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傳統(tǒng)文化 > 正文

黎族樂器簡介 黎族傳統(tǒng)的竹木樂器都是啥

2016-06-07 23:55:54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黎族竹木器樂,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黎族傳統(tǒng)樂器取材于大自然中的各種竹木、畜獸皮原料,經過手工加工而成樂器,散發(fā)著原

黎族竹木器樂,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黎族傳統(tǒng)樂器取材于大自然中的各種竹木、畜獸皮原料,經過手工加工而成樂器,散發(fā)著原始社會的生活氣息。黎族樂器是人們崇尚自然的生動體現(xiàn),是原生態(tài)音樂的遺存。黎族傳統(tǒng)器樂取材于民間豐富的竹木資源,包括獨奏樂曲、合奏樂曲、歌舞樂曲、祭祀樂曲和八音樂曲五大類;黎族樂器不少于四十種,傳統(tǒng)樂器主要有獨木鼓、叮咚、口弓、口拜、鼻簫、灼吧等。

黎族傳統(tǒng)器樂產生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宋初的《太平環(huán)宇記》云:“瓊州聚合推鼓歌樂。”據傳,黎族傳統(tǒng)器樂以清康乾年間最為盛行。黎族傳統(tǒng)器樂是祖國民族器樂寶庫中的瑰寶,竹木器樂曲中蘊含著原生態(tài)的音樂特征,曲體結構靈活自由,旋律順暢,音調古樸清純,它融匯了黎族的傳統(tǒng)文化、審美意識、民俗風情等諸多元素,為黎族人民喜聞樂見。

黎族竹木器樂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宋《太平寰宇記》記載:瓊州黎人“打鼓吹笙以為樂”;宋《桂海虞衡志》載:黎人“聚會亦椎鼓歌舞”;清人張慶長的《黎岐見聞》亦載:“男女未婚者,每于春夏之交齊集野間,男彈嘴琴(即口弓),女弄鼻簫,交唱黎歌。”

據有關資料,最早出現(xiàn)的樂器是獨木鼓。黎族古民歌傳述,遠古時候因雷公擊倒大樹,燒樹木成洞,黎族祖先就擊木洞呼眾圍獵,后來人們用牛皮或鹿皮蒙住大洞口,敲起來咚咚作響,以作招眾、祭祀和樂器使用。叮咚木也是較早出現(xiàn)的打擊樂器。

古時,黎族人民砍山種山蘭,以驅趕山豬,后來發(fā)展成為跳舞娛樂用的打擊樂器。黎族俗語:歌聲不停,笛音不止。這個俗語反映了黎族的民間樂器與民歌一樣歷史悠久。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