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fēng)云人物 > 正文

劉邦多疑卻為何只聽張良的話并重用他

2017-03-05 09:15:04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張良,漢初三杰之一,對于這個人估計中國人都不會陌生。他是中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謀圣”。劉邦所說的“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

張良,漢初三杰之一,對于這個人估計中國人都不會陌生。他是中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謀圣”。劉邦所說的“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指的就是他。他也是漢初三杰中唯一一個沒有被劉邦猜忌過的,從頭到尾劉邦都對他的信任有加。

一、亡國之恨 行刺秦王

張良出身韓國貴族世家,祖父祖父張開地,連任戰(zhàn)國時韓國的韓昭侯、宣惠王、襄王三朝的宰相。父親張平,也繼任韓國二朝的宰相。

秦始皇滅六國,使像張良這樣的六國舊貴族心生亡國之恨,他們很自然的就聚集在一起,仇恨的焦點只有一個就是反秦。

張良最初反秦的計劃很簡單,就是直接行刺秦始皇,因為前邊已經(jīng)有荊軻刺秦的教訓(xùn),所以在秦宮里行刺秦始皇已經(jīng)是不可能的事情,他要做的就是在秦始皇出行的路上動手,這樣成功的幾率會更大一些。

張良找到了一個大力士,并散盡家財為他打制了一只重達60公斤的大鐵錘,然后差人打探秦始皇東巡行蹤。

公元前218年,張良得到了秦始皇東巡的消息,他和那個大力士搶先埋伏在秦始皇東巡的必經(jīng)之路——古博浪沙。當(dāng)秦始皇的車隊到來之后,那個大力士扔出了大錘,可惜只是砸壞了秦始皇車隊的副車,行刺行動失敗。

秦始皇在此之前已經(jīng)有過被刺的經(jīng)驗,時間長了也自然會防備。他每次出巡都準(zhǔn)備四駕一模一樣的車輦,時常換著坐。張良自然很難判斷到底那輛車上坐著秦始皇。

這次不成功的刺殺事件讓張良名揚天下。秦始皇雖然躲過一劫,但是對此十分惱怒,下令全國通緝刺客。張良在家鄉(xiāng)是藏不住了,只好亡命天涯,逃到下邳(今江蘇邳州南)。時間長了就自然不了了之。張良得以“逍遙法外”。

二、拾履得書 躋身三杰

張良輔佐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本事到底是從哪里來的,誰也不清楚。他輔佐劉邦出謀劃策,燒棧道瞞項羽、修棧道渡陳倉、屢次麻痹項羽。

為劉邦的軍事行動遮掩;楚漢戰(zhàn)爭轉(zhuǎn)折關(guān)頭,明確提出拉攏英布、聯(lián)絡(luò)彭越、倚重韓信、共同抗楚的計謀;通過項伯緩解劉邦和項羽的矛盾,從容斡旋于“鴻門宴”……

張良自己說他的本事來自一個老人,《史記》中對這個故事記載的倒是蠻清楚,但是故事本事就有點夸大的神秘色彩,不過故事編的還是很精彩的,當(dāng)成小說看倒是不錯。

關(guān)鍵是,這個故事圓的太好了,不但給自己加了分,還給劉邦加了分,可以說,張良有最后成為漢初三杰中最被劉邦信任的人,和這個奇怪的故事也是分不開的。

據(jù)說,有一天張良閑著沒事,到了城外的一座橋上游玩,碰見一個白發(fā)老人把鞋子丟在橋下,讓張良幫他撿起來。張良雖然很生氣,但還是強壓怒火幫他把鞋子撿起來,但是老人又得寸進尺提出讓張良幫他把鞋子穿上。張良最后強壓怒火幫老人穿上了鞋子。

“拾履得書”這個故事無論真假,他的精髓其實在最后,老人讓張良熟讀兵書,成為帝王師。這個事是個兩頭堵的事情。反正這件事又沒人看見,張良怎么說都行,但是對劉邦的影響就太大。

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非貴族出身的帝王,出身貧寒。無論他有多么的成功,在那些舊貴族眼里就是不入流。在家鄉(xiāng)人眼里他就是個拿了人家東西不給錢的無賴,在他的老丈人眼里他就是個十足的流氓。沒人看的起他,就是當(dāng)了皇帝在家鄉(xiāng)人眼里還是那個形象,改不了了。

但是張良一個故事解決了兩個人的難題,他不但說明了自己本事的出處,告訴大家自己是上天選中輔助凡人成就大業(yè)的,還告訴世人劉邦就是“真龍?zhí)熳印?,自己輔助的人就是上天選中的帝王,一下子解決了劉邦當(dāng)皇帝的合法性問題。

解決了劉邦的煩惱。張良的故事使劉邦的一切行為都有了合理的解釋,都帶上了神秘色彩。劉邦從一個潑皮無賴直接成了個“半仙體”,也難怪劉邦那么信任他,這個功勞可不是韓信打幾場勝仗或者是蕭何治理國家能比的。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