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商鞅變法遭車裂之刑 “法雖成了 人卻不能留”

2017-02-21 00:09:59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中國古代社會,曾發(fā)生過很多“變法革新”事件,其中多以失敗告終,但有一個人實行變法圖強卻成功了,他就是秦國著名的商鞅。提起中國古代歷

中國古代社會,曾發(fā)生過很多“變法革新”事件,其中多以失敗告終,但有一個人實行變法圖強卻成功了,他就是秦國著名的商鞅。提起中國古代歷次失敗的變法,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根本原因就是變法觸動了保守派(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革新派往往斗不過保守派,所以變法多次失敗。商鞅變法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基本戰(zhàn)勝了秦國當時的保守派力量。他之所以能做到別人所不能,除了其自身過人的膽略和深邃的政治智慧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獲得了秦國最高統(tǒng)治者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即使這樣,商鞅一開始推行變法時,也很困難,他為了讓變法深入人心,干了一件流傳千古的事,就是著名的“立木為信”的故事。大概就是說,他在城南門立了一根大木頭,向全城人宣傳說,“誰能將這根木頭從城南門扛到城北門,就獎勵五十金”,結(jié)果真有壯漢把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便立即兌現(xiàn)五十金賞金。此事,立刻在咸陽城產(chǎn)生了轟動效應,他的直接結(jié)果就是,使百姓認識到,商鞅的話絕對可信,商鞅是能夠說到做到的,憑此信譽,商鞅逐漸使變法改革政策深入人心,打開了實施變法行動的法門。

商鞅用“立木為信”的行動樹立了“言必信、行必果”的形象,但仍然遇到了太子犯法的棘手事件,怎么處理太子違法的事,逐漸成為新法是存是廢的重要節(jié)點。對這件事的處理,再次體現(xiàn)了商鞅的雷霆手段和政治決心,他說:“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于是他來了一招兒“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意思就是,太子犯法雖不能受刑,卻必須懲罰沒有教好太子的兩位老師,就這樣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被割了鼻子了事。

商鞅的雷霆手段破解了變法執(zhí)行難的問題,經(jīng)過數(shù)年的發(fā)展,秦國的綜合實力切實提升了。變法之前,“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變法之后,秦國一躍成為令六國膽寒的“虎狼之國”,這種新法的力量一直到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都在發(fā)揮著作用,秦始皇若要論一論秦能滅六國,統(tǒng)一華夏的最大功臣,應該非商鞅莫屬。

可惜,這樣一場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變法行動,結(jié)果卻是“法雖成了,人卻不能留”。秦孝公死后,當年受罰的太子繼位,就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決定殺商鞅立威,結(jié)果商鞅四處逃竄,終不能避,被殺害后,還在咸陽受到了車裂之刑,下場不可謂不慘!但縱觀歷史上的變法者,多數(shù)都沒什么好結(jié)果,從比商鞅更早的吳起算起,有西漢的公孫羊、唐代的王叔文、宋代的王安石、清代的譚嗣同等等。

從商鞅及所有的變法先驅(qū)的事可以看出,我國世代傳承的傳統(tǒng)觀念是很深的,它既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是能夠使我們?nèi)A夏文明綿綿傳延五千余年而不絕;有害的是,這種觀念又往往會成為阻礙我們創(chuàng)新圖變的障礙,將我們拖進落后愚昧的死胡同。所以,用今天的觀點來評判改革,那就是務必要趨利避害,對華夏文明進行有選擇地繼承,既要保持民族精神,又要不停地推動創(chuàng)新,從而推動華夏民族不斷向前發(fā)展!(文∕講史論教)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