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帝曹操為何要殺死替身加親家翁崔琰?
現(xiàn)代人八卦新聞看多了,替身,這兩個字乍聽起來,好像是現(xiàn)代娛樂圈和世界政壇的專用詞,不過實際上這并不是現(xiàn)代人的專利,很早以前就有了。大名鼎鼎的魏武帝曹操,就有過一個替身。不過他這個替身并不是為他擋刀槍而死,而是被曹操親自下令殺死的。這是為什么呢?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曹操滅掉袁紹平定北方后,聲威大振,獻帝因而下詔,曹操由魏公進爵魏王。此時的曹操可謂是春風得意。而此時,匈奴派使者覲見漢天子,使者聽說曹操進爵為魏王,就提出要向魏王拜賀。曹操允許之后卻覺得自己長的不夠氣派,卻又想在外族人面前顯顯威風。想來想去,就叫尚書崔琰做自己的替身接見匈奴使者。崔琰乃漢末名士,在朝野很有聲望,而且崔琰的侄女還是曹操的四子曹植的妻子,曹崔可謂是親家關(guān)系。崔琰不但身材魁梧偉岸,而且一把胡須長達四尺,有美髯公之風。陳壽的《三國志》對崔琰的容貌描述是:“聲姿高暢,眉目疏朗,須長四尺,甚有威重?!庇纱丝梢娖淙菝矝Q非一般?!妒勒f新語。容止》一書曾講述此事:崔琰正中端坐,接受了匈奴使者的拜賀,曹操卻扮作侍衛(wèi)模樣,手握鋼刀,挺立在坐榻旁邊。接見完畢后,曹操派人去問匈奴使者印象如何。使者不假思索地說:“魏王俊美,豐采高雅,而榻側(cè)捉刀的那個人氣度威嚴,非常人可及,是為真英雄也!”由此可見,這位匈奴使者也決非等閑之輩,他能夠通過崔琰表面的“雅”,看到他深層次里的缺陷:威武不足,亦即沒有曹操那種從骨子里透出來的英雄氣概。這話傳到了曹操耳朵里后,讓他很是得意。
自然,曹操找崔琰當替身說明曹操是很器重崔琰的?!度龂?。魏書十二》記載:曹操做了丞相以后,封崔琰為東曹掾,并對他說:“君有伯夷之風,史魚之直,貪夫慕名而清,壯士尚稱而厲,斯可以率時者已。故授東曹,往踐厥職。”贊其稱得上是時代的表率。曹操被封為魏公后,當時還沒有立太子,曹操就讓官吏們對此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因為這是一件大事,所以眾官全都閉口不答,只有崔琰暢所欲言:“蓋聞春秋之義,立子以長,加五官將仁孝聰明,宜承正統(tǒng)。琰以死守之?!狈Q五官中郎將曹丕不但是長子,而且仁孝聰明,應讓他繼承大業(yè)。我崔琰就是死也要堅持這個原則。眾人原以為崔琰會支持他的侄女婿曹植,想不到他居然能夠支持曹丕,曹操貴其公亮,喟然嘆息,封崔琰為中尉。
不過崔琰盡管極具威望,且又和曹操互為親家翁,又為曹操當過替身,但終被曹操所害。
越到暮年的崔琰,放達不羈越為明顯。曹操稱魏王,崔琰曾舉薦過的一個人發(fā)表稱贊功伐,褒述盛德。崔琰說了一句“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贝掮f這句話的本義是很難考證了。三國志講“琰本意譏論者好譴呵而不尋情理也”,也只是陳壽的臆測。三國志中又稱“有白琰此書傲世怨謗者”,曹操也便是因這個原因殺了崔琰。有意思的是,曹操讓獄吏暗示崔琰自己了斷,沒想到崔琰完全會錯了意,照舊在獄中接待賓客,談笑如常。當曹操又傳來明確的旨意時,崔琰當即從獄卒手中接過鋼刀,以一種比今人點一枝煙更瀟灑自然的姿勢,抹斷了自己的脖子。當時人們對崔琰的死多表嘆息。正像易中天在《品人錄》中所說:崔琰用死證明自己是君子。曹操用崔琰的死,證明自己是奸雄。
如果說當初曹操殺孔融,那是因為孔融鮮明的擁護漢朝,譏諷曹操;如果說曹操殺許攸,是無法容忍許攸得意忘形四處吹噓抹黑曹操;如果說曹操殺婁圭,是因為婁圭竟然說“居世間,當自為之,而但觀他人乎!”別人看到曹操父子一起騎馬意氣風發(fā),羨慕的不得了,婁圭卻說何必羨慕別人,自己也可以如此啊,隱隱然也想學曹操,甚至說像推翻曹操。對于曹操來說,這三位才子確實該殺,甚至不得不殺。那么崔琰到底是什么原因得罪了曹操呢?
其實崔琰之死的直接原因,是和曹操稱魏王有關(guān)。當時,有一位叫做楊訓的官員,為了表忠心,于是上了一道表章稱贊曹操的功勞,言語之間當然免不了有幾分肉麻。曹操看了當然身心舒暢,別人聽了未免起一身雞皮疙瘩。當時不少人議論紛紛,嘲笑楊訓做人太丟分,順帶連曾經(jīng)舉薦過楊訓的崔琰也批評起來。不過這些人也就是私下里說一說,沒誰敢端到臺面上說??晌í毚掮粚懥艘环鈺沤o楊訓,書信的內(nèi)容是“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你的表章我崔琰已經(jīng)看到了,事情辦得不錯罷了。時代啊時代啊,總是會改變的啊。陳壽有段記載說“琰本意譏論者好譴呵而不尋情理也”,陳壽認為崔琰的本意不過是譏諷那些議論的人過于苛刻,不通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