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明朝叛臣吳三桂 為什么別無所求卻又不得不反

2016-12-01 20:45:38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明朝雖亡,可是朱氏子孫一直沒有放棄恢復(fù)的努力。明朝的殘余在江南又建立了南明政權(quán),在帝國依然有著巨大的號召力。可惜這個小朝廷還是改不

明朝雖亡,可是朱氏子孫一直沒有放棄恢復(fù)的努力。明朝的殘余在江南又建立了南明政權(quán),在帝國依然有著巨大的號召力??上н@個小朝廷還是改不了窩里斗的老毛病,成天忙于爭權(quán)奪利,結(jié)果被清軍追得整日東逃西竄。最后,被追得走投無路,逃入了蠻荒炎熱的緬甸,才算保住了一條命。

看來永歷皇帝只能在緬甸無聲無息地死去了,滿洲人終于放下了那顆懸著的心。可吳三桂卻有不同的想法。他認為只有擒殺永歷,才能徹底證明自己的忠心無貳。于是,吳三桂上書,要求入緬掃滅南明殘余。順治皇帝認為沒有必要,南明竄入荒夷,不可能東山再起,就放他一馬吧??蓞侨饏s反復(fù)懇求,提出所謂不滅永歷有“三患二難”,最后終于說得順治皇帝動了心。于是,吳三桂又率大軍踏上了為清廷效命的征程。

緬人在清軍的壓力之下,不得不獻出永歷。四個月之后,他不顧別人的反對,沒有把永歷押赴北京,而是在昆明城外的篦子坡把他縊殺了。

吳三桂不想再叛變了。他在云南的日子過得挺不錯,他真的別無所求了。他喜歡云南這地方。這里四季如春,天藍得一塵不染,和北方簡直是兩個世界。吳三桂現(xiàn)在所得到的,已經(jīng)超過了他最奢侈的想望?,F(xiàn)在,他是天下最富有、最有權(quán)力的人之一,云南的幾千里土地上的所有金帛子女都為他所有,在這里,他可以為所欲為。人生一世,他還能有何求呢?

雖然他殫精竭慮地效忠,可是那些滿洲人似乎總是和他若有若無地保持著距離,熱情的外表下總似乎隱藏著深深的寒意……這種閃爍的目光,像是一把沉重而鋒利的劍懸在頭頂,讓他時刻不安。

畢竟,他是個叛臣??!滿洲人對吳三桂失去信任,應(yīng)該是從吳三桂親身入緬擒殺永歷的那一時刻起的。

順治皇帝可以理解吳三桂在命運的壓迫下屈辱地投靠,也可以用混合著欣賞與蔑視的眼光看著他拼盡心力在大江南北為他賣命。但是,當吳三桂為了進一步討好他而再一次撲向故主時,福臨不寒而栗了。吳三桂做得太過分了,過分得連被效忠的對象都有些難以接受。一條噬咬舊主來取悅新主人的狗,能讓人放心嗎?一個沒有任何道德原則的人,可以為功,更可以為禍。

當吳三桂從緬甸回來,馬不停蹄地投入鎮(zhèn)壓云南當?shù)嘏褋y之時,順治十八年(1661年),康熙皇帝即位了。

康熙皇帝基本上是在和平環(huán)境長大的,與從白山黑水走來的祖先不同,他接受的是正規(guī)而系統(tǒng)的漢文化教育。到了康熙這一代,愛新覺羅家族才真正弄明白了儒臣所說的天理人欲和世道人心的關(guān)系。出于內(nèi)心的道德信條,他不能對吳三桂當初的投奔抱理解態(tài)度;對于吳三桂為大清天下立下的汗馬功勞,他也不存欣賞之意。對這位王爺?shù)馁u主求榮,他更是覺得無法接受。對這位功高權(quán)重的漢人王爺,他心底只有鄙薄、厭惡,還有深深的猜疑和不安。

