼓。在《明史·百夷傳》中也有:“大小長皮鼓以手拊之”的記載。

動作

表演時,舞者以左肩背象腳鼓,鼓面對前,鼓尾向下,以右手擊鼓為主,左手配合。一般用拳、掌、指敲打鼓面,有時也用肘、膝、足跟、腳趾等敲打。象腳鼓舞矯健、粗獷。雙膝的起伏和敲鼓的動作配合緊密,用手敲鼓時,膝部就彎曲。而抬手時膝部立直。舞蹈步伐很豐富,有“前點步半蹲”、“后點步半蹲”、“踏步全蹲”、“八字步半蹲”,還有以一腿為主力,另一腿做悠腿、抬腿、踢腳等姿態(tài)的動作,以及吸腿跳、踢腿跳、彈腿跳、跨腿跳等。

分類

象腳鼓有長、中、小三種鼓形,根據(jù)鼓的形狀有三種不同的跳法。

第一種,長象腳鼓舞。主要流行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縣、耿馬的孟定、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區(qū)和孟連一帶。鼓身長二米左右,由于鼓身比較沉重,多為舞蹈伴奏用。舞時步伐緩慢、穩(wěn)重,膝部起伏有力。鼓點最為豐富,已形成了一定的鼓語,能表達傣族人民喜、怒、哀、樂的心情。

第二種,中象腳鼓舞。主要流行在潞西縣、盈江縣、耿馬縣、景谷縣、勐懂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區(qū)。鼓身長約1.5米較輕便。其主要特點是舞時要將鼓尾擺起來、甩起來。由于在鼓尾上束有一簇簇的孔雀羽毛,擺動起來十分好看。擺鼓就是讓鼓尾左右晃動,甩鼓就是將鼓首向下壓,使鼓尾向上甩。中象腳鼓舞不只是在節(jié)日跳,每年還有專門的賽鼓日子,以鼓音長短、音色好壞和鼓尾擺動大小為取勝標(biāo)準(zhǔn)。

第三種,小象腳鼓舞。僅流行于西雙版納一帶。鼓身長不到一米,動作豐富,經(jīng)常被用作孔雀舞的伴舞。動作幅度較大,有吸腿跳、彈腿跳、撩腿等步伐。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