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fēng)云人物 > 正文

諸葛瑾與諸葛亮:諸葛兄弟二人為何各事其主?

2016-11-30 08:01:01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一 1951年底,毛澤東乘火車南下視察,走到濟南時停下,在那里看了看。在視察期間,毛澤東向當時濟南市委書記、市長谷牧問了三個問題,據(jù)說

1951年底,毛澤東乘火車南下視察,走到濟南時停下,在那里看了看。在視察期間,毛澤東向當時濟南市委書記、市長谷牧問了三個問題,據(jù)說全將那位山東榮成出來的才子問倒了。其中的一問題是:諸葛亮為什么姓諸葛?谷牧看了看毛澤東,沒有答上來。毛澤東笑了笑,從容地說:你讀過陳壽的《三國志》嗎?在《諸葛瑾傳》里有個注,說明孔明的先世姓葛,原籍是諸城,后來移居陽都(臨沂的沂南)。當?shù)馗鹦帐谴笞澹浅E磐?,孔明的先人因本祖來自諸城,故自稱諸葛,以別于當?shù)馗鹦铡:笫老嘌?,就姓了諸葛。

毛澤東對谷牧講的這段歷史故事,道出了諸葛之姓的來歷。當然,學(xué)術(shù)界關(guān)于諸葛一姓之來源也有其他幾種說法,比如有一說是該姓出自有熊氏之后,為詹葛姓所改。相傳春秋時齊國有熊氏之后有復(fù)姓詹葛,因為齊地人讀音訛諸葛氏,后就改為諸葛氏了。

諸葛亮在家里排行老二,上面有個哥哥叫諸葛瑾,下面有個弟弟叫諸葛均,另外還有兩個姐姐。諸葛亮的先祖諸葛豐在西漢元帝時當過司隸校尉,也算是個不大不小的官了;其父親叫諸葛圭,曾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的郡丞,相當于地級干部。但是在諸葛亮3歲時他的母親去世了,8歲那年做官的父親也病逝了。他哥哥大他7歲,早早就出去闖蕩江湖,而幼小的諸葛亮與更小的諸葛均無依無靠,被叔叔諸葛玄收養(yǎng)。父親去世不久,叔叔諸葛玄被袁術(shù)任命為位于今江西境內(nèi)的豫章太守,這樣諸葛亮與弟弟就隨著叔叔去了豫章。可是到那里沒幾天,朝廷又派來一個叫朱皓的人取諸葛玄而代之。無奈之下,諸葛玄又帶著兩個小侄子去投奔他先前就有些交往的荊州最高長官劉表,在那周圍找了個山清水秀之地安了家,那地方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隆中,有個小山崗,人們稱其為臥龍崗。

關(guān)于諸葛亮到底在出山前隱居于何地,歷來都有爭議,到現(xiàn)在河南與湖北兩地人都互不服氣,這個說諸葛亮從山東出來后是到河南安陽居住,這有他自己《出師表》中的話為鐵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边@里的“南陽”顯然是指河南的南陽。但是反對者認為,那里的南陽還在曹操控制之下而非劉表的根據(jù)地,諸葛亮的叔叔是投奔劉表的,不可能去河南,肯定是去劉表的地盤湖北。當然,他們還舉出并推理出許多事例來,以此說明諸葛亮就是定居于湖北的襄陽而非河南的安陽?;蛟S是諸葛亮筆下誤,把襄陽寫成了安陽?另有一派觀點認為:或許是諸葛玄開始時是帶著侄子先到了河南安陽,后來又遷居到了湖北襄陽一帶?我個人還是傾向于諸葛亮是定居于湖北而非河南的一說。當然這里面的爭執(zhí)還會繼承下去,可能永遠都沒有令所有人都信服的結(jié)論,因為這畢竟是久遠的歷史。

