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歌曲 侗族大歌怎么來的有什么特點
侗族大歌的起源和特點
談起歌曲,現(xiàn)在韓流歌曲可以說是席卷全球,無論是在哪個國家都有著超高的人氣。我國的多個少數(shù)民族也有著自己獨特的音樂。接下來就讓小編帶你去侗族文化探索侗族大歌的起源和特點。
回眸侗族大歌的發(fā)展,早在西漢時期,劉向就在《說苑》中,記錄了一首《越人歌》?!对饺烁琛肥侵袊糯褂枚弊逭Z言記錄的古老民歌。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1953年,侗族大歌走出本地,應(yīng)邀參加貴州省文藝代表團,向全國介紹侗族民間合唱。
“嘎老”,使侗族大歌第一次走出侗鄉(xiāng),登上大雅之堂。黎平縣巖洞寨侗族青年歌手吳培信等四人組成的女聲大歌隊不負所托,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和喜愛。1986年,侗族民間合唱團應(yīng)邀赴巴黎參加金球藝術(shù)節(jié),使侗族大歌第一次跨國界登上世界舞臺。迄今,侗族大歌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遺產(chǎn)之一。
侗族大歌無論是音律結(jié)構(gòu)、演唱技藝、演唱方式和演唱場合均與一般民間歌曲不同,它是一領(lǐng)眾和,分高低音多聲部諧唱的合唱種類,屬于民間支聲復(fù)調(diào)音樂歌曲,這在中外民間音樂中都極為罕見,侗族大歌不僅僅是一種音樂藝術(shù)形式,對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傳承和凝聚都起著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體現(xiàn)。
模擬自然。侗族大歌,是在中國侗族地區(qū)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侗族大歌被譽為“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模擬自然是它的演唱特點之一。
侗族大歌常常模擬鳥叫蟲鳴、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這是侗族大歌演唱的特色,也是產(chǎn)生侗族大歌的自然根源。在侗族的“聲音歌”中模擬蟲鳴鳥叫的歌腔音型是常見的,如“嘟咕、嘟咕”等這些蟬鳴、布谷鳥的叫聲,讓你感受到侗族人民對自然界的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