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fēng)云人物 > 正文

徐達常遇春同為明朝開國功臣為什么命運不同

2017-05-27 19:12:27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徐達、常遇春二人跟隨朱元璋數(shù)十載,分別列于明朝開國功臣的一、二名。歷史上對于這二人的英雄事跡流傳甚多,據(jù)了解,徐達用兵如神,多有謀

徐達、常遇春二人跟隨朱元璋數(shù)十載,分別列于明朝開國功臣的一、二名。歷史上對于這二人的英雄事跡流傳甚多,據(jù)了解,徐達用兵如神,多有謀略,常遇春驍勇善戰(zhàn),仿佛生于沙場。兩人都被封王,但結(jié)局卻大有不同。

常遇春性情孤傲,且嗜好殺戮,在沙場上戰(zhàn)無不勝,卻常常殺降,即殺掉投降過來的士兵。后世對他的這一行為頗有微辭,古有云“殺降不詳”。繼而常遇春英年早逝,其大兒子常茂死于龍州,二兒子常升在朱棣靖難之時戰(zhàn)死沙場,三兒子常森也不知所蹤,常遇春戎馬一生,在勝利即將到來的前夕,死于歸途,其子孫也未能享受到開國功臣該享受的榮譽。

與常遇春恰恰相反,作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徐達不僅驍勇善戰(zhàn)、治軍嚴明,還足智多謀,善于學(xué)習(xí),懂得采納不同意見,擁有大局觀。徐達不僅得到朱元璋的重賞,富貴一生,其子孫后代也在徐達的庇蔭下,享受了無上的榮耀。史載,長子徐輝祖襲魏國公,并世代沿襲;次子徐添福早年就死了;三子徐膺緒世襲指揮使;四子徐增壽靖難之變時暗助朱棣,為建文帝所殺,后代世襲定國公;長女后來也成了明成祖皇后。

明朝開國將領(lǐng)常遇春為何英年早逝

常遇春生于安徽農(nóng)村,自幼習(xí)武,體貌魁梧,二十五歲參加朱元璋的義軍隊伍,隨朱元璋東征北伐。四十歲時,在北征途中逝世,享年也才四十歲。為什么常遇春會英年早逝?一種說法是被朱元璋謀殺,另一種說法是被累死的。

回顧常遇春的一生,第二種可信度更高。眾所周知,常遇春嗜好出征,在戰(zhàn)場上更是帶頭沖鋒陷陣,以大將的身份與敵軍的小兵廝殺,給手下的士兵極大的鼓舞,這也是為什么常遇春戰(zhàn)無不勝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洪武二年五月,元軍將也率兵侵擾通州,常遇春與另外幾名大將北上討伐,在近兩月的對戰(zhàn)中,明軍不斷傳出捷報。洪武二年七月,元軍退至開元,明軍俘獲“元軍萬人、車萬輛、馬三千、牛五萬”。

討伐勝利了,但對于常遇春來說,他的精力也被消耗待盡。常遇春自開平啟程搬師回京,大軍行至柳河川,常遇春突然發(fā)病,召喚郎中過來看后,便說是得了“卸甲風(fēng)”。不久后,就暴病身亡。

其實,從常遇春的生活軌跡來說,得“卸甲風(fēng)”是可想而知的事。常遇春常年南征北戰(zhàn),中原人去北元那樣的地方征戰(zhàn),多少有些水土不服,加之北方白天艷陽高照,廝殺在戰(zhàn)場的戰(zhàn)士又要身穿盔甲,奮力迎敵,免不了一身的熱汗。到了晚上,北風(fēng)凄凄,軍隊隨處安營扎寨,卸下盔甲,免不了貪享那一抹涼風(fēng),這樣一熱一冷,加之戰(zhàn)后的疲憊,再強壯的身體,哪經(jīng)受得住這樣長年累月的摧殘,出問題是很自然了。

常遇春是什么民族

關(guān)于常遇春民族之爭,有兩個說法,一是說,常遇春為漢族人,一是說常遇春為回族人。北方回族認為常遇春是回族人,并且將他的英雄事跡編入到了回族英雄譜中。為何會出現(xiàn)這一說法,他們給出的理由是,常遇春屬于穆斯林后代,在當?shù)丶易V中,有相關(guān)的證明說常遇春家人為回族系。

這只是他們的一個說法,后來根據(jù)考察,常遇春后代遍布山西、陜西、云南、四川等地,根據(jù)調(diào)查,他們大多數(shù)都不信奉伊斯蘭教,所以,常遇春是回族人這一說法還有待商榷。

常遇春是漢族人這一觀點的呼聲較高,根據(jù)常遇春和祖籍和出生地進行推測得出,常遇春生活的這兩個地方都是漢族人聚集地,所以常遇春為漢族人。根據(jù)《明史》記載,常遇春的生活習(xí)慣和日常作風(fēng),都與漢族人相同,完全看不出有回族的印記,在《明史》中記錄了常遇春的故事,明史講述的是漢族人的故事,如果常遇春是回族人的話,就會給予標志說明,所以這也為證明常遇春是漢族人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jù)。常遇春的妻子藍氏為漢族人,如果常遇春是回族人的話,通婚這一觀點在當時還不被人所接受。除此之外,常遇春去世后,他的葬禮是按漢族的喪葬習(xí)俗來舉行的。如果常遇春信仰回族,那么他的葬禮應(yīng)該會遵從回族的風(fēng)俗而舉辦。

種種證據(jù)表明,常遇春是漢族人的可能性會更大一些。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