公元197年,諸葛玄病逝,時年16歲的諸葛亮與弟弟就隱居于隆中,他好學(xué)不倦,結(jié)交良友,志向高遠,自比管仲樂毅,名聲傳于鄉(xiāng)里四周,人稱其為“臥龍”,后娶其老師黃承彥之女兒黃月英為妻。他在那里積蓄知識的能量,在觀察天下大事,以備隨時出來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yè)。

在叔父去世的前兩年,也就是公元的195年,諸葛瑾到了當時的曲阿,也就是現(xiàn)在江蘇省鎮(zhèn)江丹陽,那里是孫堅的根據(jù)地,孫家的兵力多集中于此。諸葛瑾為什么沒有與兩個弟弟一起跟隨叔叔去投奔劉表?史書上沒有交待,我想還在由于他當時已長大成人,足可自己獨立去外面的世界打拼一番,而不必如兩個弟弟那樣必得依靠叔父。諸葛瑾,字子瑜,他在曲阿居住期間,先是結(jié)識了孫權(quán)的姐夫,兩個人成為好朋友。孫權(quán)的姐夫聽了諸葛瑾的談話后,驚為天人,為其才識所折服,遂向?qū)O權(quán)推薦。后來,諸葛瑾又與魯肅交好,魯也向?qū)O權(quán)舉薦他。這樣,諸葛瑾就與魯肅等一起成為孫權(quán)的賓待,不久升為長史,轉(zhuǎn)中司馬。

諸葛瑾為人溫和誠實,又胸懷寬闊,還有政治與軍事才能,所以很得孫權(quán)賞識與重用,孫對他也很是放心,許多重大的事情都委托他去辦理,特別當諸葛亮成為了劉備的軍師與蜀漢的丞相之后,東吳政權(quán)要與劉備聯(lián)合共抗曹操,孫權(quán)更看重諸葛瑾的作用,曾派他去與劉備方面聯(lián)系勾通。這樣,諸葛瑾就在外交上為東吳做出別人無代替的貢獻,贏得了孫權(quán)上下的好評。在對外交往的過程中,特別與劉備方面溝通時,諸葛瑾是公事公辦,從不涉及個人的感情。公元215年他出使蜀地,與弟弟諸葛亮在賓館里只談公事,而沒有論及私情,這表明兄弟兩人都是極有原則性的人,他們怕別人以此說三道四,從而影響兩方關(guān)系,也破壞了兄弟感情。

222年,關(guān)公死后,劉備要為結(jié)義的弟弟報仇,就起兵東進伐吳,吳王孫權(quán)一時不知所措,急于求和。諸葛瑾給劉備做書勸和: 陛下老遠來至白帝,就是因為吳王侵取荊州,危害關(guān)羽,怨深禍大。不肯講和,此小人之心。試為陛下論其輕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損忿,計可立決,不復(fù)咨之于諸將也。陛下以關(guān)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nèi)?俱應(yīng)仇疾,誰當先后?若審此數(shù),易於反掌。

盡管諸葛瑾對孫吳政權(quán)忠心耿耿,可還是有人在說閑話,有人就造謠說諸葛瑾已把自己的親人送到劉備那里,他自己也準備叛逃??蛇@樣的傳聞在孫權(quán)那里沒有市場,他對諸葛瑾很是了解,他說:“孤與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笨梢妼O權(quán)對諸葛瑾還是十分的信任,這樣的信任一直延續(xù)著,當諸葛瑾在南郡之時,又有小人跳動出來挑撥離間,說他與劉備有密秘關(guān)系。這個閑話到處流傳,年輕的將領(lǐng)陸遜不相信那傳言,為其辟謠。

