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之死 曾國藩為什么決定在南京殺害李秀成
1864年7月19日(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曾國荃督湘軍從太平門攻入南京,太平天國都城天京失陷。第二天清晨,忠王李秀成帶一千多人,護著幼天王從太平門沖出。這一著確是高招,一百年后,毛澤東登上太平門,盛贊李秀成這種膽識和智慧。
出城后,李秀成讓幼天王等先走,自己斷后。由于李秀成出城時把自己慣騎的戰(zhàn)馬讓給了幼天王,現(xiàn)找的馬很不得力,漸漸地跟不上隊伍,后面敵兵緊追,不得已,只好藏在南京郊外方山的農(nóng)民家,不料被兩個奸民認出,并向敵人報告,7月22日,李秀成不幸被俘。
7月23日,李秀成被送曾國荃部肖孚泅營。據(jù)曾國藩幕僚趙烈文日記記載曾國荃“聞生擒偽忠王至,中丞(曾國荃)親訊,置刀錐于前,欲細割之?;蚋嬗?,予以此人內(nèi)中(指清廷)所重,急趨至中丞處。耳語之。中丞盛怒,于座躍起,厲聲言‘此土賊耳,安足留,豈欲獻俘耶?’叱勇割其臂股,皆流血,忠酋殊不動。”曾國荃久攻南京不下,對李秀成惱怒之極,暴跳如雷。而李秀成則表現(xiàn)的大義凜然。
當(dāng)晚,趙烈文前來探訪。李秀成與之作了長談。最后,趙烈文問李秀成對生死作何考慮,李秀成答道“惟死而已”。但也留了一句話“顧至江右者皆舊部,得以尺書散遺之,免戕害彼此之命,則瞑目無憾!”此時在安慶的曾國藩聽說抓獲了李秀成,一面上奏朝廷對李秀成是“檻送京師,抑或即在金陵正法,咨請定奪。”一面趕往南京。
7月28日,曾國藩趕到南京,當(dāng)晚即提審李秀成。審后,曾國藩下決心在南京殺害李秀成。第二天,曾國藩給在安慶的兒子曾紀(jì)澤寫信說“偽忠王曾親訊一次,擬即在此正法?!痹鴩獮槭裁礇Q定在南京殺害李秀成,主要是怕清廷從李秀成嘴里得到對他不利的東西。
俘獲李秀成,轟動朝野,為對天下有個交待,曾國藩“取偽忠王詳供”(曾日記),讓李秀成寫一份“供詞”。于是,李秀成在他生命的最后17天中,不顧傷痛和酷暑,留下了一部數(shù)萬字的“自述”。李秀成被害后,曾國藩把李秀成自述作了刪改,抄一份交清廷。
為掩天下人耳目,十幾天后,就在安慶刊出了經(jīng)曾國藩刪改的刻本,取名《李秀成供》。以后坊間流傳的五花八門的刻本都是根據(jù)這個安慶本演化而來的。這份自述的真跡,一直秘藏于曾氏家中。直到1962年,在臺灣的曾國藩后人才將這部秘藏了98年的原稿影印刊行,書名《李秀成親筆手跡》。第二年,中華書局據(jù)這個影印本,題書名為《忠王李秀成自述》,以線裝影印發(fā)行。在這份自述中不僅敘述了李秀成一生的經(jīng)歷,而且涉及到幾乎太平天國的全部歷史,同時,流露出屈膝乞降的思想。一百多年來,史學(xué)界(其實不光是史學(xué)界)圍繞這部文獻爭論不休,其論述之多,有人統(tǒng)計,幾乎占到整個太平天國史研究論文的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