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孝宗皇帝趙昚 執(zhí)意北伐壯志難酬
采石大捷給南宋帶來了希望
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恥,是宋人心里揮之不去的隱痛。13年后,岳飛與中興諸將大破金兵于中原,還我河山,指日可待。但是轉眼之間,趙構、秦檜遵照金國的意旨,勒令岳飛退兵,訂立了喪權辱國的紹興和約,趙構“去帝號,去國號”,把堂堂的宋朝皇帝自貶為“江南國主”。以后又謀殺岳飛。到1161年采石大捷為止,這種奇恥大辱壓在全國軍民的心里已經(jīng)壓了20年之久,一旦爆發(fā)起來就成了一股難以抗御的力量。1161年的采石大捷還有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金帝完顏亮舍己之長,用己之短,自討失敗。自古天限南北,各有特長,北人騎馬,南人駕船。北方的軍隊跑到南方的水鄉(xiāng)來較量,哪有不失敗的!完顏亮兇殘暴虐,于1161年冬傾全國之兵,來犯長江,竟在長江南岸的采石磯被宋方的一個文官虞允文率領的臨時編組的雜牌軍所擊敗。凡是渡過長江的金兵,全被殲滅,無一生還。完顏亮大怒,率領殘軍順長江北岸東下,駐扎在揚州之南的瓜州,召集部下幾十個將領,下達軍令:限三日之內(nèi),必須搶渡長江,如果違令,一律斬首。諸將議論紛紛,覺得長江難渡,與其等到三天之后你來殺我們,不如眼前我們殺了你。于是,諸將一舉擁人大營,把完顏亮亂刀砍死,然后拔營歸國。金兵撤退之后,邊疆出現(xiàn)了一片真空。各地宋軍紛紛乘機收復失地。不到一個月,江北失地完全恢復。
1161年底,南侵金兵退盡,失地完全收復。到了第二年,趙構就有禪位給太子的想法。這是為什么?原來趙構的思路與一般人不同。一般人是前線打了勝仗就安心了,趙構是前線打了勝仗就擔心了。擔心什么?因為我方打了勝仗,對方不會甘休,從此兵連禍結,危險一直存在。如果訂了喪權辱國的和約,我方雖然吃了一點虧,但是沒有戰(zhàn)爭,沒有危險,日子就要過得舒心得多。當年虞允文打出了一次采石大捷,朝野上下萬眾歡騰。他不便反對,如果反對了,會被人罵為賣國,但是卻在打自己的小算盤,這時把帝位傳給兒子,戰(zhàn)爭發(fā)生,他隨時可以無牽無掛地下海逃難。戰(zhàn)事不發(fā)生,就安安穩(wěn)穩(wěn)當太上皇。歷史事實的發(fā)展,確也如他的預料,他當手握實權的太上皇一直當了26年才壽終正寢。
1162年6月,身體健康,還只有55歲的趙構下詔宣布退位,由太子趙昚繼位。在此禪位儀式上,趙構公開地向群臣表示感謝,他說:“這些年來,我在位時多有失德之處,還承各位幫忙關照遮蓋!”看來他還頗有自知之明。他這一輩子所利用過的人,所對不起的人實在是太多了。曹操說過:“寧使我負天下人,不使天下人負我!”趙構的一生,確實做到了這一點。
趙奮對于趙構已經(jīng)是夠順從夠孝敬的了,但是他在繼位之后所表現(xiàn)出來的工作作風,還是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首先是為岳飛平反的問題,他明知道岳飛的冤案是趙構一手制造的,但是假裝不知道,卻在有意無意之間把責任一起推給秦檜,這樣就更有利于表揚岳飛。他封岳飛為鄂國公,謚號“武穆”。他最有魄力的一招,就是趁給岳飛平反的東風,把所有秦檜執(zhí)政時期的一切冤假錯案一起平反,掀起了一個平反高潮。這中間肯定有不少案子是趙構定的。但是當今皇帝決定平反,太上皇也不好反對,只有算了。
北伐受到掣肘,壯志難酬
趙奮在繼位后的5年中,舉行了三次全國性大閱兵,選拔將領,整軍經(jīng)武,自己也下校場學習騎射,有一次還為射箭斷弦而弄傷了自己的眼睛。他一天也沒有忘記過北伐中原,洗雪國恥。許多正直的官員看到這位新君朝氣蓬勃,深感欣慰。