謠言傳到孫權(quán)那里后,孫權(quán)再度為諸葛瑾說了一番好話:“子瑜與孤從事積年,恩如骨肉,深相明究,其為人非道不行,非義不言。玄德昔遣孔明至吳,孤嘗語子瑜曰:‘卿與孔明同產(chǎn),且弟隨兄,于義為順,何以不留孔明?孔明若留從卿者,孤當于書解玄德,意自隨人耳!’子瑜答孤曰:‘弟亮以身失于人,委質(zhì)家分,義無二心。弟之不留猶瑾之不往也?!溲宰阖炆衩鳌=褙M當有此乎?孤前得妄語文疏,即封示子瑜,并手筆與子瑜,即得其報,論天下君臣大節(jié)一定之分。孤與子瑜可謂神交,非外言所間也?!?/p>

這段孫權(quán)的原話載于《三國志·吳書》中的一個名叫注里,意思非常好懂,所以不必翻譯。此話清楚表明孫權(quán)對諸葛瑾的極度信任與高度理解,特別是提到當年諸葛亮到東吳后,孫權(quán)欣賞其才華,想將其留下,曾找諸葛瑾試圖去做弟弟的思想工作,可當哥哥的明白弟弟是一個怎么的人,就如同他明白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一樣。弟弟孔明不會背叛他的主人劉備,就像諸葛子瑜不會背叛主公孫權(quán)一樣,但這并不妨礙兄弟之間的感情。不過,兄弟倆各為其主,而這兩個主人有團結(jié)聯(lián)合的時候,更有相互爭利的時候,這也讓這對兄弟處在一種矛盾之中,他們小心謹慎地處理著各方的關(guān)系,維護著本國本集團的利益,同時還兼顧著兄弟的感情,這的確很難辦,也就是他們都具有高尚的品德、為人忠厚,又有大智慧,所以才能周旋其中,處置得當,未出差錯,換了一般的人,那或許兄跑到弟弟一邊,或弟弟投靠邊了哥哥,或兄弟鬧得勢不兩立,你死我活。

不過,諸葛瑾在對蜀漢的外交上,也有過一次小小的不順。關(guān)羽敗走麥城后,諸葛瑾曾勸說關(guān)公投降東吳,但關(guān)大將軍是何等人也?他豈能投降?關(guān)羽大對諸葛瑾大發(fā)了脾氣,并說:若不是看在孔明的份上,就將你殺死。弄得諸葛瑾很是難堪地回來。

孫權(quán)稱帝后,諸葛瑾被任命為大將軍,同時兼豫州牧,在東吳有很大的權(quán)力與影響,這也是孫權(quán)對他信賴的表示與結(jié)果。而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也很受重用,他是孫權(quán)兒子的師傅,后來也成為權(quán)傾東吳的將軍與地方長官。這人也極有智謀,極像其叔叔諸葛亮。因諸葛瑾臉很長,東吳人都笑稱為長臉驢。有一次,孫權(quán)宴請群臣,可能他喝了幾杯,心情也不錯,就開起了玩笑,讓人牽來一頭驢,又當眾用尺子量了量驢臉,緊接著用筆寫了幾個字:“諸葛子瑜?!蹦菚r正好諸葛恪也在場,就請孫權(quán)把筆賜于他。孫權(quán)同意了,只見諸葛恪在孫權(quán)所寫的那幾個字后面增添了兩字:“之驢”,前后對照完整一看,就是“諸葛子瑜之驢”。孫權(quán)看到此景,當場歡笑不止,并將那驢賜于諸葛恪。此小事足見諸葛瑾之子的機智,這真的是一種家傳式的機智,或許是與生俱來的,他人是學(xué)不到的。

也就是在這個宴會上,孫權(quán)又問了諸葛?。耗愀赣H與你叔叔諸葛亮哥倆,究竟誰更優(yōu)秀?諸葛恪當場答到:我父親更優(yōu)秀些。孫權(quán)驚問:為什么這樣說呢?諸葛恪回答:我父親知道的事,我叔父不知道。這意思也可以說是他父親畢竟歲數(shù)大,經(jīng)歷的事多,所以自然是知道的東西多一些,故而優(yōu)秀一些。當然,這也是維護其父形象的一個表現(xiàn)。公元241年,諸葛瑾病逝,享年68歲。他的這個壽命遠遠超過了他的父親與弟弟。

