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云人物 左宗棠和李鴻章的宦海生活
李鴻章和左宗棠此二人都是晚清重臣,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的宦海生涯的起起伏伏。
自海防塞防之爭的1875年到《伊犁條約》簽訂的1881年的五年間,左宗棠平定西北陜甘內(nèi)亂、收復了新疆,可以說,達到了他的人生頂峰。那么,李鴻章在做什么內(nèi)呢?世上有許多李鴻章的支持者,常常用下面這段梁啟超的話,來評價左宗棠這一階段的功業(yè)。
左李齊名于時,然左以發(fā)揚勝,李以忍實。兩人洋務之見識不相上下,左固非能守舊,李亦非能維新也。左文襄幸早逝十余年,耐勝。語其器量,則李殆非左所能及也。湘人之虛驕者,嘗欲奉左為守舊黨魁以與李抗,其故得保其時俗之名,而以此后之艱巨謗詬,盡附于李之一身。文襄福命亦云高矣。
梁啟超這段話總體上說是對的,左宗棠和李鴻章都是洋務派,他們之間的沖突是改革派內(nèi)部的沖突。清廷對于李的重視程度高于左,毋庸置疑。然而,左李二人經(jīng)歷不同、性格不同注定二人的結(jié)局會大不相同。有些人將左宗棠與宗澤對比,宗澤臨終之前呼“渡河”,宗棠臨終之前喊“渡海”。無論左宗棠命好命壞,可以肯定的是:左宗棠是站著死的民族英雄。
但我們也不能以此來反證李鴻章是漢奸、賣國賊。正如梁啟超所言“李以忍實”。李鴻章和左宗棠對晚晴官場認識得都很透徹,所以,左宗棠臨終前告訴子孫不要為官。因為,為官就要做些“傷天害理”的事兒。反之,李鴻章的“官癮”十足,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如果好人、能人都不做官了,那么,國家將如何?民生將如何?
在這點上,左宗棠和李鴻章的為官思想和對子女的教育都是對的。只不過,左宗棠做了一輩子的事兒,無論其中有多少是錯誤的,收復新疆、對外勇于有理智地抵抗總是正確的、光明的、正能量的。對此仍吹毛求疵者,純屬異類。
反觀,李鴻章。雖然兢兢業(yè)業(yè),干了許多事,留下了許多好的思想。但其一生正如其所言都是“糊裱匠”的工作,大風一吹一切努力皆白費。再加上,其本身的致命缺點——用人愛用親信且論才不論德,對貪官處罰較輕甚至縱容,直接導致其淮軍、其派系,雖有精銳之表面,但無精銳的勇敢之心。
千萬不要輕看吏治,吏治是一切做事情的前提。其他方面在先進,只要吏治出現(xiàn)致命的問題,一切好的都會變成壞的。
李鴻章在直隸的25年歲月,就是典型代表。
當左宗棠風光無限的時候,李鴻章正在直隸總督的任上辛辛苦苦地勞動著、思考著。主要思考的就是一個字:錢。
李鴻章的主要工作和次要工作
李鴻章就任直隸總督(同治九年到光緒八年,光緒十年到光緒二十一年,但期間一年多的時間為淮軍將領張樹聲,因此,李鴻章仍是幕后指揮,所以,視為李鴻章時期共計25年,即1870-1895年。5年后的1900年李鴻章又當了一年半的總督)時,正是清廷打壓湘淮軍的惡果出現(xiàn)之時。
1868年,當年有一件震動全國的刑事案件發(fā)生——兩江總督馬新貽在光天化日之下在總督衙門前被人殺了。一百多年來,對于誰是幕后指使的討論有許多。但馬新貽被殺,嫌疑最大的無疑就是曾國藩和他的湘軍,導火索是裁軍!
