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宏的光輝事跡 革俗漢化和御駕南伐
拓跋宏的光輝事跡,大家所熟悉的南北朝的歷史有哪些呢,關于拓跋宏的故事有哪些呢,他的光輝事跡包括哪一些呢,這里講到的有拓跋宏的掌握大權,還有南遷洛都,革俗漢化,平定反叛等事件,對此感興趣的朋友們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拓跋宏年滿二十三歲,這時,他已成長為一個具有卓越才華、有膽有識的青年政治家。在馮太后的長期嚴格教育和直接影響下,他不但精通儒家經(jīng)義、史傳百家而才藻富贍,而且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經(jīng)驗,增長了實際才干,這些都為后來的改革大業(y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年九月,馮太后病逝。孝文帝哀傷至極,大哭三日。他痛哭失聲地對臣下說:“朕自幼承蒙太后撫育,慈嚴兼至,臣子之情,君父之道,無不諄諄教誨?!?/p>
又在詔書中說:“朕幼年即帝位,仰恃太后安緝?nèi)珖?。朕的祖宗只專意武略,未修文教,又是她老人家教導朕學習古道。一想起太后的功德,朕怎能不哀慕崩摧?內(nèi)外大臣,誰又不哽咽悲切?”從此以后,孝文帝獨自挑起了改革的重擔。
太和十七年(490年),24歲的拓跋宏開始親政。孝文帝繼承太后遺志,重用漢族士人,在各方面進一步實施改革,全盤推行漢化。他模仿漢族王朝的禮儀,作明堂、建太廟、正祀典、迎春東郊、親耕藉田,祭祀舜、禹、周公、孔子,養(yǎng)國老、庶老,允許群臣守三年之喪。太和十五年(491年)十一月,他仿照漢人官制,大定官北魏孝文帝品,考核州郡官吏,他在考課詔中規(guī)定:“二千石官吏考在上上的,試充四品將軍,賜乘黃馬一匹;考在中上的,委任五品將軍;考在上下的賜給衣服一套?!?/p>
同年冬天,設太樂官,議定雅樂,除去鄭、衛(wèi)之音;命中書監(jiān)高閭與樂官討論古樂,依據(jù)儒家六經(jīng),參照各國音樂志,制定聲律。太和十六年(492年)正月,頒布五品詔,詔令規(guī)定:宗室遠屬不是太祖拓跋珪子孫和異姓封任的都降為公,公降為侯,侯降為伯,子、男不變。名稱雖易,但品秩如前,公為第一品,侯第二品,伯第三品,子第四品,男第五品。又命令群臣議五行之次,采納秘書丞李彪等人的建議,以為晉承曹魏為金德,北魏應承晉為水德。
四月,頒布新律令,廢除了北魏初年殘酷的車裂、腰斬,改為梟首、斬首和絞刑三等,把夷五族、夷三族等酷刑加以降等,夷五族降止同祖,夷三族降止一門,門誅降止本身。
南遷洛都
他先整頓吏治,頒布俸祿制,立三長制,實行均田制。孝文帝推行漢化最重要的措施是遷都洛陽。北魏長期都于平城,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風雪,風沙常起。偏北的地理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對整個中原地區(qū)的統(tǒng)治,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
為保證遷都順利進行,孝文帝進行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太和十七年(493年)五月,他召集百官,宣稱要大舉伐南朝齊,計劃在南伐途中造成遷都的既成事實。在朝會上,任城王拓跋澄站出來反對,退朝后,他立即召見任城王澄,屏退左右,單獨與澄計議說:“這次舉動,的確不易。但國家興自塞外,徙居平城,這里是用武之地,不能實行文治,今將移風易俗,實在難?。♂藕壅?,河洛王里,朕想趁此南伐大舉而遷居中原,不知任城意下如何?”拓跋澄被提醒,立即表示贊同。
