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最忠誠的謀士 田豐 卻因太忠誠而喪命
三國的混亂歷史里,被殺是一件在當時看來很正常的事,但是 因為太耿直,太忠心說對話做錯事被殺頭的,最冤的當屬 田豐了。
田豐智謀過人,可以說在袁紹這個大家庭里,沒幾個比他強的。但這個人的性格比較耿直,有什么說什么。當時曹操的謀士荀彧也曾說過:“田豐剛而犯上”,有事沒事還數(shù)落下老大,總想讓袁紹聽他的指揮。
可不管怎么說,袁紹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畢竟人家田豐出謀劃策幫他打過很多勝仗,消滅公孫瓚,田豐的功勞就不小。
在影視劇中田豐被塑造成的形象是個見風使舵的小人,甚至被捏造成一個不折不扣的反面人物。其實真正歷史上的田豐是個盡忠職守,敢于直言的人。
而且最早提出讓袁紹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就是這位田豐,只不過由于袁紹的優(yōu)柔寡斷,才喪失了這大好的機會,讓曹操得了先手。然而后來事實證明:“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正確的方針,試想當時要是聽了田豐的話,后來的格局又會是怎樣的呢?
有人會說,還是他田豐不夠聰明,要是跟了曹操肯定會大有作為。話又說回來,其實咱們都是以事后諸葛亮的心態(tài)說事。就當時的狀況看,袁紹不管是從經(jīng)濟、軍事、人才、領土等各個方面看,那是有相當大的趨勢最終稱霸的,田豐跟著他那也是想站在風口。
人的忍耐總是有限度的!袁紹當時實力本就很強,急功近利的想當老大也屬正常,當然想趕緊把這個曹阿瞞解決了,田豐出來多次阻攔那就不對了。其實田豐完全可以用一種委婉的方式勸說袁紹的。
不過這里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袁紹家厲害的謀士很多總是窩里斗,看不慣田豐的人也很多。荀彧,就是曹操的謀士,早就看出袁紹內(nèi)部不團結這一弱點。便勸曹操不要把袁紹放到眼里,他滅亡是遲早的事。
袁紹其實給過田豐臺階下。當初打曹操的時候,田豐是死活不愿意,袁紹讓他當個車夫反省反省,可他還是不知悔改,再次阻攔。你說哪有這么不知趣的人啊,這性格就不能改改?讓你坐牢沒說的!最終官渡這一仗袁紹還是敗了,這證明田豐說的沒錯??!為什么袁紹還是把他殺了呢?
原因還是咱們上邊提到的,有人說了田豐的壞話,再加上袁紹自己也覺得丟人,之前田豐懟他的很多事夾雜在一起。
袁紹再想象一下,在牢里笑的鼻涕泡都冒出來的田豐,火不打一處來,所幸殺了算了。只不過可惜了這個英才,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從古到今,直言的大臣歸根到底大多都是忠良的表現(xiàn),但也要看你領導是怎樣的人,摸不清領導的意思就上桿子往前沖,總是會碰壁,盡管你的出發(fā)點是好的。在這里不是說讓大家處處都要去迎合領導做事,做人的原則固然重要,但懂得適當變通也不失為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