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中的落魄王孫 唐明皇李隆基落荒而逃
卻說唐玄宗李隆基晚年逐漸昏憒,內(nèi)有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當(dāng)?shù)溃庥邪驳撋竭@樣的狼子野心之輩橫行,終于釀成了安史之亂這場大劫。如果李隆基也和太宗、高宗一樣,活到五十來歲就“嘎嘣”了,肯定也能算得上歷史上少有的一代明君。這下好,有道是:“節(jié)婦白頭失守,不如老妓從良”,玄宗開元時兢兢業(yè)業(yè)地忙活了大半輩子的功績雖不能說完全抹殺,但也是光彩全失。
安祿山本來的打算是等到李隆基死后,再起兵叛亂。但沒有想到李隆基還真能活,越活越精神,一點(diǎn)也沒有想歸天的意思。而且楊國忠雖然也是奸臣,但和安祿山卻不一路,楊國忠屢次向玄宗進(jìn)言,說安祿山要反。玄宗不信。楊國忠于是就想法激安祿山造反。安祿山于是等不急了,起幽燕之地的強(qiáng)兵悍卒,以討伐楊國忠為名,殺向長安。當(dāng)時數(shù)州軍情告急,李隆基居然還不信,以為是有人誣告安祿山,可見他昏到何等程度。也難怪,李隆基當(dāng)時已是接近七十歲的老頭了。楊國忠眼見證明了他的判斷正確,卻洋洋自得,他以為安祿山造反,可以指日而平。也是,以前像什么徐敬業(yè)之類的起兵,都是大軍到處,一鼓而平。但安祿山的軍隊是和北方狼族們百戰(zhàn)廝殺過的精銳鐵騎,大唐腹地的兵馬卻因太平日子過慣了,所謂“久不知兵”,故而安祿山的大軍像北方的寒潮一樣,很快就席卷中原。
曾縱橫西北的名將封常清(詩人岑參曾作過他的幕僚)、高仙芝歸來指揮也不是對手。玄宗一怒,將他倆統(tǒng)統(tǒng)斬首,又調(diào)來猛將哥舒翰守住潼關(guān),可惜哥舒翰在監(jiān)軍太監(jiān)的催促下出關(guān)作戰(zhàn),中了安祿山叛軍的埋伏。唐軍掉進(jìn)黃河里,淹死無數(shù)。杜甫在《潼關(guān)吏》中寫過“哀哉桃林戰(zhàn),百萬化為魚”就是說的這回事。這首詩中那句“朔方健兒好身手,昔何勇銳今何愚”就是在感嘆哥舒翰等將領(lǐng)昔日何等驍勇,卻居然落敗于叛軍。
哥舒翰兵敗被部將出賣,投降了安祿山。潼關(guān)失守,玄宗夜間沒有見到平安烽火(當(dāng)時晚上,每隔十幾里有烽火臺燃火報軍情),這才真正慌了神。唐玄宗于黎明之時,只帶了楊貴妃姐妹、直系的太子、皇孫、公主、楊國忠等近臣及大將陳玄禮等,倉皇出逃。像什么太子妃之類的,好多都沒有帶。臺灣電視連續(xù)劇《珍珠傳奇》中的沈珍珠,就是皇孫廣平王李豫(唐代宗)的妃子,而且生有皇太孫李適(后來的唐德宗),但即便如此,也沒有帶走,她留在長安,被叛軍捉到洛陽,后不知所蹤??梢娞菩诔鎏訒r狼狽之極。
