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張良刺殺秦始皇為什么功敗垂成?
秦始皇一生遇到過三次著名的行刺事件,即公元前227年荊軻“圖窮匕見”的秦宮搏殺,前221年高漸離的“筑擊”,前219年張良策劃的博浪沙“椎擊”。其實(shí),秦始皇一生遇刺不止這三次,大大小小遇到過多次,不過,這三次最有名,也是最讓他魂飛魄散差點(diǎn)兒要了他老命的刺殺行動。這里說說張良的博浪沙“椎擊”。
張良,字子房,原韓國貴族。祖父張開地為韓昭侯,韓宣惠王、襄哀王時期的丞相。父親張平是相厘王、悼惠王的丞相。張良因韓國滅亡而生家仇國恨,立志刺殺秦始皇。他散盡所有家財,廣募天下高手。然而,秦皇兇暴,尋常武士只求自保,怎敢太歲頭上動土。張良立志數(shù)年,夙愿難了,不得已,決定托名游學(xué),尋訪天下英雄。
他聽說淮陽倉海君豪爽,門客眾多,英雄好漢不少,因此上門拜見。倉海君聞聽張良志向,深有同感,對秦始皇暴政深惡痛絕,立即為張良招募到一個大力士,交由張良使用,因史無具體姓名,就叫無名英雄吧。張良試了一下無名英雄的身手,果然力大無窮,又試他勇氣,對方表示萬死不辭。于是,張良秘密鑄成一個大鐵椎,重達(dá)一百二十斤,交與英雄,辭別倉海君,慷慨就道。
前218年,也就是秦始皇東巡的第二年,他厭倦了咸陽宮殿里的煩悶生活,決定開始他當(dāng)皇帝后的第三次出巡,也是第二次東巡。秦始皇的車隊出咸陽,往東而去,只見旌旗蔽日,甲乘如云,真?zhèn)€威風(fēng)。
秦始皇東巡的消息,終于被張良得知,他探聽到秦始皇必經(jīng)河南陽武縣(今河南省原陽縣),于是,攜英雄一起,探測地形,他選擇了博浪沙(原陽縣東郊),早早埋伏。他為什么選擇博浪沙呢?因?yàn)椴├松车牡乩砦恢脙?yōu)越,馳道建筑高厚,兩旁低洼,又有青松植立,最便藏身,易于下手。而且北面是黃河,南面是官渡河,蘆葦叢生,便于逃跑。容易下手和便于逃跑,就是行刺的最佳條件。
兩人屏氣凝神,等到秦始皇車隊一到,英雄縱身躍起,把那一百二十斤的鐵椎猛地?fù)粝蚯厥蓟实鸟R車,但是,秦始皇的馬車是用六匹馬拉的“天子六駕”,大臣的是“四駕”,不過秦始皇多次受到過刺客行刺威脅,為了保證自己的安全,故準(zhǔn)備了多輛副車,每輛都是由六匹馬拉,混淆刺客視聽,加上當(dāng)時英雄由于用力過猛,結(jié)果鐵椎誤中副車。張良和英雄見擊中車子,趕快分頭奔竄,轉(zhuǎn)瞬就沒入了蘆葦叢中,不見了蹤影。
秦始皇聽到一聲巨響,大驚失色,定神以后,才知刺客行刺,不禁惱羞成怒,喝令四外搜捕,但終于沒找到刺客蹤跡。又令當(dāng)?shù)毓倮?,就近搜查,害得百姓雞犬不寧,依然一無所獲。秦始皇更是下令全國,開展為期十天的刺客大搜捕集中行動,結(jié)果刺客的毛發(fā)也沒見著。秦始皇無法,最終不了了之。于是,復(fù)上車駕,繼續(xù)東巡,再至海上,重登芝罘島,又刻石立碑,歌功頌德自我吹捧一番,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