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擺手舞:擺手舞的起源和流行區(qū)域
土家族擺手舞
擺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傳統(tǒng)舞蹈,主要流傳在鄂、湘、渝交界的酉水河流域,以重慶市秀山縣、酉陽縣、湖北恩施自治州的來鳳、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龍山、永順為主要傳承地,共有四節(jié)。現(xiàn)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改編的新版擺手舞,更易于學習和傳承。
擺手舞它分大擺手和小擺手兩種。小擺手,土家語叫“Sevbax(舍巴)”或“Sevbaxbax(舍巴巴)”。大擺手,土家語稱為Yevtixhhex(葉梯黑)。它集舞蹈藝術與體育健身于一體,有“東方迪斯科”之稱。
擺手舞反映土家人的生產生活。如狩獵舞表現(xiàn)狩獵活動和摹擬禽獸活動姿態(tài)。包括“趕猴子”、“拖野雞尾巴”、“犀牛望月”、“磨鷹閃翅”、“跳蛤蟆”等十多個動作。列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淵源
土家族擺手舞源遠流長。據(jù)同治本《來鳳縣志》卷三十二轉載《湖廣通志》記載說:五代時,“施州漫水寨有木名普舍樹,普舍者華言風流也。昔覃氏祖于東門關伐一異木,隨流至那車,復生根而活,四時開百種花。覃氏子孫歌舞其下,花乃自落。取而簪之。他姓往歌,花不復落,尤為異也?!边@段文字,生動地記述了一千多年前,漫水土家人圍著普舍樹擺手的情景。它是來鳳土家族擺手舞最早見于史書的記載。
一說擺手舞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動。土家人尊敬祖先、熱愛自己的領袖人物,為不忘祖先的功績,便創(chuàng)造了紀念他們的擺手舞。這在來鳳等擺手舞流傳區(qū)域仍保存著擺手祭祀的習俗,祭祀對象除個別地方祭八大神外,大部分祭土司王,如彭公爵主、田好漢、向老官人,這都是五代至宋朝時期土家族歷史有名有姓的人物,“生而為英,死而為靈”[來鳳縣河東鄉(xiāng)中寨廟堡擺手堂碑刻,嘉慶五年(1800)]?!缎U書校注》卷十載:“巴氏祭祖,擊鼓而祭?!币源苏J為擺手舞是土家人祭祀祖先的一種舞蹈。
二說由白虎舞、巴渝舞演變發(fā)展而來?!度A陽國志·巴志》載:“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仰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也。”專家考證,這武主伐紂的歌舞即巴渝舞,而白虎舞乃是巴渝舞的前身。擺手舞“甩同邊手”的特點是出于對“龍行虎步”的摩擬,其基本動作是表現(xiàn)白虎的。又說杜佑《通典》所載巴渝舞曲中的“矛渝”、“弩渝”,與擺手舞中的“披甲”、“列隊”、“拉弓射箭”等軍事舞蹈如出一轍,故推斷擺手舞與巴渝舞同源異支,當起源于周代。
三說起源于戰(zhàn)爭。這在民間有多種傳說,大體是說彭公爵主率部征戰(zhàn),為振奮軍威,激勵士氣,遂令部下以歌舞誘惑敵人,或以擺手唱歌驅趕思鄉(xiāng)之情。戰(zhàn)斗凱旋后,這種擺手舞就流傳到了民間。
四說土家人生性喜愛唱歌跳舞,擺手舞純粹是土家人自我娛樂的一種藝術活動。
五說是古代土家先民為了征服自然,抵抗外族入侵,便用一種“擺手”來健身壯骨,逐漸演變成后來的擺手舞。
六說恩施州鶴峰縣鐵爐坪宋代墓葬中,出土一陶缸的口沿上,塑有十二個舞傭,有的屈蹲,有的左右搖擺,有的舞動長衫大袖。舞姿與現(xiàn)存的擺手舞的單擺、雙擺、回旋擺、同邊擺十分相似。說明在宋代,土家的擺手舞已十分成熟,并且是群舞。沿襲到清代,鄂西的《來鳳縣志》,湘西的《龍山縣志》、《永順縣志》及文人詩詞,都有對土家跳擺手舞的詳細記錄和實況描敘。
凡以上種種說法,都足以說明擺手舞的歷史相當悠久,但又都不足以說明是它的真正起源。我們從擺手舞的內容和特征上看,擺手舞應起源于勞動和社會實踐。這是古今中外的藝術共同遵從的規(guī)律。
流行區(qū)域
擺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舞蹈,流傳在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的酉水流域及沅水流域一帶,尤以酉水流域最為集中。在重慶酉陽、秀山、黔江、彭水、石柱,湖南永順、龍山、保靖、古丈,湖北來鳳、恩施,貴州沿河、印江等地均有擺手舞活動的文獻記載。古代擺手舞主要服務于祭祀、祈禱活動,祭祀對象除八部大神外,大部分祭土司王,如彭公爵主、田好漢、向老官人等歷史上有名有姓的人物,帶有顯著的祭祀和祖先崇拜痕跡。各地對擺手舞的稱呼也不盡相同,湖南龍山一帶叫做“社巴日”,保靖稱之為“調年”,永順又叫“社巴巴”,其民俗意義都是一致的--祈禳。如今,在有“擺手舞之鄉(xiāng)”之稱的酉陽縣和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地―――湘西自治州,擺手舞活動最為盛行。
擺手舞在湘西北地區(qū)的有關縣志中有明確的記載,清乾隆二十八年《永順府志·風俗篇》載:“各寨有擺手堂,又名鬼堂,謂是已故土官陰司衙署。每歲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男女聚集跳舞長歌,名曰擺手,此俗猶存?!鼻逋斡理権暽硎╄I所作的竹枝詞曰:“福石城中錦作窩,土王宮畔水生波,紅燈萬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均說明了擺手舞作為土家人喜聞樂見的一種大型民間群眾舞蹈在清代就已在湘西北相當盛行了?!洱埳娇h志》等清代志書中有詳細記載,永定區(qū)的茅崗、青安、羅水一帶土家族聚居的村寨均有擺手堂或土王廟遺址,至今,土家人進行祭祖和擺手舞活動仍在這些遺址上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