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過9年俘虜?shù)臅x國國相-智罃堪稱游擊戰(zhàn)之鼻祖
有很多的人在看待有過“俘虜”經(jīng)歷的軍人時,都帶有異樣的眼光,就如同他們看待那些失過貞潔的女人一樣,總覺得他們身上有污點。認為軍人都該“寧死不當俘虜”,縱使強弱不敵、也該戰(zhàn)死沙場,怎么能夠當俘虜呢?其實,在戰(zhàn)場寡不敵眾、力竭而被俘的與那些生性膽小懦弱、敵人剛舉起戰(zhàn)刀就跪地投降的應(yīng)該區(qū)別對待的。就像失貞的女人也有因被強暴而失貞的,也有因本性淫蕩、與他人勾搭而失貞的,原不可一概而論。但是,卻也有許多許多的人輒聽聞某軍人曾經(jīng)被俘過、某女子曾經(jīng)失貞過就百般排斥、另眼相待。
漢武帝對待李陵事件的處理態(tài)度其實就是對所有“俘虜”一概而論的典型,李陵率五千步兵與八萬匈奴騎兵遇于浚稽山,連戰(zhàn)8天8夜、殺死匈奴騎兵一兩萬,最后矢盡糧絕,力竭而被俘,不也情有可原嗎?可是漢武帝聽聞李陵投降匈奴后,勃然大然,滿朝文武百官也都大罵李陵失節(jié)投敵,而司馬遷就因為替李陵說了幾句公道話就被處以宮刑。后漢武帝又誤聽了李陵替匈奴練兵的訛傳,而夷滅李陵的三族,致使李陵徹底與漢朝斷絕關(guān)系??梢哉f李陵降於匈奴非李陵有負於大漢、實大漢有負於李陵。
而在先秦時代,大家對那些因力戰(zhàn)不敵而有過“俘虜”經(jīng)歷的人是普遍抱以寬容心態(tài)的。最典型的莫過於秦繆公對待孟明視等人的態(tài)度了,秦晉崤之戰(zhàn),秦軍全軍覆沒,三個光桿主將孟明視、西乞術(shù)、白乙丙等被俘。后經(jīng)晉襄公之嫡母文贏求情而放回秦軍三主將,而孟明視等三個光桿回到秦國后,受到秦繆公的主動迎接,并坦承是自己的過錯以致三位主將受辱,并重用孟明視等三人為將如初。后來孟明視率領(lǐng)軍隊伐晉,戰(zhàn)于彭衙,又一次失敗而歸,秦繆公仍然還是重用孟明視。而最終孟明視等終于在秦晉王官之役中大敗晉軍,才算一雪前恥。
我今天要講的這位有過俘虜經(jīng)歷的大人物乃是晉國的智罃,謚號武,史稱智武子,曾任晉國中軍元帥,是智氏家族的第一位正卿。由于智氏與中行氏同源于荀氏,故智罃也叫荀罃。荀罃是在晉楚邲之戰(zhàn)(也就是楚莊王稱霸的那場晉楚大戰(zhàn))中淪為楚軍俘虜?shù)?。后荀罃?shù)母赣H荀首在晉國的地位上升,就通過晉國的郤至向楚國提出用自己當初俘虜?shù)某涌e臣及楚將連尹襄老的尸體換回荀罃。楚共王很爽快的答應(yīng)了。
而在荀罃回國前,楚共王與其有過一段極為精彩的對話。楚共王問荀罃:“你怨恨我嗎?”荀罃:“兩軍交兵,我沒有本事,被你們俘虜,你們沒有將我用來祭旗,而使我歸國領(lǐng)罪,這已經(jīng)是對我的恩惠了!哪里還敢怨恨誰呢?”楚共王:“那你感激我嗎?”荀罃:“兩國為了各自的國家打算,希望百姓得到安寧,雙方都釋放了被俘的囚犯,以結(jié)成友好。我并未參與其中的謀劃,那又感激誰呢?”楚共王:“那你回去,打算怎么報答我呢?”荀罃:“我既無從怨恨,也無從感激,不知道怎么報答?”楚共王:“盡管如此,我還是希望你能把你的想法告訴我。”。”荀罃:“憑大王的福佑,如果我能回到晉國的話,倘若國君要殺我,我死而不朽;如果蒙大王的恩惠而赦免我,把我賜給您的外臣荀首,荀首向我們的國君請求,而把我殺死在智氏的宗廟里,我也是死而不朽;如果沒有獲得被國君誅殺的命令,而且讓我繼承智氏的宗位,按次序參與晉國的政務(wù),率領(lǐng)一部分軍隊守衛(wèi)邊疆,即使碰到了大王您的軍隊,我也不敢有所回避,只有竭力戰(zhàn)死,不敢有二心,以盡到做臣子的本分,這就是我所能報答大王的。”楚共王感慨道:“晉國啊,不可與之爭衡了!”
于是加重禮儀,將荀罃放回晉國。智罃回到晉國后,在荀首死后就繼承了智氏家主的位置。后又在晉國的執(zhí)政正卿韓厥告老退休后,繼承了晉國的正卿(國相)、中軍將的職位。從而開始其協(xié)助晉悼公重建晉國的霸業(yè)之路。
荀罃在成為晉國的執(zhí)政(軍政一把手)后,為了重振晉國的霸業(yè),提出了分兵疲楚之計。按周制:天子有六軍。諸侯:大國,三軍;中等國家,兩軍;小國,只有一軍。周室東遷后,周天子比一般諸侯還囊中羞澀,根本就沒有實力配備六軍。而當時實力最強大的兩個諸侯國-晉、楚兩國也都才配置三軍。晉國雖然也曾經(jīng)擴充到四軍甚至六軍(為避諱,稱三軍三行),但畢竟不是常態(tài)編制,每軍置將、佐兩人,共計六人,按地位高低排序依次為: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擔任此六個職位的人便是晉國六卿。春秋時,由于各國的軍隊人數(shù)(只有貴族子弟才能當兵)都不多,所以,一旦爆發(fā)比較大戰(zhàn)爭,雙方為了增加各自的勝算,幾乎都是動員整個家底的,這就是所謂的三軍(楚國分為左、中、右三軍,中軍為主力)出動。
而荀罃提出的分兵疲楚之計,是以晉國的上軍、下軍、新軍為基礎(chǔ),而將晉國的主力軍隊--中軍一分為三,編入到以上三軍中,分立為第一軍、第二軍、第三軍。一旦中原有事、與楚軍相爭衡,晉國的三支軍隊就可以輪番應(yīng)對。這樣,晉國每次都只須出動一支軍隊,而有兩支軍隊在國內(nèi)休整,而每次楚軍都是全軍出動,長此下去,楚軍就必然疲憊了而難以再與晉軍爭衡了。
所以,分兵疲楚之計可以稱得上是我國最早的游擊戰(zhàn)。就是以我方的部分兵力而牽動敵方全部兵力,敵方進、我方退,敵方退、我方進,輪番騷擾而使敵方軍隊得不到修整。荀罃?shù)倪@一分兵疲楚的策略最終得以奏效,而給了楚國霸權(quán)致命一擊,使其與晉國的爭鋒漸落下風,從而使得晉悼公復(fù)霸中原了。也真應(yīng)了楚共王當初的那句話:“晉,未可與爭也”,誰曾料想,當初楚國的一個俘虜竟成了楚國霸業(yè)的終結(ji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