但是一接觸要用真刀真槍去北伐的問題,阻力還是不可小視。最大的阻力就是太上皇。趙構本人是個投降派,這是盡人皆知的,在朝廷上議事之時,他有時候不能不講幾句漂亮話。但在私人談話之時,他是厭聞抗金之說的。他退位之后,趙昚按時要去問安。凡是有關北伐、抗金的計劃,照理說也該向他匯報一下。他心情好的時候,聽了之后不置可否,也就算了;如果心情不好,就會立刻打斷話頭,不耐煩地說:“小哥!我不想聽這些國家大事,你還是說點別的。這些大事最好等我百年之后再商量吧!”弄得趙昚啼笑皆非。
當時趙昚身邊支持北伐最堅決的人就是張浚,趙昚任他為樞密使,全權負責江淮全線軍事行動,坐鎮(zhèn)揚州,指揮北伐。但是尚書省、中書省、樞密院內(nèi)部都有一批不贊成北伐的官員,看著趙構的眼色行事,對北伐大業(yè)抱冷眼旁觀的態(tài)度。在公元1163年5月,南宋的北伐大軍出發(fā)的時候,趙昚和張浚都不免為將領們的力量不足而擔憂,在20多年前,張浚也是北伐的統(tǒng)帥,他當時的副手中有韓世忠、岳飛、劉锜等名將,這時他們都已去世,比較能干的將領只有李顯忠、邵宏淵兩人。北伐之初,宋軍在淮河前線節(jié)節(jié)勝利。李顯忠接連攻克靈壁、宿州,邵宏淵攻克虹縣(今泗縣),淪陷區(qū)的老百姓紛紛響應,一時形勢很好。只可惜宋軍因勝而驕,李、邵兩人又不團結。在金兵進行反攻進圍宿州的時候,邵宏淵不加援手,李顯忠害怕被困,匆忙撤出宿州,在符離集被金兵追上,全軍潰敗,這一次籌劃已久的北伐實際上只進行了20天就收手了。本來勝敗兵家常事,符離兵潰,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當時戰(zhàn)場還遠在淮河以北百余里的地方,只要堅持打下去,形勢就有扭轉的可能。但是當時他們這一場北伐,是在許多人冷眼旁觀的形勢之下進行的。多打幾次勝仗,并沒有人喝彩,打了一次敗仗,就會引起投降派官員的一片嘩然。他們不好批評皇帝,卻紛紛指責張浚,要求張浚下臺,與金人重開和議。起初,趙昚還勇敢地負起責任,鼓勵張浚不要動搖,一度升張浚為右相,表示信任。后來就有人來勸他,不妨把和談作為權宜之計,暫時渡過難關。還勸他最好重新起用秦檜余黨湯思退,只有用了湯思退,和議才能談成。并且暗示他,這是太上皇的意思。有時候他去向趙構問安,趙構也一再勸他,如今金強宋弱,要想長治久安,還是以和談為宜。
我們不要忘記,趙昚是在30年前6歲時作為宋太祖趙匡胤的后裔被抱進宮來當太子候選人的。進宮的時候只是個民間兒童,什么條件也沒有。30年來,經(jīng)歷許多風風雨雨,雖然長了不少見識,但他來的時候,畢竟只是孤家寡人一個,沒有任何潛在勢力。一旦落在趙構所布置的天羅地網(wǎng)之中,他無論如何也擺脫不開,最后只好屈從,同意任用湯思退為相,主辦議和之事。有了趙構做后臺,湯思退也就敢于放手賣國,完全不把年輕的皇帝放在眼里。未得趙昚同意,他就敢派使臣到金營中去談議和條件。為了逼迫趙昚答應苛刻的議和條件,他居然秘密派人通知金人,說是宋軍主力已經(jīng)撤回江南,要金人派兵南下,武力逼和。金兵得此消息,迅速攻下楚州、濠州(今鳳陽)、滁州。這一丑聞外傳,全國輿論嘩然。趙昚毫不猶豫,立刻對湯思退法辦,押赴永州管制。這時太學生張觀等72人聯(lián)名上書給朝廷,請對湯思退這個漢奸斬首以謝天下。湯思退在去永州的路上得到消息,知道自己賣國罪行暴露,死罪難逃,憂懼發(fā)病而死。
趙昚和他的養(yǎng)父趙構畢竟不同。秦檜賣國行動暴露,趙構可以包庇他,一直包庇到死。趙昚雖然被環(huán)境所迫,起用了秦檜余黨湯思退,但是一旦發(fā)現(xiàn)了湯的賣國罪行,就毫不客氣地加以懲處,誰也包庇不了。雖然到了1165年3月,宋金雙方還是簽訂了一個“隆興和議”,但這并不是趙昚屈膝求和,而是當時的宋金兩國國內(nèi)經(jīng)過了大的動亂,都需要一段休養(yǎng)生息的時間,所以雙方各作了一些讓步,簽訂了和約,保持了將近30年的和平。
趙昚雖有雄心壯志,但在趙構的死死壓制之下,一舉一動都不自由,歲月蹉跎,大事難成。我們在痛恨趙構這個賣國賊賣國一輩子還要禍延子孫之余,不能不對一生受壓壯志難酬的趙昚產(chǎn)生一種無可奈何的同情與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