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唐太宗為何在魏征死后 親手砸掉他的墓碑呢

2017-06-06 16:31:43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自古當皇帝的希望成為一代明君,做臣子的希望自己成為一代賢臣,中國歷史上明君賢臣的典范不多,唐太宗和魏征算得上最為著名的一對。 在魏

自古當皇帝的希望成為一代明君,做臣子的希望自己成為一代賢臣,中國歷史上明君賢臣的典范不多,唐太宗和魏征算得上最為著名的一對。

在魏征活著的時候,唐太宗把魏征比喻為自己的“鏡子”,恩寵有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對魏征的最高評價,被后人津津樂道。魏征去世之后,唐太宗把親自給魏征寫的碑石推到,把碑文磨滅,還下令解除魏征長子魏叔玉和衡山公主的婚約。前后差別如此之大,是為何呢?

有人分析有如下兩個原因:

一、魏征生前曾極力向唐太宗推薦杜正倫和侯君集,夸贊說這二人均有宰相之才,唐太宗聽從了魏征,提拔兩人。后來這兩人牽扯到太子李承乾謀反,杜正倫被流放,侯君集下獄被殺。魏征是難辭薦人的責任,導(dǎo)致唐太宗心理很不痛快。

二、有人給唐太宗舉報,說魏征寫的奏章都留有副本,私自交給史官記錄,有一心留名青史的心思,讓唐太宗心生不滿,認為魏征故意博得清正的名聲。因此,唐太宗后悔了,此時魏征已死,只能剝奪他的榮耀,不再讓他的兒子享受高的待遇。

以上兩點原因有一定道理,但究其原因,還是魏征生前多次的“直言進諫”,使唐太宗積累了很多的“怨憤”,推到墓碑只不過是唐太宗在魏征死后長期心理壓抑的一種發(fā)泄而已,借用兩個導(dǎo)火索很正常。

魏征比唐太宗大了20歲,雖然唐太宗為了彰顯自己一代明君,實現(xiàn)大唐的繁榮昌盛,給予了魏征足夠大的進諫權(quán),但是皇帝畢竟也是人,也是有感情的人。不管是在國家大事上,還是私生活中,魏征都像一位父親一樣,在唐太宗耳邊嘮嘮叨叨的不斷教誨,根本沒有顧忌到皇帝的顏面。

加上年齡的代溝,很多時候魏征管的過于寬了,沒有站在皇帝的角度去思考,一旦唐太宗有任何想法,稍不如魏征的意,都會干涉阻撓一番。根據(jù)史料記載,魏征在唐太宗身邊的17年間,有史料可查的諫言至少有二百多次,內(nèi)容包含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還有對皇帝私生活也要說上幾句,讓唐太宗經(jīng)常下不來臺,甚至當著長孫皇后的面大罵魏征:“我早晚有一天,要殺了這個鄉(xiāng)巴佬!”

這樣的一種君臣關(guān)系,讓唐太宗心理產(chǎn)生了“陰影”,自己的想法有時候還得看大臣的臉色,積累久了,自然會爆發(fā)。而魏征的“薦人失察”和“諫言外流”不過是唐太宗“悔婚砸墓”事件的導(dǎo)火索。后來唐太宗果然受挫折,貞觀十八年,唐太宗一意孤行,不聽勸阻(實際上當時也沒人能勸阻),攻打高麗失敗,回來的路上灰溜溜的說:“要是魏征在,不會讓我有此次行動啊?!遍L嘆一口氣,下令重新給魏征立碑,賞賜魏征的夫人家眷。

人啊,總是在受到挫折后,才明白忠言逆耳利于行的真諦,皇帝也不會例外。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