諸葛亮的故事,人們都已基本知曉,一部《三國演義》與不同版本的電視連續(xù)劇都讓他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他早已成為忠誠與智慧的化身,不管學(xué)界對他有何不同的評價,都無法從人們的心抹去對他的美好形象。所以,在這里我不想過多地去談?wù)撍乃魉鶠?,還要圍繞他與他哥哥的關(guān)系、對劉蜀政權(quán)的忠誠來發(fā)表一下自己的觀點。

從歷史的記載中,我們看不到諸葛瑾對諸葛亮有何關(guān)懷關(guān)照或影響,作為哥哥的諸葛瑾在父親去世后,早早獨自到外面去闖世界,他沒有一直陪伴在兩個弟弟身邊,弟弟的成長似乎與他沒有什么關(guān)系。諸葛亮何以能成為那樣一個特別聰明特別有能耐的人?這一點我想首先還在于他的天資奇高。從諸葛氏家族上幾代人的情況看,都是智商極高的人,他的父親能干到泰山郡丞之位置,決不是等閑之輩;他的叔叔也曾被任命為豫章太守,還與袁術(shù)、劉表有關(guān)系,也并非池中之物;他的哥哥與侄子在東吳居高位、有大權(quán),也表明都是特別英達之人。沒有一定的智商,即使后天再努力,怕也是達不到一定高度的。但是僅有天生的資質(zhì)還不夠,后天的學(xué)習(xí)也是極為重要的,沒有這一點,再聰明百倍的人,也是一事無成的。那么,年紀很小就到了荊州、隱居于隆中的諸葛亮的知識從何而來?我覺得他的啟蒙老師就是他的叔叔諸葛玄,這位可敬的叔父既然把兩個侄了帶到身邊,那肯定是盡了教育的責(zé)任。從他叔父的職務(wù)上可以判斷,那也是一個學(xué)問有志向的人,他在不得志時,必將自己平生所學(xué)傳授給侄子。因為諸葛亮比他弟弟諸葛均更為聰明,所以他學(xué)得自然是多一些,領(lǐng)悟的深一些,后來的出息也自是大一些。

叔父去世時,諸葛亮已經(jīng)16歲,我想那時的他已經(jīng)基本掌握了他此后出山時所用的書本知識,對于他此前的歷史與中國的地理概貌,有了全面的了解,對于天下的局勢也形成了自己的分析與判斷,但也可以肯定的是,那時他的還太小,在許多方面還不成熟,所以還要主磨練。從16歲到27歲他遇到了劉備,這11年間,就是諸葛亮在臥龍崗苦心磨歷的11年,也是他由幼稚走向成熟的11年。叔父離開人間后,他的另一位恩師應(yīng)當是他后來的岳父大人黃承彥老先生了。據(jù)傳這位黃先生也絕對是位高人,他的知識的全面性與深刻性可能要超過諸葛玄。有了黃先生的教導(dǎo),加之諸葛亮本人原來的基礎(chǔ)與天資,他的成長就突飛猛進了。

他的另一種磨歷的方式應(yīng)當是交友,諸葛亮因為志存高遠,所以他交的朋友也都是有才華有知識有抱負的高人,如徐庶、崔州平、司馬徽、龐德公等,都是一時之俊杰。從朋友那里得到人生之經(jīng)驗、啟迪與課本上沒有的社會常識,還有相互砥勵而生成的志向、氣質(zhì),對一個人的成長是極為重要的。據(jù)《三國志》里面講,諸葛亮曾經(jīng)與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一起外出游學(xué),在游學(xué)時,那三個人對所學(xué)的具體專業(yè)知識務(wù)求精熟,而諸葛亮卻只了解其大略。他每天不論是早晨還是晚上都是十分從容的樣子,但卻時常抱著膝蓋而長嘯不止。有一次他對那三位說:“你們?nèi)粚砣羰钱敼俚脑?,我看可以做到刺史或郡守的位置上”。那三個同學(xué)隨之問了諸葛亮將來能到什么地步,可他笑而不語。這也表明年輕時的諸葛亮是很有大志向的,他的志向顯然不在刺史或郡守那里。但年輕時的這一切都與他的那位親哥哥諸葛瑾沒有半點關(guān)系,他哥哥遠在江西,他在湖北,相距甚遠,即使有通信,也不會太多。