六月,即刻下令修造河橋,以備大軍渡河;并親自講武,命尚書李沖負責武選,選擇才勇之士。七月,立皇長子拓跋恂為太子,發(fā)布文告,移書齊境,聲稱南伐;下詔在揚、徐二州征集民丁、召募軍隊;又使廣陵王拓跋羽持節(jié)安撫北方六鎮(zhèn),調(diào)發(fā)精騎。至此,準備基本就緒。太和十七年(493年)八月,孝文帝拜辭馮太后永固陵,率領群從孝文帝遷都洛陽路線百官,步騎百余萬從平城出發(fā)南伐。命太尉拓跋否與廣陵王拓跋羽留守平城,以河南王拓跋干為車騎大將軍,負責關右一帶的軍事,與司空穆亮、安南將軍盧淵、平南將軍薛胤等共同鎮(zhèn)守關中。
臨行之際,太尉拓跋丕奏請以宮人相從,孝文帝厲聲斥責說:“臨戎不談內(nèi)事,不得妄請?!贝筌娏嘘牫龀?,一路之上,陣容整齊,浩浩蕩蕩,所過之處,秋毫無犯,經(jīng)恒州、肆州,于太和十七年(493年)九月底抵達洛陽。時值深秋,陰雨連綿,大軍就地休息待命。當時許多鮮卑大臣雖不愿內(nèi)遷,但更畏懼南伐,故只得相從,不敢再提出異議,遂定遷都大計。
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正式宣布遷都洛陽。隨著遷都的進行,大批鮮卑人源源不斷地涌入內(nèi)地,北魏政府又面臨著許多新問題:鮮卑人的習俗是編發(fā)左衽,男子穿袴褶,女子衣夾領小袖,多數(shù)人不會說漢語,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習俗;且新遷之民初來洛陽,居無一椽之室,食無擔石之儲,不擅農(nóng)業(yè),人心戀舊。如不及時解決這些問題,將會嚴重地阻礙各民族之間的交往和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不利于北魏政權的鞏固。在王肅、李沖、李彪、高閭等漢族士人的支持下,遷洛之后,孝文帝立即著手改革鮮卑舊俗,全面推行漢化。
革俗漢化
太和十八年(494年)十二月二日,孝文帝下詔禁止士民穿胡服,規(guī)定鮮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數(shù)民族人民一律改穿漢人服裝,朝廷百官改著漢族官吏朝服。幾天后,又下詔免除代遷戶三年的租賦,鼓勵他們在政府新授給的土地上耕種;他們中的許多人還被選為羽林、虎賁,充當禁衛(wèi)軍。恰在這時,蕭道成的侄子蕭鸞殺海陵王蕭昭文,篡位自立,稱明帝。消息傳來,孝文帝怒斥蕭鸞不忠不義,遂以此為借口,興師問罪。他先派行征南將軍薛真度向襄陽,大將軍劉昶向義陽,徐州刺史拓跋衍向鍾離,平南將軍劉藻向南鄭,分四路大舉伐齊。
十二月底,又親率大軍三十萬南伐,渡淮河直抵壽陽。由于壽陽防守嚴密,魏軍不能攻下,只好放棄壽陽沿淮河東攻鍾離。次年三月,孝文帝被迫撤兵。太和十九年(495年)五月下旬,孝文帝從前線回到洛陽,不顧鞍馬勞頓,又立即召集群臣,商議禁絕胡語。六月,正式發(fā)布詔令:“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盵10]
當月,孝文帝又發(fā)布詔令,規(guī)定遷到洛陽的鮮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還葬平城。于是,從代郡遷到洛陽的鮮卑人全都成為河南郡洛陽縣人。孝文帝又依據(jù)古代《周禮》中的制度,下詔去長尺,廢大斗,改重秤,頒行全國。是年八月,洛陽金墉宮建成,詔令在洛陽城內(nèi)設立國子學、太學、四門小學。九月,新都營繕工程初步告竣,平城六宮、文武全部遷到了洛陽。
