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晁錯的良策保全了大漢江山 卻把自己送上不歸路

2017-02-11 22:50:56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漢景帝劉啟剛繼位的時候,就經(jīng)受過一場政治風暴——吳楚七國叛亂。而七國叛亂緣起景帝最寵愛的大臣晁錯出臺的“削藩策”,個中故事極為精彩

漢景帝劉啟剛繼位的時候,就經(jīng)受過一場政治風暴——吳楚七國叛亂。而七國叛亂緣起景帝最寵愛的大臣晁錯出臺的“削藩策”,個中故事極為精彩,大家不妨領略一下。

話說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的冬天,楚王劉戊頂著凜冽的寒風,來京覲見天子。每年按時入京覲見皇上,是每位諸侯王必須交的“家庭作業(yè)”,然而,劉戊不會知道,他這次入京,竟點燃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七國叛亂”的導火線。

劉戊是景帝的堂弟,他的祖父是元王劉交。劉交在楚地稱王二十多年,重用名士穆生、白生、申公三人,一時間國泰民安。劉交死后,兒子劉郢繼承了他的王位,仍然重用這三位名士,依然國泰民安。劉郢去世后,兒子劉戊繼位。劉戊卻是個貪酒好色、胸無大志之輩,一上任便不把三位“老古董”放在眼里。穆生、白生、申公三人在相勸無效的情況下,先后告老還鄉(xiāng)。

沒了三老的約束,劉戊變得更加放蕩起來。漢景帝剛繼位不久,薄太后便一命嗚呼,全國一片哀悼,但劉戊卻依然過著聲色犬馬的放縱生活,仿佛一切與自己無關。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劉戊的一舉一動沒有逃過晁錯的火眼金睛。此時劉戊千里迢迢來上朝,正是晁錯表現(xiàn)的大好時機。

晁錯是漢景帝的謀士。早在漢文帝時,匈奴人對中原一直虎視眈眈,弄得當時以和為貴的漢文帝大為頭疼。正在施行“與民休息”政策的他,不愿與匈奴大動干戈,再起禍端。但是,如果總是忍氣吞聲,邊境又會亂成一鍋粥,無法收拾。

在這種“戰(zhàn)也不行,不戰(zhàn)也不行”的情況下,當時還是太子謀士的晁錯站了出來,提出了“募民實邊”的策略。漢文帝照著他的建議去做,果然,邊境問題得到了很大改觀。

景帝上任后,晁錯由漢文帝時的中大夫一躍成為內史(掌民政之官)。他為人剛正,直言敢諫,為發(fā)展西漢經(jīng)濟和鞏固漢政權,制定并主持實施了許多政策。他在景帝面前一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景帝對他一直言聽計從。

一天,晁錯上報的奏章中出現(xiàn)了“削藩策”三個大字。這一政策直指吳王。那么,這個吳王又是何許人也呢?

大漢朝從高祖劉邦建國時起,便開始分封諸侯王國。到漢景帝時,全國分封的諸侯王國共有二十多個,而其中實力最強大的就是吳國。

吳國的國王劉濞非等閑之輩,他是漢高祖劉邦的二哥劉仲的兒子。大漢剛立國時,淮南王英布造反,劉邦帶兵親征,劉仲剛滿二十歲的兒子劉濞為了替父親立功贖罪,主動請纓隨劉邦出征。在征戰(zhàn)過程中,劉濞一馬當先,英勇善戰(zhàn),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對此,劉邦大為贊賞,封劉濞為吳王,讓他管轄沿海富裕的三郡五十三城。

都說飽暖思淫欲,已富甲一方的劉濞不但思淫欲,而且還思權欲,他已不滿足僅在一方為王了。加之他兒子劉賢入京朝見時,和當時還是太子的劉啟因為“賽棋”(一種智力游戲)發(fā)生了爭執(zhí)。爭執(zhí)到最后雙方都騎虎難下。惱怒之下,劉啟拿起棋盤對準劉賢的頭就是一招“泰山壓頂”,劉賢倒下后就沒有再站起來。

