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fēng)云人物 > 正文

田園詩人陶淵明隱居田園真的是自愿?

2017-04-27 16:08:51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陶淵明,字元亮,名潛,世稱靖節(jié)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后世稱他為“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他有首《飲酒》詩

陶淵明,字元亮,名潛,世稱靖節(jié)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后世稱他為“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他有首《飲酒》詩:“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p>

這首古今傳誦、流芳百世的飲酒之歌,刻畫了一個遠離世俗的人間仙境,讓我們不自覺地從塵世的喧囂之中擺脫出來,從中得到內(nèi)心的寧靜。我們不禁會問陶淵明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為什么能寫出這樣美的詩歌?他有什么樣的奇特經(jīng)歷呢?

陶淵明大約生于東晉哀帝興寧三年(365年),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陶淵明9歲喪父后,家庭衰微,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外祖父家里藏書甚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xué)者以《莊》、《老》為宗而黜《六經(jīng)》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xué)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xué)了儒家的《六經(jīng)》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yǎng)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

太元七年(382年),陶淵明18歲時,前去投奔父親生前的摯友謝玄。謝玄其時正擔(dān)任兗州刺史要職。他熱情地款待了陶淵明,并讓陶淵明與其子謝煥一起讀書習(xí)武,準(zhǔn)備過段時間正式起用陶淵明。不料,不久陶淵明就接到家中來信,說母體欠安,囑其速回。陶淵明回家不久,謝玄就因當(dāng)時專權(quán)的皇族會稽王司馬道子等人的猜忌和攻擊,抑郁成疾,溘然長逝。

陶淵明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巨大打擊,不知所措,于是天天借酒澆愁。慢慢地,陶淵明嗜酒成癮,每次喝酒總是一醉方休。喝醉后,他就坐在宅樹之下或吟詩作賦,或放聲長嘯,常年如此,遂成癖好。陶淵明喜好飲酒,他直接寫酒的詩有二十余首,但是他并未嗜酒如命,反而是“飲而不 亂”。

后世形容人對某種事物的極端喜愛迷戀程度,用的就是“陶(淵明之)醉”一詞,也都證明他對酒的好飲,止于陶醉而已。他所留下與酒有關(guān)的故事,也可以見證他在醉與醒之間的分寸。

陶淵明不只愛酒,更愛菊花。陶淵明的前妻陳氏,知書達禮,溫柔賢淑,她與陶淵明結(jié)婚六年,育有四子,由于生育過密,加之平日操勞過度,身體虛弱不堪,在一個災(zāi)荒之年香消玉殞,魂歸天國。陳氏的早逝,對陶淵明是一個沉重打擊,陶淵明于是將對愛妻的情思全都寄托到菊花上,他將菊花與酒結(jié)成一體,自釀成菊花酒,既滿足他的口腹之欲,也滿足他的精神升華。

由于家里境況也是一日不如一日,自從續(xù)弦翟氏進門以后,他那傷痛累累的身心才得到了撫愛和慰藉,他不忍心讓翟氏也去重蹈陳氏的覆轍,跟著自己去挨窮受苦。在好友龐遵的再三勸說下,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做屬吏。但是,陶淵明發(fā)現(xiàn)了桓玄篡權(quán)的野心,于是,借母喪辭職回家。

后來桓玄叛晉,被劉裕、劉毅等擊敗后,挾持晉安帝到江陵,陶淵明投奔到劉裕身邊,但不久,他卻發(fā)現(xiàn)劉裕剪除異己、任人唯親,這使他感到失望,于是打算辭職隱居。陶淵明的堂叔陶夔不同意陶淵明的隱居,對他說:“你再去歸隱田園,固然很好,可是你想過沒有,你年齡已大,又不善理財、孩子尚小,家境貧困,這往后的生活又該如何去維持?我的看法你不如走一條中隱之路?!?/p>

何為中隱?指的是做地方上的小官。陶淵明思索再三,接受了他為彭澤縣令的朝廷任命。做了八十多天的縣令后,由于督郵發(fā)難,陶淵明嘆道:“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xiāng)里小兒折腰?”于是離開了官場,真正走上了回鄉(xiāng)隱居之路。

陶淵明在隱居后得知劉裕篡權(quán)稱帝,這使得他復(fù)興東晉的夢想徹底落空,于是改名為陶潛,拒絕任何官方來往。陶淵明的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于前,妻鋤于后”,共同勞動,維持生活。歸田之初,生活尚可?!胺秸喈€,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陶淵明愛菊,宅邊遍植菊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至今膾炙人口。

義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縣城西玉京山麓)失火,遷至栗里(今星子溫泉栗里陶村),生活較為困難。如逢豐收,還可以“歡會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如遇災(zāi)年,則“夏日抱長饑,寒夜列被眠”。他的晚年,生活愈來愈貧困。有的朋友主動送錢周濟他,有時,他也不免上門請求借貸。他的老朋友顏延之,于劉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經(jīng)過潯陽,每天都到他家飲酒。

臨走時,留下兩萬錢,他全部送到酒家,陸續(xù)飲酒。不過,他之求貸或接受周濟,是有原則的,他窮不改志,也不求“嗟來之食”。有一次新任江州刺史檀道濟送來厚禮,并勸他:“賢者在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說:“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彼詿o功不受祿而拒收。

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陶淵明神志還清醒的時候,給自己寫了《挽歌詩》三首,在第三首詩中末兩句說:“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北砻魉麑λ劳隹吹媚菢悠降匀?。不久,陶淵明走完了他63個春秋的人生旅程。

蘇東坡曾這樣評價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饑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比速F真,詩亦貴真,這就是陶詩具有經(jīng)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陶淵明被安葬在南山腳下的陶家墓地中,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縣和星子縣交界處的面陽山腳下。如今陶淵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塊碑石組成,正中楷書“晉征士陶公靖節(jié)先生之墓”,左刻墓志,右刻《歸去來兮辭》,是清代乾隆元年陶姓子孫所立。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