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即位 康熙的遺詔是怎么被宣布的?
京城九門全部封閉:雍正繼位為何如臨大敵?
康熙死后,因為儲位問題還是沒有明確的答案,由此引起了一場大混亂。
雍正接著說自己“馳至問安”,“皇考告以癥候日增之故,朕含淚勸慰。其夜戌刻,龍馭上賓”,正當他“哀慟號呼,實不欲生”時,隆科多在諸皇子面前向他宣布康熙的遺詔,他“聞之驚慟,昏仆于地”,三阿哥胤祉等向他叩首,勸其節(jié)哀,他這才“強起辦理大事”。
這段描述頗具戲劇性,雖然讀起來非常生動,但似乎也有紕漏。雍正當時的反應,什么“哀慟號呼,實不欲生”,“聞之驚慟,昏仆于地”,不免有些夸大其辭,不過也無妨大局,不必細究,主要問題出在時間順序上。雍正是在十三日上午九點或十點的樣子到達暢春園進見康熙的,一直到晚上八九點鐘的樣子,康熙才撒手人寰,期間約有十二個小時。如果康熙真的在雍正到來之前已經(jīng)宣布了有關繼位的遺詔,那其他阿哥是如何反應?以雍正的能力,又怎能不從其他阿哥的表情上看出點端倪?何況,如此重大的消息,雍正不太可能要等到康熙死后,也就是離第一次宣布遺詔近十二個小時之后,才從隆科多的嘴中得知。畢竟雍正到達康熙寢宮后,在康熙的御塌之前呆的時間不算短,為何康熙不當眾再宣布一次呢?
另一個問題值得關注,那就是其他落選皇子們的情緒變化。如果遺詔真的是在雍正到達之前宣布的話,那些阿哥們斷然不可能如此平靜。在《大義覺迷錄》里,雍正也曾指責九阿哥胤禟在隆科多宣布遺詔后,“突至雍正面前,箕踞而坐”,并且還對雍正這位新君怒目而視,表現(xiàn)得極為的傲慢無禮;而原本繼位呼聲很高的八阿哥胤禩則佯為悲痛之狀,即時走出,獨到院外依柱凝思,看似平靜,其實心中憤懣,激憤異常,周圍發(fā)生了什么,他理都不理。至于其他皇子的反應,也是不一而足,或驚訝或憤怒,或茫然或恐懼,人生百態(tài),盡在此刻。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懷疑雍正關于遺詔宣布時間地說法了。倘若真是在雍正到暢春園之前公布過一次,其他阿哥斷然不會有如此驚詫的反應。從邏輯上來說,總不可能康熙剛死,那些做兒子的連一點悲哀的表示都沒有,卻對新君雍正大光其火罷?另外,據(jù)說在大內(nèi)值班的十七阿哥胤禮碰到隆科多并得知此消息后,竟然嚇得班也不上,飛也似的逃回家去了。
由此或可推測,在《大義覺迷錄》關于繼位過程的描述上,雍正很可能有弄虛作假的成份。換句話說,隆科多宣布的遺詔可能是真實的,但不應該是在康熙死前宣布,更不可能在雍正到達暢春園之前,除非康熙當時覺得自己馬上就要死了。
從各種征兆來看,康熙是希望在自己死后宣布遺詔的,而這也符合他對儲位問題的一貫做法??滴跬砟曛赃t遲不肯立儲,就是不想看到這個事情明朗化之后,導致家庭破裂、兄弟反目,而這是一個老年人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康熙生前不愿意去面對這個問題,他寧可選擇在他死后再宣布遺詔。不然,康熙完全可以在雍正來自己的寢宮之后再當眾宣布一次,這樣的話,也就不會有那么多離奇的傳聞了。
從各種跡象來看,雍正的描述大部分是事實,只不過對部分事實做了一個有意的錯位。前面的分析或許可以推斷,隆科多宣布的確實是康熙的遺詔,即“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tǒng),著繼朕即皇帝位”,但雍正有意將時間提前到他沒有到達暢春園之前,也就是說,遺詔被宣布了兩次,但這并不符合常理。
雍正之所以要這樣說,主要目的是為證明自己的繼位是合法而且名正言順的,因為第一次雍正雖然沒有到場,卻是康熙宣布的。由此,雍正證明了自己繼位的合法性,也證明了自己在其中沒有搞什么陰謀詭計,以封住天下人的嘴。
按下康熙死時的情況不提,再說雍正后面的情況。因為事起突然,雍正在被宣布為皇位繼承人后,便立即著手處理康熙的后事。在康熙駕崩后,雍正在眾兄弟的協(xié)助下,給康熙換上壽衣,在當天夜里即用鑾輿將遺體運回了大內(nèi)乾清宮。為免消息擴散,雍正命和往常康熙出行一樣運送,暫不舉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