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個撿破爛的成了土豪巨商 還當了高官
俗語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無論從事什么,只要精明強干,方法得當,總會有出人頭地之時。唐朝人裴明禮就是一個典范。
據(jù)《御史臺記》記載:裴明禮,河?xùn)|(今山西)人氏。山西人自古經(jīng)商有道,裴明禮雖然也有經(jīng)商頭腦,“善于理生”,但因沒有資本干大買賣,只能到京城長安討生活,干點“收人間所棄物”之類的小買賣??汕f不要小瞧“撿破爛”,這行當看著不起眼,但利潤很大,所收之物經(jīng)過整理分類,賣價成倍翻個,所以沒幾年裴明禮就發(fā)了,“積而鬻之,以此家產(chǎn)巨萬”,成了有錢人。
賺得“第一桶金”后,裴明禮底氣十足,眼光更加犀利,準備干大買賣,于是很快就瞄上了金光門外的一處不毛之地。當時,長安城有十二座城門,西面正中即金光門(五行之中,西方屬金,故有此名)。裴明禮為什么會看中這塊荒地?筆者分析認為有幾個原因,其一,這里是當時重要的交通和軍事節(jié)點,流動人口多;其二,附近有皇家祭祀雨神的雨師壇;其三,附近有刑戮犯人的場地;其四,也是最關(guān)鍵的,這里地價便宜,位置絕佳,商業(yè)開發(fā)潛力巨大。
當時,這塊地因荒廢多年,遍地瓦礫,搞開發(fā)需要花費大量人力財力,但裴明禮有自己獨到的辦法。他在這塊地周邊各豎起一根木桿,木桿上各懸掛竹筐,寫上告示,讓過往男女老少揀地里的石頭瓦礫往筐里投擲,投中的有獎。此舉吸引了大量人員參與。由于木桿立得太高,竹筐太小,命中率不過百分之一二,獎金發(fā)放自然很少。還沒等這些人投擲熟練,地里的瓦礫已經(jīng)被揀拾完了。裴明禮只花了一點錢,就“雇傭”了一大批廉價甚至免費得勞動力替自己清理瓦礫,一家人還“玩”得很高興,這份精明世間罕有。
等瓦礫清理干凈后,幾場大雨下來,荒地上長滿了野草。于是,裴明禮又將這塊土地?zé)o償讓人放羊。沒多長時間,野草被羊群啃了個精光,地里又積滿了羊糞,成了一片沃土。裴明禮將事先準備好的各種果核撒在這塊地里,再用牛犁耕耘種植。有羊糞的滋養(yǎng),一年以后,果樹成長,碩果累累。這些私家果園所生產(chǎn)的果實,在京城中出售火爆,能獲得很大的利潤。裴明禮雇人一車一車地載到集市上去賣,沒用多少成本,“所收復(fù)致巨萬”,又狠狠地賺了一大筆。
緊接著,裴明禮又起房架屋建起豪宅,在院子的周圍安置蜂箱養(yǎng)蜂貯蜜。房前屋后只要有地方,全栽上蜀葵和花草,蜜蜂上下翻飛忙忙碌碌采花釀蜜又傳授花粉。蜀葵與蜂蜜都獲得豐收,這下裴明禮又賣了個好價錢。
從一塊無人問津的荒地,裴明禮眼光長遠,看到了無限商機。他策劃“商業(yè)鏈”節(jié)節(jié)開花,換來巨大財富。史料中稱贊裴明禮“營生之妙,觸類多奇,不可勝數(shù)”,商業(yè)頭腦靈活,盡是賺錢的點子。
裴明禮如此精明強干,善于理財,在長安城內(nèi)名氣陡增。當時,唐太宗李世民執(zhí)政,聽說裴明禮這一奇人后,覺得他是個難得的人才,于是讓他做官,“自古臺主簿,拜殿中侍御史,轉(zhuǎn)兵吏員外中書舍人”。唐高宗儀風(fēng)二年(677年),裴明禮累遷太常卿。唐代太常卿為九卿之一,主管禮部等職,正三品,與六部尚書相當,大致相當于現(xiàn)在的副部級干部。裴明禮原本只是一個“撿破爛”的,后來竟成為副部級干部。一個有能力的人,無論做什么,都能闖出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