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鮮卑復姓為單音漢姓。他在詔令中說:“自代郡遷到洛陽的諸功臣舊族,姓或重復,都要更改?!庇谑牵首逋匕鲜细男赵?,改拔拔氏為長孫氏、達奚氏為奚氏、乙奚氏為叔孫氏、丘穆陵氏為穆氏、步六孤氏為陸氏、賀賴氏為賀氏、獨孤氏為劉氏、賀樓氏為樓氏、勿忸于氏為于氏、尉遲氏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勝紀。改姓以后,鮮卑族姓氏不再重復奇僻,與漢姓完全相同,鮮卑族在漢化的道路上又邁出了新的一步。
為使鮮、漢兩族進一步融合,孝文帝還大力提倡鮮卑人與漢人通婚。他帶頭納范陽盧敏、清河崔宗伯、滎陽鄭羲、太原王瓊、陜西李沖等漢族大士族的女兒以充后宮,并親自為六弟聘室,命長弟咸陽王元禧聘故潁川太守陜西李輔女,次弟河南王元干聘故中散大夫代郡穆明樂女,次弟廣陽王元羽聘驃騎諮議參軍滎陽鄭平城女,次弟潁川王元雍聘故中書博士范陽盧神寶女,次弟始平王元勰聘廷尉卿陜西李沖女,季弟北海王元祥聘吏部郎中滎陽鄭懿女。
六個王妃中,除代郡穆明樂女出于鮮卑八大貴族之一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漢族大士族。孝文帝還采用魏晉的門第等級制度,在鮮卑貴族中分姓定族,根據(jù)姓族等級高低分別授以不同的官位、給予不同的特權。漢化改革使鮮卑經(jīng)濟、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方面大大的發(fā)展,緩解了民族隔閡,史稱“孝文帝中興”。
平定反叛
太和二十年(496)八月,孝文帝巡幸嵩岳,太子元恂留守金墉城。元恂素不好學,體又肥大,最怕洛陽的炎熱天氣,每每追樂舊都,常思北歸;又不愿說漢語、穿漢服,對所賜漢族衣冠盡皆撕毀,仍舊解發(fā)為編發(fā)左衽,頑固保持鮮卑舊俗。中庶子高道悅多次苦言相勸,他不但毫無悔改之意,反而懷恨在心。孝文帝出巡給了他可乘之機,遂與左右合謀,秘密選取宮中御馬三千匹,陰謀出奔平城,并親手殺死高道悅于宮禁之中。事發(fā)后,領軍元儼派兵嚴密防遏各宮門,阻止了事態(tài)的發(fā)展。第二天清晨,尚書陸琇馳馬奏報,孝文帝聞訊大驚,中途急急折返洛陽,當即引見元恂,怒不可遏,列舉其罪,親加杖責,又令咸陽王元禧等人代替自己打了元恂一百多杖,直打得皮開肉綻,才拖出門外,囚禁于城西別館。十月,孝文帝在清徽堂引見群臣,議廢太子恂。
十二月,廢元恂為庶人,囚禁于河陽無鼻城。次年四月,孝文帝巡幸長安,御史中尉李彪秘密上表,告發(fā)元恂又與左右謀反。孝文帝得報,急派咸陽王禧與中書侍郎邢巒率人帶著毒酒趕赴河陽,逼令元恂自盡,時年十五歲。元恂被廢的當月,恒州刺史穆泰、定州刺史陸睿相互合謀,暗中勾結鎮(zhèn)北大將軍元思譽、安樂侯元隆、撫冥鎮(zhèn)將魯郡侯元業(yè)、驍騎將軍元超及陽平侯賀頭、射聲校尉元樂平、前彭城鎮(zhèn)將元拔、代郡太守元珍等人,陰謀推舉朔州刺史陽平王元頤為首領,起兵叛亂。元思譽,汝陰王元天賜之子,景穆太子之孫;元業(yè),平陽公元丕之弟;元隆、元超皆為元丕之子。
這些人大都是鮮卑舊貴及其后裔,他們不滿意孝文帝親任中原儒士,他們對于遷都變俗、改官制服、禁絕舊語都抱著反對的態(tài)度。元丕甚至公然在盛大的朝會上獨穿鮮卑舊服而毫無顧忌,孝文帝看他年老體衰,也不強責。遷洛之初,元隆、元超還曾企圖劫持太子元恂留居平城,起兵割據(jù)雁門關以北的恒、朔二州,陰謀雖未得逞,但叛逆之心不死,這次又與穆泰等人醞釀更大的叛亂。元頤佯裝許諾,以穩(wěn)住穆泰等人,暗中將叛亂陰謀密報朝廷。
