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項羽分封天下十八路諸侯的原因是什么
公元前205年,項羽以西楚霸王的身份,對天下十八路諸侯進行分封。在這次分封中,有三個人的意義非常特別,這三個人分別是章邯、司馬欣和董翳。章邯為封為雍王,建都在廢丘,也就是今天的陜西興平城南這一帶。司馬欣是塞王,建都在櫟陽,也就是今天的陜西富平東南一帶。董翳是翟王,建都在高奴,也就是今天的陜西延安一帶。我們可以看出,這三個人的封地,都在陜西境內(nèi)。項羽分封的三王,只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鉗制漢王劉邦。
這三個人原來都是秦國的將領(lǐng)。在秦末爆發(fā)的陳勝吳廣起義中,陳勝的部將周文攻破函谷關(guān),對秦國的首都造成了極大的威脅。當時章邯便向秦二世提出建議,釋放驪山的囚徒,將這些人改編成軍隊,用以對抗陳勝起義軍。秦二世采納了章邯的建議,便任命其為大將,另外派長史司馬欣和都尉董翳輔佐他。
章邯的計劃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在對陳勝起義軍的作戰(zhàn)中,所向無敵,無往不勝。而章邯所部軍隊,也一度成為了秦國的王牌軍。
在公元前207年,項羽率領(lǐng)數(shù)十萬諸侯聯(lián)軍,抵達巨鹿。章邯和秦國“長城軍”將領(lǐng)王離一起,軍隊共四十萬,在巨鹿一帶抵抗項羽的進攻。在巨鹿之戰(zhàn)中,章邯投向項羽,王離也被項羽擊敗,秦國的主力分崩瓦解。
再說項羽曾和劉邦有過約法三章,誰先進入函谷關(guān),誰就是關(guān)中王。后來由于項羽在巨鹿之戰(zhàn)中的耽擱,比劉邦晚入關(guān)一個月。但是項羽憑借其幾十萬大軍的實力,自封為西楚霸王,并已楚懷王的名義,分封天下各路諸侯。由于劉邦對項羽的威脅最大,因此項羽就把劉邦封到了漢中為王。為了防止他再出漢中,所以項羽就將章邯、司馬欣和董翳安排在劉邦附近,達到鉗制和監(jiān)視的目的。
由于諸侯對項羽分封的不滿,個別諸侯起兵造反。劉邦采納了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計謀,功出漢中。章邯屢次和漢軍交戰(zhàn)被打敗,最后兵敗自殺。司馬欣和董翳見不敵劉邦,就歸降了漢軍。后來又見項羽勢大,再次轉(zhuǎn)而投奔項羽。在汜水之戰(zhàn)中,司馬欣和董翳再次被劉邦擊敗而自殺。由此,項羽分封的三王全部戰(zhàn)死。
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的原因是什么
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的歷史背景是這樣的。早前,楚懷王對各路諸侯有個約定,即是“先入關(guān)中者王之”。也就是說,誰能率先攻破秦國的函谷關(guān),抵達咸陽城內(nèi),我就封其為關(guān)中王。在這些諸侯中,實力最強大的,是劉邦和項羽。他們兩個人自然是爭取關(guān)中王的最佳人選。公元前206年十一月,劉邦已經(jīng)入關(guān)。而姍姍來遲的項羽,足足比劉邦晚了一個多月。其實這并非是項羽拖沓,而是因為劉邦的運氣好。項羽在巨鹿一代遇見了秦軍的主力章邯和王離,并展開了一場有著決定性意義的大戰(zhàn),是為巨鹿之戰(zhàn)。
而在項羽結(jié)束巨鹿之戰(zhàn)后率領(lǐng)著各路諸侯軍攻破函谷關(guān)的時候,已經(jīng)是公元前206前十二月了。綜合在反秦戰(zhàn)爭中的表現(xiàn)來看,項羽是各方諸侯中功勞最大、勢力最強的一個。因此他對楚懷王之前的約定十分不滿。