但血濃于水,盡管自小到大沒有得到哥哥的關(guān)懷,可那畢竟是哥哥,所以諸葛亮對其兄長還是懷有深厚感情的。他后來出使東吳,極力要聯(lián)孫抗曹,固然出于大局的考量,然也不排除因了諸葛瑾身在東吳之緣故,他去東吳,一方面是公事,一方面也可借此看望一下多年不見的兄長。而后來在處理蜀與吳之關(guān)系上,諸葛亮總是竭力主張與吳和好,維護兩國的友好關(guān)系,而總是在避免兩國出現(xiàn)紛爭,這里面當然政治大局還是首位,哥哥在那邊公干的因素,有沒有?我看也是存在的。

當然,諸葛亮在把握兄弟感情與兩國關(guān)系方面,如同諸葛瑾一樣,是極有分寸的,他們兄弟在這方面有拿捏一個度的高超本領(lǐng),不管是他出使東吳,還是哥哥去蜀漢,兄弟可以見面,而又絕不超越界限,一切都在他們的心中,那是不言而喻、心照不宣的感情與感覺。

那么,志大才高,自比管仲樂毅的諸葛亮,為什么沒有去投奔劉表、曹操或?qū)O權(quán),而偏偏要輔佐劉備、并能一生為蜀漢政權(quán)“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呢?從他當年所處的地理位置上看,從他叔叔是劉表的朋友這個角度上看,另外再從他老岳父黃先生與劉表是親戚關(guān)系上看,諸葛亮最有條件去投靠劉表,可他沒有這樣做。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劉表根本不放在諸葛亮眼中。

一個有大才大志的人,不僅是需要有人來賞識他來重用他來理解他,他也需要去尋找他看得起信得過的英主,劉表顯然不是諸葛亮理想中人,他雖名顯一時,可終究是個窩囊之輩;曹操是一代英杰、世所罕見的梟雄,可在諸葛亮看來,他不是正統(tǒng)的代表者,是奸雄是篡奪漢政權(quán)的壞蛋,怎么可能為他做事呢?江東孫氏父子兄弟都是有能耐的人,哥哥又在那里做官,并得到重用,按正理說諸葛亮到那里去是有條件的,也可大有前景的,但他也沒有去,而且在出使東吳、聯(lián)孫抗曹的過程中,孫權(quán)也有意想留他在東吳,可諸葛亮眼中的東吳還是不如他的主公劉備更仁義更合乎道義更正宗。

諸葛亮是一個受著儒家思想影響極深的人,有著很正宗的皇統(tǒng)觀念,他認為只有劉備才是正確道路與力量的代表者,而曹與孫都不是,他們是旁門左道,是叛逆者,是應(yīng)當被除掉的勢力集團。這是諸葛亮選擇劉備的思想基礎(chǔ),但是假若僅僅是這樣的,那也還不夠,還有看劉備的為人到底怎么樣。正好,劉備的仁義大氣與忠厚都完全合乎諸葛亮的要求,也深深感染打動了他。

劉備在江湖上雖有“皇叔”之名,然畢竟是一個賣草鞋的草根,他的所謂的家勢之顯赫,那還是遙遠的過去,與他似乎沒有什么關(guān)系了。但這個草根自小就表現(xiàn)的不同凡響,有骨氣有志向,有做大事的潛質(zhì)。他“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結(jié)交豪俠,年少爭附之。”陳壽在《三國志·先主傳》的最后部分評論道:“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fēng),英雄之器。”這樣一個有大志的人,當他三次親自去光顧諸葛亮所居的臥龍崗,以真誠來打動那位青年才俊時,誰又能不被感動呢?

