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身世之謎 韓信一生有打過敗仗嗎
可以說,韓信為了打勝仗,不惜加深劉邦對自己的猜忌,不肯去支援劉邦,寧愿養(yǎng)精蓄銳,想要抓住一個機會,一舉擊破敵軍,造就自己百戰(zhàn)百勝的戰(zhàn)績。為了取得戰(zhàn)場上的勝利,韓信在打戰(zhàn)前做了很多準備,尤其是偵查。
毛澤東曾說過:“戰(zhàn)爭是一種社會必然的現(xiàn)象,其帶有不確定性,需要為將者根據(jù)諸方面因素做出判斷?!笨梢?,為了做出正確的判斷,就得要有多方面的偵查?!秾O子兵法》中也提到,作戰(zhàn)前需要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打勝仗。為何要偵查?那是因為多次的偵查,可以探悉敵軍的部署,才可以做出相應(yīng)的措施。
韓信用自己實際戰(zhàn)爭詮釋了這個道理,他在每次作戰(zhàn)前,肯定會派出很多哨兵前去,進行嚴密地偵查,做到對敵情有所了解,甚至對敵軍主帥的性格等方面都要了解的一清二楚。例如破趙之戰(zhàn)中,韓信就因為偵查的仔細,了解到了陳余和李左車的作戰(zhàn)特點,并且其二人存在軍事分歧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攻打魏國也是如此,韓信對柏直等將領(lǐng)了解的一清二楚,對其部署的兵力分配和臨晉關(guān)軍事部署也進行了嚴密的偵查。其余的大大小小戰(zhàn)爭,韓信依舊是如此,這也保證了他打仗的勝利。
偵查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探查地形,主帥需要對戰(zhàn)前地形進行實地考察,才能夠駕馭地形,做出巧妙的策略。最為經(jīng)典的就是破魏之戰(zhàn),韓信先是觀察了一下地形,采用木罌,然后在夏陽古渡那個位置,東渡黃河,直取魏國首都。夏陽古渡這個地方,是一個河面很開闊,并且河岸較低,水流緩慢,容易渡河的地方,而且這個地方有平原,可以聚集軍隊,因此從這里渡河是最正確的戰(zhàn)爭選擇。
韓信身世之謎
韓信雖是漢朝的有功之臣,但也是第一個被殺害的功臣,那么韓信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又有何出身呢?目前我們對韓信的了解,都是從《史記》中出發(fā),司馬遷曾給他立過一個傳,叫《淮陰侯列傳》。
列傳一開頭就直接提到:“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好帶刀劍?!边@些話我們可以得出以下信息,第一:韓信幼年時是布衣,什么是布衣呢?那就是沒有任何的官職,當官的才能穿棉,那時候是沒有棉花的,因此這種棉只是麻木,而身為布衣的韓信只能穿布;第二:古代貧的意思是沒有錢財,之前說韓信是沒有官職的,所以可以說他是個貧窮的人;第三:他說韓信是帶著刀劍,但是我認為是劍,因為古漢語中有一個習(xí)慣,刀和劍喜歡連著說,為了好聽,第一個往往是虛的,并且司馬遷提到,韓信投奔項梁的時候,是執(zhí)劍從之,可以得出他拿的是劍。而古代拿劍的一般都是高貴出身,因此結(jié)論是韓信也許是個破落貴族。那么問題就來了,他為何就有如此遭遇呢?