此時的項羽早已名揚天下,手中更有四十萬大軍,他擅自撕毀當初的約定,自封為西楚霸王,在彭城建都。同時將楚懷王尊為義帝,移都郴州。楚懷王對項羽的決定敢怒不敢言,無奈地遷都去了郴州。走到半路的時候,項羽暗中派人將義帝殺死。
項羽以自己西楚霸王的身份,以楚懷王的名義,對各路諸侯進行分封,儼然一副帝王的姿態(tài)。他封劉邦為漢王,建都漢中;封章邯為雍王,建都廢丘;封司馬欣為塞王,建都櫟陽;封董翳為翟王,建都高奴;封魏豹為西魏王,建都平陽;封申陽為河南王,建都洛陽;封韓成為韓王,建都陽翟;封司馬昂為殷王,建都朝歌;封趙歇為代王,建都代縣;封張耳為常山王,建都襄國;封英布為九江王,建都六縣;封吳芮為衡山王,建都邾縣;封共敖為臨江王,建都江陵;封韓廣為遼東王,建都無終;封臧荼為燕王,建都薊縣;封田市為膠東王,建都即墨;封田都為齊王,建都臨淄;封田安為濟北王,建都博陽。
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的主要目的有兩個,其一,確立其在諸侯中的絕對領(lǐng)導(dǎo)地位,建立屬于自己的政權(quán),號令天下;其二,將實力僅次于他,第一個入關(guān)的劉邦敢到不毛之地漢中,并以章邯、司馬欣等人對他進行鉗制。
分析項羽為什么分封
在秦末,由于秦朝實力強大,六國諸侯雖然對秦國多有不滿,卻誰也不敢率先站出來反秦。然而誰也沒有想到的是,第一個捋起袖子和秦國干上的,是一個叫陳勝的農(nóng)民。陳勝給予了秦國沉重的打擊,使其迅速走向滅亡。同時各路諸侯也紛紛揭竿響應(yīng),在陳勝死后不久,秦國便滅亡了。在這場反秦的戰(zhàn)爭中,功勞最大的無疑是項羽。
項羽進入函谷關(guān)后,分封十八路諸侯,并且自稱西楚霸王。當時在十八路諸侯中,勢力最大的無疑也是項羽。可是項羽為什么分封,而不是自己稱王呢?
首先,項羽雖然是楚國的后裔,并沒有楚國皇族的血統(tǒng),但地位在他之上的,還有一個楚懷王,項羽只是楚國的上將軍。而其實,楚懷王雖然依靠的是項羽的實力,但他對于項羽的崛起,也頗多忌憚。除了楚懷王之外,其他在反秦戰(zhàn)爭中的諸侯,也各自擁有其兵力和地盤。所以,項羽沒有辦法以合法的方式,取得比西楚霸王更高的權(quán)力和地位。在分封中,他將楚懷王移都郴州,也是削弱其影響和地位的一種方式。如果項羽在此時稱王,則是名不正言不順,勢必引起各路諸侯的口舌,帶來更壞的結(jié)果。
其次,項羽受到周朝分封制度的影響很深。雖然秦滅六國之后,開始實施了郡縣制,但秦亡后,郡縣制實際意義上已經(jīng)名存實亡。由來已久的分封制,又成了當時的“潛規(guī)則”。這是中國古代封建時期的一套既定的政治程序。這一點,即使在日后劉邦統(tǒng)一天下,建立漢朝后,也不得不妥協(xié)分封諸王可以看出一斑。
第三,項羽雖然極其擅長打仗,但他缺乏一個帝王應(yīng)有的文治和武功。對于那些在反秦斗爭中站出來的諸侯,無不都是為了奪回當年秦滅六國時候,被強秦奪去的一方霸權(quán)。因此,諸侯們自然不愿意再立一個皇帝來制約自己,因此也沒有來勸進項羽,讓他登基為帝。
項羽分封是有著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和復(fù)雜的歷史因素的,項羽是一個魯莽的武將,但他自己本人也不傻,自然可以看透這些利害關(guān)系,這就是項羽為什么分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