對兒子的死,劉濞很生氣,從此他再也沒有入京,吳國和中央朝廷的關系也進入了長久的“冷戰(zhàn)”階段。劉濞開始大規(guī)模鑄錢、煮鹽和養(yǎng)兵。前兩者都是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后者是自衛(wèi)的需要。

漢景帝上任后,雙方關系進一步惡化。冤有頭債有主,劉濞心中的疙瘩如蠶蛹吐絲般越結越大。

對此,晁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主動站出來,上奏景帝道:“若再放任劉濞等諸侯王這樣下去,各諸侯國的實力將越來越強,如此割據(jù)一方,大有分裂國家的跡象,只有削奪他們的封地,才能維護朝廷的統(tǒng)治。”

景帝早已對劉濞長年累月的“因病不能上京朝覲”的借口深感不滿了,此時晁錯的提議正合他意,于是開始實施削藩政策。

晁錯果然是個雷厲風行的人,他隨后又向漢景帝打了一個小報告:薄太后喪葬期間,劉戊與人通奸,依律當斬。

景帝接到報告后卻很為難,這通奸一罪,說大則大,說小則小,怎么處置劉戊令他十分頭疼。權衡利弊,念手足之情,景帝免了他的死罪,只削奪了他楚國的東??ぷ鳛閼土P。

晁錯初試牛刀,劉戊光榮地成了削藩的奠基石。首戰(zhàn)告捷后,晁錯再接再厲,找了點芝麻大的小罪過,鼓動景帝削去了趙王劉遂的常山郡,然后又以“賣爵罪”削去了膠西王劉卬的六個縣。

就在晁錯準備大刀闊斧地削藩時,劉濞不干了。他認為與其這樣坐以待斃,倒不如豁出去了。他心一橫,決定造反。

要造反,就得聯(lián)合眾王。思來想去,劉濞把首選的目標停留在了膠西王劉卬身上。劉卬剛剛被削了封地,他的一口怨氣正沒處發(fā),此時正好可以火上澆油。而且劉卬素來勇猛,敢作敢為,是典型的“武力派”,找到他就等于找到了一個好幫手。

打定主意后,劉濞派中大夫應高去膠西說服劉卬。結果應高不辱使命,成功說服了劉卬。

劉卬辦事雷厲風行,毫不含糊。他定下來的事都是鐵板釘釘,九頭牛也拉不回來的。他不顧手下重臣的堅決反對,義無反顧地走上了反漢的道路。他不但自己上了賊船,還主動聯(lián)系了齊、菑川、膠東等國。

就在吳王劉濞和膠西王劉卬各自忙碌準備起兵時,削吳國會稽、豫章郡的“削藩書”被送到了劉濞手上。他不用再等什么了,也不用再找什么借口了,一萬個理由太多,只要這份“削藩書”就足夠了。

春風吹,戰(zhàn)鼓擂。劉濞聯(lián)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菑川王劉賢、濟南王劉辟光共七國,率二十萬大軍,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口號,高舉反漢大旗,從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向最近的梁國進軍。一場“七國之亂”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景帝聽說七國叛亂后,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于是招來罪魁禍首晁錯詢問對敵良策。晁錯似乎早已胸有成竹,他自信滿滿地說了八個字:“兵來將擋,水來土掩?!?/p>

景帝問:“那派誰出征呢?”

晁錯答:“天子若親率大軍去平亂,叛軍一定聞風喪膽,不戰(zhàn)自潰。”

如果是在平時,晁錯這樣拍景帝的馬屁,景帝自然會很受用,但此時的景帝已被七國叛亂的聲勢嚇倒,豈是幾句甜言蜜語就能被蒙混住的?

景帝反問道:“朕如果親征,京城由誰來把守?”