韓信的這把劍估計是祖?zhèn)鞯?,因為韓信買不起,他只是一個混混,常去別人混飯吃,怎么可能會買的起一把好劍呢。幼年的韓信是不得別人喜歡,甚至是討人厭,大家都喜歡羞辱他。就有了之后有名的胯下之辱。
韓信在風(fēng)云變化的時代,是如何突穎而出的呢?全靠他的恩人,那就是蕭何。蕭何是誰呢?就是跟劉邦一起起義,并管理劉邦大小事務(wù)的人,就是個管內(nèi)務(wù)的人。并且蕭何評價他為“國士無雙”,可見對他的重視。之后就拜將,連年打戰(zhàn),展現(xiàn)其應(yīng)有的軍事才能。
信打過敗仗嗎
不知在歷史上有沒有記載過韓信打過敗仗,但是在《楚漢傳奇》中我們可以看到,韓信在出蜀地之后,是打過一次敗仗,并且敗的還是挺慘的。項羽以3萬的兵力,打敗了50萬的諸侯聯(lián)軍,如果說這是誰的錯,韓信難以推脫,但也不是他的過錯。
劉邦在攻打彭城的時候,項羽的軍隊被滯留在齊國,留下范增來防守彭城。劉邦所帶領(lǐng)的50萬聯(lián)軍,大張旗鼓地攻打彭城,致使范增無法防守,但也是有計謀的撤出,并沒有損失多少的兵力,退守在蕭鎮(zhèn)。
劉邦占領(lǐng)彭城之后,就號令三軍可以痛快的玩樂,士兵們肆意掠奪,光天化日的強搶民女,軍紀極為混亂。劉邦其他的將領(lǐng)都在玩樂中,唯獨韓信,他身為大將軍,只有他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危機,占領(lǐng)了彭城并不是勝利,只是范增有意的退讓,而且他深知項羽必定5日內(nèi)回來,帶著精銳楚軍歸來,必定有一場大戰(zhàn)。他先是率領(lǐng)2萬漢家軍出城駐扎,然后跟劉邦說明緣由,但是自信滿滿的劉邦,卻絲毫不放在心上,認為韓信是危言聳聽,繼續(xù)玩樂。
沒想到的就是,項羽果真在5日內(nèi),聚集了3萬楚軍,兵臨彭城。本來韓信已經(jīng)做好了戰(zhàn)略部署,重點守護南北城門。沒想到項羽先是派2.5萬的兵,由季布和鐘子期來帶領(lǐng),去吸引韓信的主力兵,自己率5千士兵,連夜渡過沼澤地,直接攻破東門,東門是漢軍最為薄弱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韓信所沒想到的。導(dǎo)致城內(nèi)一片混亂,諸侯聯(lián)軍只不過是濫竽充數(shù),沒幾下,就四處逃亡,就這樣韓信在跟項羽的第一次交鋒中就落入下風(fēng),可以說是他拜了。
韓信名言
偉人往往能夠說出名言,并且受后世流傳,而韓信作為漢代的一個有名的人物,他作為一名大將軍,他對戰(zhàn)場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能夠達到百戰(zhàn)百勝的地步。但是他曾說過這么一句話,就是“智者一千慮……必有一得”。
智者千慮名言
這句話出自于《史記》,是司馬遷對他寫編撰的一個傳記文。意思很簡單,就是說無論你多么的聰明,甚至考慮了一千遍,或者更多,但是你依舊會犯錯誤;而愚蠢的人也許在多次考慮中,想的不是很周道,但是他依舊能夠獲得一次收獲。這種說法極其是一種樸素辯證法,有著一定的哲學(xué)思想,說明任何事物我們都要一分為二的來看待,聰明的人不可能事事都想的周到,而不聰明的人總會有一次能夠聰明。
這句話適用在韓信身上,因為他替漢王立下的功勞可謂是功標青史,但是聰明的他,在政治上卻屢次犯錯誤,致使他的晚年,受到了劉邦的猜忌。如果說他在政治上的才能能有他軍事才能一半的話,他也不會死的如此之慘,可謂是人無完人。雖然在他的身邊有著一些謀士,可以替他出謀劃策,但他本性就那樣,不是常人所能改變的,注定會有一失。
還有一句就是“狡兔死……謀臣亡”,雖然說韓信的政治才能比較低,但是他也知道自己這么一個功臣,甚至于功高蓋主,無論是哪個君王,都會對自己有所畏懼,深知自己的未來是凄慘的。只要自己功成名就,那就是自己滅亡之時,這句話在他晚年有所應(y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