親政不久的康熙皇帝在宮里柱子上懸起了一張字條,上面寫著“三藩”的名字。那是困擾他的首要問題。為了帝國的長治久安,他必須用倫理綱常來整合人心。而任用叛臣作為帝國藩籬實在是不可接受的現(xiàn)實。“三藩”中,他最不放心的就是吳三桂。這個手握重兵的人是帝國內(nèi)最大的危險因素。為了大清的江山萬無一失,必須解決這個人,而要解決這個人,首先必須解除他的兵權(quán)。要解除他的兵權(quán),就得撤藩。在康熙看來:“‘三藩’等蓄謀久,不早除之,將養(yǎng)癰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發(fā)!”

剛剛二十歲的康熙說干就干,康熙十二年(1673年),撤藩的詔書送到了云南。

對吳三桂來講,這確實是當頭一棒。云南是他苦心經(jīng)營準備留給子孫后代的。他為滿洲人打下了大半個中國,云南這塊封地并非過厚的報酬。對此,吳三桂和順治之間有著某種心照不宣的默契??墒乾F(xiàn)在,剛剛即位的康熙皇帝卻要剝奪他用半生的出生入死肝腦涂地換來的這點報酬,未免太讓他吳三桂難以接受。

兵權(quán)就是吳三桂的命根子。像吳三桂這樣的叛臣,在這個世界上,已經(jīng)失去了道義的保障。他的所作所為,使正人君子憤懣已久。而且,在軍政上層生存了這么多年,他結(jié)交了許多朋友,也不可避免地樹了許多敵手。一旦失去兵權(quán),吳三桂的身家性命就會受到嚴重威脅。朝里多少人對他虎視眈眈!他之所以到處橫行無礙,處處迎來滿面春風,還不是因為兵權(quán)在握!朝廷催促撤藩的詔令一道接一道,面對年輕氣盛的康熙皇帝一步步殺機畢現(xiàn)的舉動,他好像別無選擇了。吳三桂沒想到康熙會這樣薄情寡義,愛新覺羅家族會這樣過河拆橋?!帮w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看來竟是千古通義,歷朝歷代,概莫能外??墒?,吳三桂實在不想再叛變了,叛變并不是他的專利。他原想在滿洲人的庇護下,安安穩(wěn)穩(wěn)地終此一生。

幾乎所有的史學(xué)家都把“三藩”叛亂的罪責歸于吳三桂,我卻愿意為他開脫。如果不是康熙帝對吳三桂個人品質(zhì)的深刻反感,不是其人的年輕氣盛以及超越祖業(yè)的雄心所驅(qū)動,叛亂本可以避免。如果康熙皇帝再老成一些,再等待幾年,等已經(jīng)六十二歲的吳三桂壽終正寢之后再采取措施,本可用和平手段解決“三藩”問題,對中國歷史造成的震動會小得多。

事實是,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九月撤藩詔下達之后,吳三桂經(jīng)歷了長達兩個多月的猶豫彷徨。畢竟已經(jīng)六十多歲了,吳三桂不再有當年“沖冠一怒為紅顏”的銳氣。明明大勢已去,一向頭腦清楚的他還在幻想皇帝能收回成命??墒?,身邊的幕僚們卻比他清醒,他們?nèi)找箶x掇他起兵。智囊方光琛的進言一針見血:“王欲不失富家翁乎?一居籠中,烹飪由人矣!”

起兵勢不可免了。只是,難道反叛竟是他的宿命?

六十二歲那年冬天的一個早晨,吳三桂又一次全身披掛。在練兵教場的鼓角齊鳴中,他縱馬疾馳,連發(fā)三箭皆中靶心。雖然已是花發(fā)滿巔,延陵將軍風采依然,還是那么英武絕人!