景帝的意思已經(jīng)很明確了,他是堂堂一國之主,怎么能夠親自出征冒險呢?萬一他有個三長兩短,這大漢豈不是要亡國了?可惜當時的晁錯對自己太過自信,他連想都沒想,便接道:“陛下親自去出征,微臣愿守京城?!?/p>

景帝的心一下子掉進了冰窟窿,他多么希望晁錯說的是“微臣愿帶兵出征,陛下在京城靜候佳音便是”。景帝平時最信任晁錯,況且這次七國叛亂又是因他而起,關鍵時刻他應該主動站出來挑大梁幫景帝分憂才對。現(xiàn)在竟然讓景帝冒死親征,他留下來吃香的喝辣的,簡直太不像話了。于是,景帝破天荒地沒有采納晁錯的建議,并且對晁錯的人品產(chǎn)生了懷疑。

就在景帝焦頭爛額時,他突然想起了父皇的遺言:“天下有變,可用周亞夫為將?!庇谑?,周亞夫被景帝直接提升為太尉,成了“平亂大元帥”。

接下來,周亞夫率軍攻打吳、楚這一路叛軍主力部隊;酈寄攻打趙國;欒布率兵攻打齊國;竇嬰駐扎滎陽,一來為監(jiān)軍,二來可隨機應變,出兵支援。

就在景帝派出四路大軍,準備靜候他們的捷報時,朝中的重量級人物御史大夫袁盎主動站出來了景帝分憂解難,他對景帝說了這樣一句話:“臣有一計,不用一兵一卒一刀一槍,便可平定七國之亂?!?/p>

此時,漢景帝已被造反的寒風吹得頭疼心疼哪里都疼,見了袁盎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般,直問他有什么好辦法能解七國之亂。

袁盎的回答只有六個字:“斬晁錯,可平亂?!彼囊馑己苊鞔_,七國之亂是因為晁錯的削藩惹起的,解鈴還須系鈴人,斬了晁錯叛亂自然便會平息了。

一語驚醒夢中人。然而,如果真要斬了晁錯,景帝又有些不舍,畢竟他在自己還是太子時就跟隨左右,是恩師也是謀士。斬,有弒師之嫌;不斬,又如何平亂?

斬還是不斬,這是個問題。

袁盎見景帝還在猶豫,再次勸道:“臣聽說吳、楚等諸侯聯(lián)手,是因為晁錯擅作主張削減王侯的封地,危及整個劉氏江山。他們起兵無非是想誅殺晁錯,要回原本屬于自己的封地。如果陛下能將晁錯斬首,再赦免吳、楚各國,讓他們各歸各國,他們必定罷兵謝罪,對陛下您感恩戴德,不敢再生反叛之心。如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陛下怎可因為一個人而誤了天下呢?”

形勢逼人,形勢迫人,形勢壓人。漢景帝默然良久,決絕地說道:“我不會因為溺愛一個人,就棄天下百姓于不顧,就對不起天下?!?/p>

不久,丞相陶青、廷尉張歐、中尉陳嘉聯(lián)名上了一封彈劾晁錯的奏章,指責晁錯提出由景帝親征、自己留守長安以及作戰(zhàn)初期可以放棄一些地方的主張,是“無臣子之禮,大逆無道”,應該把晁錯腰斬,并殺他全家。

景帝為了求得一時茍安,不顧多年對晁錯的寵信,昧著良心,批準了這道奏章。這時,晁錯本人還完全被蒙在鼓里呢!

景帝派中尉到晁錯家傳達皇命,騙晁錯說讓他上朝議事。晁錯穿上朝服,跟著中尉上車走了。車馬經(jīng)過長安東市,中尉停車,忽然拿出詔書,向晁錯宣讀。忠心耿耿為漢家天下操勞的晁錯,就這樣被當街腰斬了。忠臣無罪,慘遭殺害,這真是一個悲劇??!

晁錯在歷史上是一個爭議頗多的人物。他的優(yōu)點很明顯,同時,缺點也很明顯。但是,不管怎樣,在那個時代,他的確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對此,明代李贄曾說“晁錯不善謀身,但不可以說他不善謀國”,以此贊揚了晁錯為了國家利益而不顧個人安危的獻身精神。

值得一提提,漢景帝揮淚斬晁錯后,馬上封袁盎為“和平大使”,去吳國進行“議和”談判,結果沒有成功。最后還是靠“平亂大元帥”周亞夫力挽狂瀾,打敗了劉濞和劉戊,平息了七國之亂。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