諸葛亮在27歲之前盡管地直隱居于隆中,可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他對當時社會上的幾派人馬,比如曹操、劉表、袁氏兄弟、江南孫氏兄弟,當然也包括對這位劉皇叔的情況都了如指掌,劉備此前在江湖與社會上的表現(xiàn),早就傳到了諸葛亮耳朵里,他也肯定將曹劉孫等人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分析,以至劉備不辭辛苦三次登門來拜訪他后,他就斷定這個大耳郎將成為他終身依托終身為之效勞的主公。

從“隆中對”開起,他就打定主意一生跟隨劉備。自此以后一直到他去世,他都忠心耿耿、全力以赴地為劉備、為蜀漢政權(quán)而獻出自己全部的智慧與心血,沒有、也不可能存有半點不忠或背離的想法,這是他的人品所決定的,從一而忠,終生不悔,這就是諸葛孔明的為人。他能為后世所傳頌,除了他的智慧外,他的忠誠品格也占了極為重要的分量。在這里不能不稱贊一下劉備這個人,他能讓關(guān)羽張飛等一班粗人武將死心塌地為他效力,又能讓諸葛亮這樣的天才服務(wù)終生,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在這一點上他比劉邦更勝一籌,可與劉秀相提并論。

諸葛亮在一般民眾的心中有著神一般的地位,那是小說與視影劇的影響,而并非真實的歷史。真實的諸葛亮當然有智慧有能耐有品格,可他畢竟是人而不是神,凡是人都會犯錯誤有缺點,他也不會離外。魯迅在《中國小就史略》中評價道:“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這話算是說到了骨頭上。諸葛亮一生小心謹慎,特別是建立蜀漢政權(quán)和劉備死后,他更事無巨細,都要躬身自為,這樣不僅自己受了忙累,也影響了其他人的發(fā)展與進步;他信任馬謖而導(dǎo)致街亭的丟失,是他識人用人上犯下的大錯,在這一點上他尚不如劉備高明;他幾次北伐都沒有收到明顯的成效,是明知不可為而偏為之的表現(xiàn),也表明他在政治上的欠缺一面。另外,“草船借箭”原本是孫權(quán)導(dǎo)演的故事在小說中卻移到了他的身上,還有其他的一些事情也都與他無關(guān)。

陳壽,這位冷靜深刻的大史學(xué)家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最后客觀地評說了孔明:“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給官職,從權(quán)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中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織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zé)實,虛偽不齒于邦域之內(nèi),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而勸戒明也?!痹陉悏劭磥恚T葛亮的治世之才能要超過管仲與蕭何。可這位史家最后又說諸葛亮“連年動眾,未能成功”。還說他“應(yīng)變將略,非其所長”。我看陳壽的評價還是較為客觀公允的,這與羅貫中的演義大不相同。

諸葛瑾與諸葛亮兄弟倆,出身并不怎么高貴,尤其是父親還早早離開人世,他們后來各自在吳蜀都是成功人士,都取得了令人稱道的業(yè)績,都是青史留名的人物,這當然是那個時代背景下的產(chǎn)物。東漢末年,社會混亂,軍閥割據(jù),人才也隨之而有了用武之地。試想,假若現(xiàn)在有諸葛亮這樣的人才,躲在一個小山崗處隱居起來,還會有如同劉備這樣的人三次登門相求嗎?他不出來參加筆試面試,還能找到飯碗嗎?當然,要相同的社會背景下,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有所作為的,那還要看他本人的能耐大小了。諸葛兄弟都是才華橫溢人,有經(jīng)天緯地之能,又各自有人賞識,所以才有了施展他們才華的舞臺。社會環(huán)境與個人的能耐,加上好的伯樂,這幾點缺一不可。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