吳三桂率領(lǐng)二十萬人馬又一次踏上了征程。一路上,風動塵生,殺氣襲人。

起兵之初,形勢對吳三桂頗為有利。吳三桂手下的官兵都是百戰(zhàn)之銳,能征慣戰(zhàn),在吳三桂的指揮下,他們很快就拿下了貴陽、長沙、岳州、成都、常德、衡州,一路克捷。所到之處,清軍望風披靡。

吳三桂又一次飲到了長江之水。他親臨常德指揮,陳重兵于長江南岸,擺出一副洶洶之勢。這時,吳軍士氣高漲,將領(lǐng)中有人主張立明朝后裔以收攬人心,有人主張疾行渡江全師北上,有人主張沿江東下,控扼江淮以絕南北糧道??墒菂侨鹁懿槐響B(tài)。時間一天天過去,開始時勢如破竹的吳軍仍在長江南岸按兵不動。

吳三桂自有他的打算。他想通過這個舉動,向朝廷表明他并不是想真的反叛,他只是要保住自己應(yīng)得的那份利益。他認為大軍的一路摧枯拉朽,足以嚇倒未經(jīng)世事的小皇帝。他派人給朝廷送去奏章,請求停戰(zhàn)。同時,又轉(zhuǎn)托西藏的達賴喇嘛為他向朝廷“說情”,示以“裂土罷兵”之意。

他覺得自己的要求合情合理,康熙皇帝沒有理由不妥協(xié)。

這個舉動暴露了吳三桂的目光短淺。這正是他這個精明的投機者和真正的歷史偉人之間的差別,也是注定他不能成大器的證明。他這樣的人,在歷史脈絡(luò)的縫隙間可以游刃有余,卻缺乏引導(dǎo)歷史、創(chuàng)造歷史的眼光和識度。武力有時可以決定一切,卻不是無懈可擊的論據(jù)。當他的努力和更多的人的利益針鋒相對時,他的英勇、精明、識略都成了礁石上蒼白的泡沫。

康熙皇帝比吳三桂想象的堅強許多。他身上有著吳三桂所最缺乏的東西:原則性。他并不認同吳三桂的邏輯。就在吳三桂按兵不動的同時,他正在緊張地調(diào)動軍隊,動員種種力量。當他初步站穩(wěn)腳跟,調(diào)整好整個帝國應(yīng)對危機的姿態(tài)后,他對吳三桂做出了回答:將吳三桂留質(zhì)在京的長子吳應(yīng)熊、長孫吳世霖處死,其余在京子孫免死,入宮為奴。

史書記載,當吳三桂聽到這個消息時,正在吃飯,“聞報,驚曰:‘上少年乃能是耶!事決矣!’推食而起”。

至此,吳三桂的夢想才徹底破滅。他漸漸明白了自己的處境,一種不祥的預(yù)感籠罩了他的心頭,自己的一生有可能以徹徹底底的悲劇收場。在歷史大情節(jié)中摸爬滾打了一生的吳三桂,在晚年發(fā)覺自己一生奮斗的荒唐可笑。天下之大,竟然沒有一條留給他的路。自以為聰明一世,英雄一世,誰料竟是一直走在絕境的邊緣。家庭觀念極重的他在自己的愛子幼孫身上傾注了許多情感,垂暮之年的這一新的打擊,使他有些承受不了,“在人前不肯顯出,暗地里哭,云吃這一伙(指攛掇自己起兵的幕僚)虧了”。

退路已斷,吳軍只好再次發(fā)動攻勢??墒谴藭r時機已失,清軍已做好了充分準備。形勢的力量畢竟大于人,吳三桂的大軍開始步履艱難了。在清兵以舉國之力奮力反撲之后,驍勇善戰(zhàn)的吳軍終于開始不斷品嘗失敗。戰(zhàn)局急轉(zhuǎn)直下,吳三桂一生中的最后一次賭博很快就失去了任何一絲成功的希望。

康熙十七年(1678年),起兵五年之后,六十七歲的吳三桂在絕境中痛苦死去。

三年之后,叛軍余部被肅清。吳三桂的子孫后代被徹底殺光,包括襁褓中的嬰兒。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