裁軍歷來就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軍人退伍之后,雖可以回鄉(xiāng)務農(nóng),但許多人卻未必還有那份兒心情和耐力。特別是,回鄉(xiāng)之后成了普通百姓,也要受到官府、鄉(xiāng)紳無賴地欺負,由此,由退伍兵組建的秘密社團出現(xiàn)了。它就是哥老會。哥老會起初是普通團勇為了保護自身經(jīng)濟利益而秘密結(jié)成的小團體,其后越來越多。
哥老會成員殺死高級將領的事情并不鮮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左宗棠的愛將甘肅提督(從一品武職)賞戴花翎,賜號尚勇巴圖魯,欽賜黃馬褂誥授振威將軍的高連升。左宗棠、曾國藩作為湘楚軍的創(chuàng)始人,在湘楚軍中有無人替代的威望。
湘楚軍被裁后,有許多人不愿意回湖南,因此,許多人便留在了江南。然而,馬新貽屬于后輩晚學根本彈壓不住湘淮軍。最終,矛盾激化到刺殺案件的發(fā)生。
面對江南的混亂,清廷只好迅速要求曾國藩回駐兩江。那么,直隸總督的人選就要選配一位有才能的人,在當時李鴻章理所當然是首選。再者,李鴻章因為久辦洋務且部隊裝備最好,在軍事上將其調(diào)離大本營放到皇帝身邊乃是最安全的做法;在外交上,李鴻章又得心應手;在地方政務上,李鴻章又有治理江蘇的實際經(jīng)驗。因此,順理成章的于同治九年(1870年)擔任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隨著李鴻章和淮軍勢力地增長,李鴻章成為了第一疆臣,雖然不在中央,但因為駐節(jié)于天津,再加上淮軍子弟遍布中外,李鴻章儼然成為了中央與地方的中介與各種事務的試驗田。
李鴻章上任之初,就已經(jīng)向清廷明確了自己的工作重點,在《調(diào)任直隸謝恩折》中,他說得很明白:現(xiàn)如今海防吃緊,拱衛(wèi)京畿要地安全是根本大計?,F(xiàn)在天津教案還沒有最終結(jié)案、各種水利設施待完善、對外關系、練軍保民這些都該仔細規(guī)劃。我李鴻章的威望和德行都不如曾國藩,難以威震督撫。所以,在省務工作上“一守曾國藩舊章”。
李鴻章為人、為官之精明實在令人贊嘆,剛一赴任,就將幾個大問題解決了。首先,確定了工作重點:重海防、外交輕地方事務;地方政務中重練軍工作、水利設施建設,輕其他事務。同時,又向清廷表示了忠心(拱衛(wèi)京畿)和自己絕對不會擁兵自重(難以威震督撫)。既然,地方事務中的大部分工作你都不進行重點管理的話,你總體上該怎么辦?李鴻章也很明確——一守曾國藩舊章。
李鴻章治河
我們首先看治河。身在天津,首先保衛(wèi)的就是北京及其周邊地區(qū),因此,李鴻章首先把目光和難點放在了永定河的治理上。除此以外,還有黃河、滹沱河等九大合流。在直隸25年間,李鴻章和張樹聲共對直隸境內(nèi)的十大河流進行了35次大規(guī)模維修(永定河10項、滹沱河5項、運河6項、大清河8項、直隸境內(nèi)的黃河4項、其他2項。),其余小的工程不計其數(shù),耗費白銀千萬兩。
為了節(jié)省經(jīng)費,李鴻章采用了“以工代賑”的方式,自1870年到1890年間,13次較大規(guī)模的以工代賑修筑水利工程工作,共花費銀278萬兩,制錢8萬5千串。另有棉衣34萬件、大米1萬3千石等,總耗錢300多萬兩。除此以外,李鴻章也經(jīng)常調(diào)動淮軍、楚軍來協(xié)助治河,如此也節(jié)省了不少金錢。
直隸水災頻仍,李鴻章雖然竭盡所能,仍然是民怨沸騰。正如著名的京劇武圣蓋叫天先生就曾憤怒地指出:小時候,周邊的老百姓都咒罵李鴻章為“王八精”,搞得河北四處水災。其實,李鴻章也很苦惱。
朝廷給的各種修筑水利工程的錢逐年減少,錢根本不夠用,到處都缺錢。想保衛(wèi)國家就得有洋槍洋炮,這種情況下,洋武器價格高,花費巨大,北洋海軍練成需要多少錢?僅僅買軍艦就是三千多萬兩,再加上維修、武器彈藥、人員軍費、相關設施花費等等。清廷每年的財政收入不過七八千萬兩,光緒后才過億。例如,南運河的搶修錢原本是兩萬一千兩,到了1870年,已經(jīng)減少到8800兩;北運河同樣由三萬六千兩減少到一萬四千四百兩。在這種情況下,李鴻章只能發(fā)動商民捐資,賣官鬻爵。
雖然,李鴻章竭盡所能但治河效果一般,例如永定河1876年到1892年的16年里,決口14次。從1885年到1898年,直隸連續(xù)14年發(fā)生水災。所以,生于1881年的高陽縣人蓋叫天先生以及他的鄉(xiāng)親們才那么對李鴻章有怨言。
對于直隸治河效果不彰顯,李鴻章認為就是缺錢,幾十年的欠賬必須要有巨款進行翻天覆地式重新修建才能完成。當然,李鴻章的這種觀點雖然說出了一定的道理,但確實值得商榷。
例如,修筑各種水利設施、賑災等過程中,雖然李鴻章也知道明白貪官污吏的危害,但其處罰都不重。特別是災害問題,更是如此,貪官污吏造成百姓對于清廷的信任季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