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氣數(shù)已盡 崇禎煤山自縊兒子難逃厄運!
明崇禎18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闖王大軍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身亡,延續(xù)了276年的大明王朝就是終結。
對此后世的一些人認為當初崇禎不該如此絕望選擇自殺而是應該選擇南渡在明朝的陪都南京延續(xù)自己的政權,然后再徐徐圖之,這樣可能明朝不至于那么快滅亡甚至不會滅亡。,再退一步即便當時崇禎說自己丟了江山無顏面對列祖列宗并且不愿違背“君王死社稷”的祖訓離開北京逃走,在當時城破國亡的情況下也應該讓自己的兒子們逃走,為他大朱家留一些后人日后東山再起吧。
其實崇禎當時是這樣做了的,他確實是在自己自殺之前把他的兒子們送走了,崇禎一共有六個兒子,其中有三個兒子早早夭折,在北京城破之前還有三個兒子,皇長子,也就是太子朱慈烺,皇三子定王朱慈炯,五子朱慈煥。雖然崇禎自己準備自殺,但他也還是抱著他的兒子們能夠逃出去重振社稷的希望。于是在自己自殺之前,他把他的三個兒子交給了心腹太監(jiān)讓他們想辦法把自己的兒子帶到成國公朱純臣家暫避,但崇禎做的這個決定已經(jīng)太晚了,因為當時李自成的大軍已經(jīng)把北京包圍的水泄不通,想逃出去根本不太可能,而且崇禎自以為平時對他很忠心的太監(jiān)在這種緊要關頭并沒有那么靠譜,面對李自成百萬農(nóng)民軍的包圍,那些太監(jiān)或是把皇子留在街頭等他們自生自滅,有的干脆帶著皇子去向李自成請功,所以,崇禎的三個兒子全部都落入了李自成的手里。
但李自成當時并沒有殺他們,而是把他們當作人質(zhì),帶上他們并且打起“克復神京,奠安宗社,乾坤再整,日月重光”的旗號去征討沒有投降的吳三桂。然而,吳三桂卻并不吃這一套,因為李自成并不知道吳三桂已經(jīng)投降了清軍。最后李自成被吳三桂和清軍聯(lián)合擊敗,不得不退出了北京,崇禎的三個兒子竟然奇跡般的從李自成手里逃出來了。之后他們?nèi)值茏呱狭烁髯圆煌牡缆?,但最后又都殊途同歸——都死在了滿清手里。
其中皇太子朱慈烺,在從李自成手里逃出來之后,當時只有十五歲的他并沒有想著要召集舊部擔負起重振大明的江山重任(可能這也和自己年齡有關,畢竟才十幾歲的孩子)而是很愚蠢的選擇又回到當時已經(jīng)被滿清控制的北京去找自己的外祖父周奎。但他的外祖父早已經(jīng)投降了清軍,所以最后他被外祖父送到了清軍手里,結果最后被清軍處死。
再說三子朱慈炯,明末清初“朱三太子案的原型”他從李自成手里逃出后一直下落不明,直到康熙平定三番之亂快要結束時,被清廷抓獲,最后也是被康熙處死。
最后說五子朱慈煥。清廷修明史時處于政治目的,說他五歲時就夭折了。其實不是,當年他從李自成手里逃脫后就一直流落民間且下落不明,而且他也并沒有反清復明的想法,而是想隱姓埋名平靜的度過自己的一生,雖然自己不想造清廷的反,但那些有志于反清復明的人卻打著他“朱三太子”的旗號(其實朱三太子應該是崇禎三子朱慈炯)進行多次反清斗爭,最后他也因為自己晚年不小心說出了自己的秘密,被康熙凌遲處死,自己的后人也一并被殺。可憐朱慈燦當時已經(jīng)是七十多歲的老人,而且并無謀反之心,雖然康熙號稱一代開明之主而且對待死去的崇禎也很尊重,但對于一個活著的前朝遺嗣,仍然不放心,或許朱慈煥活著對滿清來說真的是一種罪過。
可憐崇禎的三個兒子最后都不得善終,或許這真的如崇禎生前所說,大明氣數(shù)已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