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諸葛亮軼事 自比”管仲樂毅“有著什么樣的水分?

2016-12-03 18:22:54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躬耕隴畝,……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這段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躬耕隴畝,……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边@段話文意淺顯,意思是說諸葛亮在南陽躬耕時,經(jīng)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樂毅,人們都不以為然,只有好友崔州平、徐元直相信諸葛亮有這般才能。

管仲和樂毅,一個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一個是戰(zhàn)國后期杰出的軍事家、戰(zhàn)神,在歷史上大名鼎鼎。管仲輔佐齊桓公,發(fā)展生產(chǎn),富國強兵,促使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樂毅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統(tǒng)帥五國聯(lián)軍攻打齊國,“下齊七十余城”,“齊城不下者兩城耳”,一雪當年強齊伐燕之恥,創(chuàng)造了中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軍事傳奇。

諸葛亮在隆中時,大概二十出頭,未出茅廬,未建寸功,就敢自比管樂,很有些大言不慚,難怪會被“時人莫之許也”,遭到人們的白眼和不屑。后來,經(jīng)徐元直的強力舉薦,諸葛亮才得以出山,輔佐劉備建立西蜀政權。劉備在世時,諸葛亮沒有多大建樹,劉備死后,后主劉禪即位,諸葛亮受劉備托孤,“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才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能。

在政治方面,諸葛亮治理蜀國有些成就,有可圈可點之處,但比起管仲來,還差得很遠。諸葛亮治蜀,基本上是按照當年他在“隆中對”中所提出的方針進行的,其重點在于加強法制。而管仲為相后,注重整體思維,根據(jù)當時國內外形勢,銳意創(chuàng)新,把齊國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外交等多方面作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進行改革,推行“一體之制”,使齊國在短時間內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偲饋砜矗T葛亮的治蜀方針不如管仲的治齊措施層深面廣。

法制上,諸葛亮注重法制建設,嚴明法令,賞罰必信,制定了《蜀科》,并依此作為執(zhí)法的根據(jù),推行“約官職,修法制”,實行“納言之政”,坦誠對待下屬,要求官員們集思廣益,盡忠盡力。管仲則推行“四民分業(yè)”制度和“三國五鄙”制度,使全國形成了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這一點,諸葛亮不及管仲。

外交上,諸葛亮實行“東合孫吳,北拒曹魏”的方針,主張在三足鼎立的基礎上聯(lián)吳抗曹,因過分依賴比人而略顯被動。管仲則建議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相號召”,打出維護周天子的旗幟而威震諸侯,從而占據(jù)了外交主動權,使海內外諸侯望風而附。這一點,諸葛亮不及管仲。

經(jīng)濟上,諸葛亮重視維護和發(fā)展農業(yè)生產(chǎn),注重發(fā)展鹽業(yè)、鐵器制造業(yè)和絲織業(yè),發(fā)展領域較小。管仲則提出了“均田分力”、“案田而稅”,提出了“官山?!保瑢嵭宣}鐵專賣,鼓勵發(fā)展工商業(yè),積極與境外交易,發(fā)展空間較大。這一點,諸葛亮不及管仲。

選才上,諸葛亮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對有才能有實績的官員提拔重用,但往往出于個人喜好,有失偏頗。而管仲則推行鄉(xiāng)選、官選、君選的“三選法”的官吏選任制度,彰顯公平公正。這一點,諸葛亮不及管仲。

輔政上,不論是作為丞相,還是作為“相父”,諸葛亮都有責任、有義務,也完全有能力把劉禪培養(yǎng)成為一代名君,即使成不了名君,也不至于成為一個庸君。諸葛亮死后,劉禪重用小人,排擠賢臣,把朝廷搞的烏煙瘴氣,亂七八糟。諸葛亮培養(yǎng)了一個亡國之君,而管仲則把齊桓公輔佐成為一代明君。

此外,在社會保障方面,管仲還實行了老老、慈幼、恤孤、養(yǎng)疾、合獨、問病、通窮、振困、接絕等九個方面的“九惠之教”;軍民協(xié)作上,管仲強調寓兵于農,將軍事編制隱于行政編制之中,讓他們“守則同固,戰(zhàn)則同強”,提高了軍民協(xié)作能力,這些也是諸葛亮所不及的。《三國志》作者陳壽也稱“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說諸葛亮的政治才干比不上管仲和蕭何,又稱“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yōu)於將略”,諸葛亮的才能,治理國家的水平要比領兵打仗略強一些。

那么,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到底如何呢?一部《三國演義》小說,把諸葛亮渲染成了用兵如神的軍事天才,其實不然。

事實上,諸葛亮在分兵屯田、兵器革新等方面是有歷史貢獻的,但其在戰(zhàn)略、指揮、用人方面出現(xiàn)過嚴重失誤,六出祁山無功、關羽丟荊州、馬謖失街亭就是例子。