李隆基這一行人逃出長安,沿路上各縣中的縣官因戰(zhàn)亂都逃得干干凈凈。這天,一直到了中午,玄宗還沒有吃上一口飯,楊國忠好不容易買了個“胡餅”(類似燒餅)獻(xiàn)給玄宗皇帝吃,而一般的皇子王孫、大臣將軍之輩,只有粗米飯夾以麥豆,曠野中哪里找筷子什么的,但餓紅了眼的皇孫們也顧不得斯文,爭先恐后地拿手捧著吃,一會就把飯吃光了,還覺得不飽哪。然而,跑出長安的皇子皇孫們雖然看起來慘得很,但比起留在長安沒有跑得掉的強(qiáng)多了。安祿山賊兵攻進(jìn)長安后,在長安城的崇仁坊這個地方(位置在皇宮的東側(cè)),把玄宗的姐姐霍國長公主,還有其他的王妃、駙馬、宗室等開膛挖心,十分殘酷地殺死;并將楊國忠、高力士等人的親黨八十三人,用鐵器砸開腦蓋殺死;后來又殺皇孫及皇室郡主縣主二十多人;還將宮中年輕貌美的妃子、宮女等掠到洛陽供安大胖子和賊將們淫樂。老杜詩中的“昨夜東風(fēng)吹血腥,東來駱駝滿舊都”,正是描寫胡人橫行京城,瘋狂殺戳,血流成河的恐怖氣氛。
“長安城頭多白烏……屋底達(dá)官走避胡”,這幾句是說當(dāng)時的長安城中,豪門大戶為了避亂,大都或逃或亡,烏啼空堂,分外凄涼。“金鞭斷折九馬死。骨肉不待同馳驅(qū)”,是說玄宗倉皇逃命,累死了九匹馬,骨肉至親也沒有來得及帶。然后,老杜就遇見了一個落魄王孫,這個皇家子孫腰里雖然還掛著“寶青珊瑚”,衣裳卻被荊棘掛得一條條的,神情狼狽地縮在路邊哭泣。老杜問他,他也不肯說姓名,只是想與人當(dāng)奴仆來混口飯吃。但老杜也是吃不起飯的人,根本無力收留他;見他這樣凄慘,不禁心生憐憫。于是,老杜勸他說,你一看就是帝王之胄,面貌堂堂,現(xiàn)在豺狼當(dāng)?shù)?,龍困于野,皇孫你可要多小心哪。老杜感慨地說,京城里賊兵猖狂,腥血滿街,可恨哥舒翰等朔方好漢,怎么就對付不了這些叛賊呢?
然后,老杜又悄悄地告訴了這個落魄皇孫一個“好消息”,聽說天子已傳位于太子(太子李亨沒有隨玄宗入四川,而是北上到靈武登基,是為唐肅宗),太子已經(jīng)聯(lián)絡(luò)了回紇人來攻打叛賊,“花門面請雪恥”這句就是說回紇人都紛紛表示效忠于唐室,起兵來和安祿山作戰(zhàn)。講完這個,老杜又警惕地看了看四周,囑咐這個皇孫千萬別四處亂說,這城里不知有多少叛賊的奸細(xì)和同黨在暗中盯梢哪。臨別之際,老杜再三感嘆,勉勵這位皇孫,有李唐家列祖列宗的神靈保佑,這場災(zāi)難一定會挺過去的。
因怕被賊兵發(fā)現(xiàn),老杜和這個落魄皇孫也不敢多說話,于是,老杜和皇孫灑淚而別。但這個皇孫最后下落如何,卻不得而知了。但凡王孫貴族、富家子弟,落難后,自身生存能力極差,在這樣的危險環(huán)境下,實在是兇多吉少。看這位皇孫,都淪落成這個樣子了,還將“寶青珊瑚”等貴重物品放在衣裳外面,也不怕小偷強(qiáng)盜來搶。所以,這位皇孫能不能度過安史之亂,實在難說。
淪落于賊手的長安是怎么樣的景象?腥風(fēng)滿街的長安,駱駝上胡人的狂嗥,空曠冷清的豪宅、落魄的王孫,凄凄惶惶的老杜,構(gòu)成了一幅生動細(xì)致的亂中長安圖景,這是正史中看不到的,老杜之詩,實在無愧于“詩史”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