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劉淵為何要自稱為漢皇帝?其中有何隱情
2017-02-09 15:09:13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
導語:劉淵是匈奴人,一心想著興邦復業(yè),可他為何要稱漢皇帝呢?這與能劉淵的人生經(jīng)歷以及當時的社會形勢有關。我們知道晉朝是個相當講究門閥的時
劉淵是匈奴人,一心想著興邦復業(yè),可他為何要稱漢皇帝呢?這與能劉淵的人生經(jīng)歷以及當時的社會形勢有關。我們知道晉朝是個相當講究門閥的時代,劉淵本來就是匈奴人,他的出身并不高貴,本就沒有什么支持率的劉淵來說,要想取得士族大家的支持,必然要將自己的姿態(tài)放下,親近漢文化,使劉淵傾心接受漢化;而劉淵在官場上受到的種種遭際和不公,也是逼使他主動向漢人、漢文化靠攏的一個重要因素。這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其二,晉武帝時,王渾、王濟等人舉薦劉淵擔當消滅孫吳的重任,卻遭到了孔恂、楊珧等人的強烈反對,特別是諫辭中“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晉書》)八個字,既刺痛了劉淵的自尊心,也反映了漢匈之間難以消除的民族隔閡??租?、楊珧是朝廷重臣,代表著朝野相當一部分漢人的思想和觀念,他們鄙視、仇恨胡人,更抵觸像劉淵這樣文韜武略的匈奴人,使劉淵屢不得志,甚至一度險遭不測。
其三,劉淵自幼居于漢地,酷愛讀書,癡迷漢文化,曾拜上黨名士崔游為師,遍習中原的儒家經(jīng)典和歷史、軍事著作,甚至可以“略皆誦之”,深受漢文化影響和熏陶。
劉淵7歲喪母時“擗踴號叫,哀感旁鄰”,所表現(xiàn)出的孝道禮儀上不難看出,他受中原文化的影響極大。在日后與太原名儒王昶、王渾、王濟的密切交往中,劉淵逐漸成為一個漢化程度相當深的匈奴人。
親近漢文化,大力推行漢文化的劉淵,直至晚年也沒能撫平匈奴和漢民族之間的種族隔閡,但是沒有關系,起碼他為了民族的融合邁出了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