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宋太宗下溫暖圣旨 首開“雪中送炭”的先河

2017-05-27 19:17:23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北宋的冬天不收禮,收禮只收上好的木炭。 宋太宗淳化四年的冬天,東京滴水成冰,房檐垂下的冰掛有一尺多長,在冬天清冷的、不足以給人任何

北宋的冬天不收禮,收禮只收上好的木炭。

宋太宗淳化四年的冬天,東京滴水成冰,房檐垂下的冰掛有一尺多長,在冬天清冷的、不足以給人任何慰藉的陽光照耀下,像一柄垂下來的匕首,令人望而生畏。這樣的冬天在北宋并不鮮見,宋太宗還記得乾德二年的冬天,哥哥宋太祖上朝時,身穿貂皮大衣戴著皮帽全副武裝,所有的大臣都縮著手不勝寒瑟站在講武殿臨時鋪的地毯上,上奏章說話哆哆嗦嗦冷得舌頭打結的情景。

而這個冬天似乎比那年還要冷。宋太宗心頭一動,想到了黎民百姓,想到了弱勢群體。于是傳下一道春風一樣溫暖的圣旨:“給京城所有高壽人瑞發(fā)獎金,超過100歲者賞賜金腰帶。”一眼瞥見大殿窗外紛飛的雪花,宋太宗這位北宋的公仆一拍龍頭,又傳下一道春風般溫暖的圣旨:“再賞京城鰥寡孤獨以及貧窮者一千錢、米炭若干?!?/p>

經(jīng)過統(tǒng)計調(diào)查,愛心大使在這個冬天以最快的速度把太宗的溫暖送到了千家萬戶,“雪中送炭”的故事不脛而走,于是大街上到處是拎著木炭你來我往的身影。北宋著名畫家范寬的《雪景寒林圖》以其氣勢磅礴的筆觸,創(chuàng)新獨到地把宋朝的隆冬刻畫得惟妙惟肖。詩人范成大給朋友雪中送炭之后來了靈感:“不是雪中須送炭,聊裝風景要詩來。”詩人是含蓄的,卻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那時的風尚。宋太宗首開雪中送炭的愛心先河,普天之下,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知識分子,禮尚往來首選的自然是炭,溫暖而又實用的上行下效。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在雪意朦朧的黃昏,等待著你手中拎著的那包香炭,那里邊藏著比千金還要貴重的情誼,彌漫著人性的光和熱,千年不散。

楊廣越消沉,江都越是烏煙瘴氣,糧食快完了,人心就渙散了。

很多思念家鄉(xiāng)的關中將士,見楊廣不返長安就罷了,還要繼續(xù)南遷,軍心動搖了。

此時,值日軍官發(fā)現(xiàn),他們在巡營點名時,總會發(fā)現(xiàn)各軍營少了幾個人,盡管武器裝備還在。原來他們正往長安的路上逃呢。

剛開始時,還是幾個,后來逐漸發(fā)展到整個軍營一起出逃,甚至一些高級將領也加入其中。

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是那么幸運的。運氣好的,回到關中,還有一條命;運氣差的,半路上被義軍“劫”去,一看滿手老繭,準是當兵的,立即被抓壯丁,繼續(xù)當炮灰;運氣極差的,就是半路上就被逮回來,剛開始還是按照程序?qū)徲嵟凶?,后來抓住的越來越多,厭煩的楊廣干脆將他們直接咔嚓。其中不乏高級將領,如郎將竇賢,帶領屬下剛逃出不遠就被逮住,全部被亂刀砍死。

后來,逃跑成為軍營里公開的秘密,一些逃跑計劃在軍營里瘋傳,逐漸形成了很多逃跑群。

其中,有一個叫司馬德戡的人,也加入了一個逃跑群。

司馬德戡,扶風雍人,其父司馬元謙,在北周為都督。自幼孤弱,以殺豬謀生。有個和尚釋粲,與司馬德戡母和氏私通,才撫養(yǎng)教育他,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得知識。

楊廣即位時,司馬德戡隨楊素討伐漢王楊諒,因功被封為儀同三司;之后又隨征遼東,因戰(zhàn)功晉升為虎賁中郎將,統(tǒng)領楊廣最厲害的特種部隊---“驍果營”。

不過,近些日子來,“驍果營”的人一天比一天少,司馬德戡看這樣下去也不是個事,就去找同事元禮、老友裴虔通談一下今后的人生。

“我?guī)ьI的驍果營現(xiàn)在每個人都想溜,作為主帥,我難逃罪責啊!怎么辦???現(xiàn)在長安陷落,關中被占,李孝常在華陰發(fā)動叛亂,皇上將他的兩個弟弟咔嚓了。我們大家的妻兒老小都在關中,真是讓人擔心死了。我其實早就想跑回去了,只是又怕事泄而被砍頭。可是如不說,一旦“驍果營”溜得一個不剩,我是要被誅九族的啊!”

元禮、裴虔通頓時慌了神,問,那我們怎么辦呀?司馬德戡干脆建議帶著整個“驍果營”一起逃。元禮、裴虔都對他豎起大拇指。

之后,這個逃跑群逐漸壯大,又吸收了一些楊廣身邊的重臣,如內(nèi)史舍人元敏、虎牙郎將趙行樞、鷹揚郎將孟秉、符璽郎牛方裕、直長許弘仁、薛世良、城門郎唐奉義、醫(yī)正張愷、勛侍楊士覽等。

雖然人越多,逃跑的成本就越低,但是人多眼雜,且容易暴露目標。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