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漢高祖劉邦為啥稱蕭何“一代人杰千秋絕唱”
被漢高祖贊為“人杰”的蕭何,臨終前留下一句話:“后世賢,師吾儉;不賢,毋為勢家所奪?!笔捄芜z言,事出有因。當(dāng)時,京城里的高官富商依仗有財有勢,大都給子孫買田置宅,而且要買肥沃的良田,置黃金地塊的廣廈豪宅,作為留給后代的大筆資產(chǎn)。獨有相國、第一功臣的蕭何,與眾不同,“置田宅,必居窮僻處,為家,不治垣產(chǎn)” 。買的是窮鄉(xiāng)僻壤的薄田,蓋的是冷落地段的普通住宅,不追求氣派奢華。其家人、子孫不理解,覺得吃了虧??闯雒珙^的蕭何咽氣前留遺言,即為之作出解釋,好讓子孫明白其中的道理和深意。
親歷戰(zhàn)亂之苦和宦海滄桑的蕭何,對權(quán)力、財富和人性的審察,可謂洞若觀火,心似明鏡。其遺言含有雙重意思——倘子孫賢慧,懂得他的做法旨在儉以養(yǎng)德,樸以持家,便能師承祖風(fēng),立于不敗之地。反之,子孫不肖,躺在功勞簿上吃祖宗飯,則縱使為他們留下萬貫家財,也屬枉然。何況良田美宅,未必是福。它易招來羨慕嫉妒恨,一朝家道中落,它又會成勢家豪強覬覦、劫奪的目標(biāo)。而窮僻的薄田陋宅,不惹人眼紅,能給子孫免去諸多煩擾、災(zāi)禍,以保平安。為子孫長遠(yuǎn)計,他未雨綢繆,即等于替后人清除了陷于財勢爭斗漩渦的隱患。蕭何之良苦用心,其子孫能領(lǐng)悟嗎?世事洞明的蕭何,對子孫禍福的思慮之周全,非常人所可及。其金玉良言的遺囑,一方面,基于他淡泊無為的道家之學(xué);另一方面,也與暮年的牢獄之災(zāi)頗有干系,這使他看透榮華富貴直如過眼云煙。
那是在公元前195年,長安人多地少,一些百姓無地可種,但皇家的上林苑周圍兩百多里,荒地甚多,白白地閑置著。于是蕭何提議,令百姓入苑墾荒耕作,不收租稅,又可為苑中禽獸供給些吃食。一舉兩得的好事,傳到劉邦耳朵里,卻惹得龍顏大怒,反指責(zé)蕭何“受賈人財物”、“自媚于民” ,下令將蕭何交廷尉審問,戴上枷鎖,關(guān)入大牢。可憐年邁蕭何,后來劉邦雖免其死罪,但他還得光著腳板去給皇帝磕頭謝恩!朝為功臣暮為囚,過山車式的官場生涯,令蕭何體味到權(quán)力斗爭的冷酷、殘忍。
實際上,劉邦并不糊涂,他所牽掛的也不是上林苑的荒地,只為蕭何的聲望、威信太高,高得要蓋過他這個高祖皇帝了,所以要借題發(fā)揮,抹黑蕭何,樹自己的皇威。
“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封賞功臣時,劉邦的話言猶在耳,轉(zhuǎn)瞬之間,蕭何即成罪人?;蕶?quán)淫威之下,沒人能保絕對安全。為攫取權(quán)力和財富,從九五至尊、王侯公卿,到中下官吏、市井小民,總在相互算計著,傾軋著,撕咬著,沒完沒了。世道之兇險,人心之詭邪,蕭何算是領(lǐng)教、捉摸透了。一句遺言,沁浸著蕭何的血淚,也寄托著他對子孫儉樸持家、毋為富貴所累的愛心吧!
清代龔自珍《已亥雜詩》云,“儉腹高譚我用憂,肯肩樸學(xué)勝封侯?!笔捄危粋€兩千多年前的大官,出此遺言,殊為難得。試看于今袞袞諸公,不少人把清廉為官、儉樸持家拋到九霄云外,而將撈錢財、置房產(chǎn),視同“韓信將兵”,乃至老出“許三多”。但他們的功績、思想、操行,怕連蕭何的腳指頭都夠不著。由之,我不能不對蕭何遺言贊一句:
一代人杰,千秋絕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