當時,魏蜀吳三國中,魏疆域大,人口眾,兵源廣,良將多,吳蜀聯(lián)手也未必是魏的對手,當時的情況,吳蜀友善,共抗強魏,維持三足鼎立態(tài)勢為上策,也是蜀國偏安一隅的長久之計。諸葛亮不識戰(zhàn)略大體,“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蕩宇內”,自不量力地連番遠道伐魏,抗衡強國,窮兵黷武,無功而返,造成將士疲憊,國庫空虛,國勢衰敗,諸葛亮負主要責任。

首次北伐時,魏國的關中及隴右地區(qū)兵力空虛,守備廢弛,這對于蜀國說無疑是一個天賜良機。名將魏延向諸葛亮建議兵分兩路,一路從正面進攻,一路出奇兵由子午谷偷襲長安。這一策略雖然有風險,但是能夠起到建立奇功的效果,而且能夠速戰(zhàn)速決,與二十年前諸葛亮在隆中時提出的入主中原的設想也不謀而合,但諸葛亮沒有采納,從而喪失了一次直取長安一舉平定關中的大好機會。后來,魏國加強了邊關設防,蜀國的攻伐之路變得越來越窄。

說到荊州和街亭問題,名為關羽、馬謖所致,實為諸葛亮用人不當。在荊州問題上,諸葛亮為討好劉備,錯用關羽守荊州,結果關羽剛愎驕傲,自以為是,破壞吳蜀聯(lián)盟,造成荊州失守,孫劉反目,蜀國的局勢便從此無可逆轉。在街亭問題上,諸葛亮不用能征善戰(zhàn)的魏延等人,而把對抗魏國名將張郃如此重任交給一個沒有實際作戰(zhàn)經(jīng)驗的書生馬謖,豈有不敗之理?街亭兵敗,使原本利于蜀國的戰(zhàn)局發(fā)生逆轉,諸葛亮信心滿滿的首次北伐之構想和戰(zhàn)果毀于一旦。

打仗這事,要看天時、地利、人和等實際情況,條件不允許就要住手,連不怎么會打仗的管仲都明白這個道理。管仲為相相之前,曾三次參加戰(zhàn)斗,但三次都臨陣脫逃,人們譏笑他貪生怕死。其實管仲并不是怕死,只是因為家中有年邁的母親需要他供養(yǎng),不能就這么把命丟了。能打就打,打不過就退,留的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諸葛亮六出祁山,恨不得每次都畢其功于一役,非要與對手拼個你死我活,“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最后一次北伐,諸葛亮率十萬大軍筑防于渭水南原。蜀軍遠道而來,利在速戰(zhàn),可司馬懿堅守不出,諸葛亮派人送給司馬懿“巾幗婦人之飾”,意在激怒司馬懿應戰(zhàn)。司馬懿識破了諸葛亮的詭計,仍堅守不出。諸葛亮計窮心憊,心理上無法承受,最終抱憾殞命五丈原。

毛澤東在點評《三國志》時曾言“司馬懿敵孔明之智”。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連司馬懿都不如,他比樂毅如何呢?在《三國演義》小說中,赤壁之戰(zhàn)成了諸葛亮的成名作,其實,諸葛亮對赤壁之戰(zhàn)并沒有多大貢獻,赤壁之戰(zhàn)的頭號功臣是周瑜,而不是非諸葛亮。此外,《隆中對》也非諸葛亮首創(chuàng),魯肅比其早八年就已經(jīng)提出,諸葛亮對之只不過是稍微做了一下修改而已。四川是劉備打下來的,幾乎沒諸葛亮什么事。觀其一生,諸葛亮在軍事上沒多少建樹,與同時代的司馬懿不是一個檔次,與早其數(shù)百年的戰(zhàn)神樂毅更沒法比。

入仕之前,諸葛亮隱居隆中,忙時耕田,閑時讀書,要么喝酒,要么遠游,所接觸的人大多為玩世不恭、疾世憤俗、不切實際的文人騷客,與政治、軍事沒有直接和正面接觸,社會經(jīng)驗比較少,其所聞出自別人之口,其所論也是閉門造車。為了提高個人聲望,沒有建立任何宏偉業(yè)績之前,諸葛亮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鼓吹自己的政治、軍事才華,最終引得皇叔劉備屈尊降貴,三顧茅廬。為了實現(xiàn)早年夸下的???,諸葛亮執(zhí)政后,急功近利,一心滅魏,以卵擊石,以弱攻強,結果只會是慘痛的失敗??梢哉f,“自比管樂”讓諸葛亮成名,也是壓在他心頭的沉重包袱。在諸葛亮死后的三十多年里,其得意弟子姜維,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九伐中原,蜀國實力更為衰減。終其一生,諸葛亮“自比管樂”實在是大言不慚,其一生也為那句大言不慚的“自比管樂”所累。

當然,不能因為諸葛亮大言不慚,就全盤否定他的歷史功績。《三國志》稱“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堪稱一代賢相能臣。最后,作者陳壽還特別指出,諸葛亮是“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政治方面不如管仲,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軍事方面也不是他的長處,對諸葛亮的政治和軍事才能作了客觀評價。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