時任城王元澄臥病在床,孝文帝立即召見他。元澄受命,倍道兼行,經(jīng)雁門往北直趨平城(恒州治所)。先遣侍御史李煥單騎入城,出其不意,曉諭穆泰同黨,示以禍福,叛黨頃刻瓦解。穆泰無計可施,倉促率麾下數(shù)百人攻煥,不克,敗走城西,束手就擒。元澄窮治穆泰同黨,收陸睿等百余人下獄,民間帖然;并將平叛始末寫成奏章上報朝廷。太和二十一年(497)正月,立皇子元恪為太子。叛亂平息后,孝文帝以鮮卑舊貴和北方各少數(shù)族酋長不堪暑熱,允許他們秋居洛陽,春還部落,當時人稱他們?yōu)椤把愠肌薄?/p>
御駕南伐
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六月,孝文帝一行渡渭水入黃河,東還洛陽。返京后的第三天,即下令征發(fā)冀、定、瀛、相、濟五州兵卒二十萬,準備再次大舉南伐。經(jīng)過一番準備,八月,孝文帝率六軍從洛陽出發(fā),使任城王元澄與仆射李沖、御史中尉李彪等人留守京城,命皇弟彭城王勰暫領中軍大將軍。孝文帝引兵直趨襄陽,彭城王元勰等三十六軍前后相繼,眾號百萬,吹唇拂地。兵至赭陽,留諸將攻取,自率兵南下奔襲宛城,當晚攻克外城。房伯玉率眾堅守,魏軍不能取勝。孝文帝留咸陽王元禧等人攻南陽,自引兵至新野,又遭到齊新野太守劉思忌的頑強抵抗,直到十月,仍然不能攻下。齊明帝急派大將崔慧景率步騎二萬余人增援襄陽。十一月,南齊韓秀芳等十五將投降北魏,魏兵才在沔水以北取得一次勝利。戰(zhàn)爭相持到第二年三月,北魏終于攻占了雍州的南陽、新野、南鄉(xiāng)等郡,劉思忌被殺,房伯玉被迫出降。繼而大敗崔慧景、蕭衍于鄧城,斬首、俘獲二萬余人。孝文帝乘勝率眾十萬圍攻樊城,齊雍州刺史曹虎閉門自守。但渦陽一戰(zhàn),魏軍失敗,一萬多人被殺,三千多人被俘,軍資器械財物損失上千萬。北魏急調(diào)步騎十余萬往援渦陽,才迫使齊軍撤退。九月,孝文帝得知齊明帝死訊,乃下詔稱說“禮不伐喪”,引兵而還。歸途中,身患重病,十多天不能引見侍臣,經(jīng)過急救,方才轉(zhuǎn)危為安。
孝文帝陵太和二十三年(499)一月,孝文帝風塵仆仆地回到洛陽,盡管病魔纏身,但還是堅持上朝理事。南齊為了奪回雍州所失各郡,派太尉陳顯達督率平北將軍崔慧景軍四萬擊魏,屢破魏將元英,圍攻襄陽以北三百里的馬圈城達四十余日,城中糧食斷絕,將士以死人肉和樹皮充饑,魏兵被迫突圍,死傷千余人。陳顯達又派軍奪回南鄉(xiāng)郡,給北魏造成嚴重的軍事壓力。三月初,孝文帝抱病又一次離洛陽御駕親征,命于烈居守,以右衛(wèi)將軍宋弁相輔助。孝文帝自染病以來,彭城王元勰常在身邊侍奉醫(yī)藥,晝夜不離左右,飲食必先嘗而后進,蓬首垢面,衣不解帶,睡不安席。孝文帝久病心煩,易于動怒,侍臣稍有過失,動不動就要誅斬。魏軍進至馬圈城,與齊軍相遇,孝文帝堅持親自部署指揮戰(zhàn)斗。均口一戰(zhàn),齊軍大敗,主帥陳顯達化裝南逃,丟失軍資以億計,盡為北魏所得,魏軍乘勝追奔至漢水而還,齊軍十之七八被殺或投水自溺而死,死者三萬余人。
三月底,孝文帝病情惡化,被迫北還,行至谷塘原,四月初一日,孝文帝崩于谷塘原之行宮,時年三十三。彭城王勰與任城王澄秘密商議,恐兇訊外露,陳顯達返兵追逼,故秘不發(fā)喪;行抵宛城遣中書舍人張儒奉詔征太子元恪,將兇訊密告留守于烈。太子至魯陽,乃發(fā)喪,即皇帝位,是為宣武帝。五月,葬孝文帝于長陵(洛陽湹水以西),廟號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