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悲摧4大戰(zhàn)神 其中一個還是被兒子誤射而死
張飛(?-221年),字益德,幽州涿郡人氏,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劉備長坂坡敗退,張飛僅率二十騎斷后,據(jù)水斷橋,曹軍沒人敢逼近;與諸葛亮、趙云掃蕩西川時,于江州義釋嚴顏;漢中之戰(zhàn)時又于宕渠擊敗張郃,對蜀漢貢獻極大,官至車騎將軍、領(lǐng)司隸校尉,封西鄉(xiāng)侯。
張飛一生輾轉(zhuǎn)沙場,出生入死,沒有死在敵人的手中,而是死在自己士兵范強、張達的刀下。張飛下軍令制辦白旗白甲,范強、張達兩個無法完成就鞭打兩人,當晚兩個看到張飛喝得大醉,就把張飛給殺了,拿著張飛的首級,逃到東吳去了。
薛仁貴(公元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禮,字仁貴,漢族,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修村人,唐朝名將,著名軍事家,政治家。薛仁貴出身于河東薛氏世族,在貞觀末年投軍,征戰(zhàn)數(shù)十年,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功勛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故事。
薛仁貴作戰(zhàn)勇猛,并且善用奇兵,屢敗北方各族,還曾任安東都護數(shù)年管理朝鮮一帶,理政才能也是不錯的,不過殺戮過多,做官又玩忽職守,縱容手下,與演義中的人物相比武功并無多少夸大,人品則顯不足。不過他在演義中的結(jié)局更是窩囊,居然被自己的兒子誤射而死,不僅死不得其所,還讓他兒子背上一世罵名。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安市淮陰區(qū))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杰出軍事家,與蕭何、張良并列為漢初三杰,與彭越、英布并稱為漢初三大名將。
早年家貧,常從人寄食。秦末參加反秦斗爭投奔項梁、項羽,后經(jīng)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蕭何向劉邦保舉韓信,于是,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對劉邦分析了楚漢雙方的形勢,舉兵東向,三秦可以奪取。劉邦采納了這一建議,立即作了部署,很快占取了關(guān)中。在楚漢戰(zhàn)爭中,韓信發(fā)揮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平定了魏國。隨后請命北伐拿下代國,又背水一戰(zhàn)擊敗了趙國。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國。漢四年,韓信被拜為相國,率兵擊齊,攻下臨淄,并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lǐng)援齊的二十萬楚軍。于是,劉邦立韓信為齊王,次年十月,又命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迫使項羽自刎。
公元前196 年,呂后誘韓信至長樂宮的鐘室,以謀反罪名殺之。一代名將,死非其所,實堪哀傷。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quán)謀、兵陰陽、兵技巧),以勇武聞名的軍事家,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后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于巨鹿之戰(zhàn)擊破章邯、王離領(lǐng)導(dǎo)的秦軍主力。秦亡后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而后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zhàn)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后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后反被劉邦所滅。
自刎而死,年僅31歲。漢軍搶奪項羽尸體自相殘殺者數(shù)十人,最后王翳等五人分了項羽的尸體,都被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