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吳三桂投降清朝放清軍入京城的內(nèi)幕
歷史上的清軍入關又稱入關戰(zhàn)爭,其實稱其為戰(zhàn)爭不免有諷刺之意了,公元1644年,吳三桂投誠滿洲族,解除山海關布防,滿洲軍隊在吳三桂的鋪排下一路南下,進入山海關,占領北京城,成為中國歷史上橫跨幾百年的一大政權。
這場入關戰(zhàn)爭的契機由來其實頗有看點,自古以來就有烽火戲諸侯,只為求得美人一笑,那么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就是為了報李自成奪妻之仇,換一句話說,就是美人陳圓圓是清軍順利入關的一大契機。
吳三桂身為明朝將領,擁兵十幾萬,對付李自成難道還怕力不從心嗎?其實吳三桂心里打著自己的小算盤,當時明朝已是將傾大廈,關外又是滿清鐵騎虎視眈眈,若是吳三桂傾其兵力與李自成對抗,必定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只能暫且投降清兵,借其兵力一舉殲滅李自成勢力,按照關外少數(shù)民族的侵略路數(shù),清軍多半入駐中原后搶奪一番后,便會回到自己的領地,留下慌亂的中原腹地,到時吳三桂便能自立為王了。
然而吳三桂千算萬算算錯了多爾袞的野心,滿清族遠居關外,不僅僅是覬覦中原豐碩的物資這么簡單,他想要的是鳩占鵲巢,成為中原正主,統(tǒng)一天下。
吳三桂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原本虎踞山海關,明朝再不濟,清軍入關也得花費幾年功夫,怎會如此輕易地直掠華北咽喉,長驅直入。清兵入關,建立百年基業(yè),開頭竟然如此輕而易舉,更像是歷史跟吳三桂和多爾袞開了個玩笑。
吳三桂投降清朝內(nèi)幕
明末之際,朝廷重臣,文武百官有的戰(zhàn)死沙場,有的為國殉葬,大多數(shù)皆是棄暗投明另尋出路,但其中只有吳三桂被扣上了大漢奸的罪名,原因很簡單,吳三桂并未山窮水盡,甚至于明朝到最后仍將最后的賭注下在了鎮(zhèn)守山海關的遼東軍團身上,吳三桂肩負著明朝最后的砝碼,而他,卻輕而易舉地放清軍入關,看在局外人眼里,這不是大漢奸還是什么呢?
其實究其緣由,吳三桂降清并不是自愿的,而是被李自成逼的,換句話說一系列客觀因素是導致吳三桂成為漢奸的重要原因。李自成發(fā)動農(nóng)民起義,這與近現(xiàn)代的工人階級革命是有很大區(qū)別的,前者是封建王朝的延續(xù),到最后與官僚階級統(tǒng)治并無區(qū)別,而后者則是歷史的進步,是封建社會向民主社會變革的飛躍。所以李自成并不具有一個控制王朝興替的統(tǒng)治者的眼光和胸襟,因對官僚階級與地主豪紳的痛恨,李自成對這一階級的打壓是徹底的,掠奪財務,濫殺無辜。
李自成數(shù)次招降吳三桂,表面上禮賢下士,背后卻是霸妻擄父,犯吳三桂的大忌,同時促使吳三桂降清,盡管他對于降清仍有所顧忌,但也容不得他走其他的路了。
其實吳三桂并未有明確的降清意圖,或者說吳三桂更有意于清軍結盟剿滅李自成勢力,而且在吳三桂與多爾袞的回信中提到,清軍入關不得掠奪民財,濫殺百姓。可見其心為民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