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劉表 單人獨騎拿下荊州
劉表(142年-208年),字景升,山陽郡高平(今山東微山)人。漢魯恭王劉余之后,東漢末年名士,漢末群雄之一。他身長八尺余,姿貌溫厚偉壯,少時知名于世,與七位賢士同號為“八俊”。劉表此人,是漢末三國前期的重要人物。在曹孫劉三家三分天下之前,是坐擁兩湖千里之地,帶甲十余萬,人口六百余萬的大軍閥。在三國演義中,劉表此人文弱多疑,缺少決斷,并因此失去荊州。其實并非如此,僅看劉表單騎定荊州,就足可見其文采風流,雄才偉略。光和七年(184年),黨禁解除,劉表受大將軍何進征辟為掾?qū)伲扑]再次入朝,出任北軍中候。
單騎入荊
初平元年(190年),荊州刺史王叡為孫堅所殺,董卓上書派劉表繼任。由于當時江南宗賊甚盛,袁術(shù)屯于魯陽,手下?lián)碛兴心详栔姟侨颂K代為長沙太守,貝羽為華容縣長,各據(jù)民兵而于當?shù)胤Q霸。導致劉表無法直接上任。
在董卓亂國之后,孫堅起兵長沙,揮師北上,在經(jīng)過荊州的時候,殺死了荊州刺史王睿,南陽太守張咨。之后,袁術(shù)接管了南陽,作為回報,表奏孫堅為豫州刺史。而董卓聽從屬下建議,選拔一些宗室名流出任州牧刺史,以此拉攏人心。而劉表正是此時走馬上任。
劉表一個兵也沒帶,單人獨騎來到了荊州的宜城。
劉表為何不帶兵?
劉表之前的官職是北軍中侯,一個六百石的小官,并沒有多少實權(quán)。進入荊州,要經(jīng)過占據(jù)宛城的袁術(shù)的地盤。袁術(shù)可不是什么善人,此人早就心懷不軌,是一位即對抗董卓,又反對朝廷,對兄長袁紹也不買賬的主,和劉表也完全沒交情。帶兵,劉表沒有幾個兵,一旦人多,招搖過市,被袁術(shù)發(fā)現(xiàn),保不定袁術(shù)就把劉表給干掉。那劉表為何前往宜城?荊州的州治在武陵的漢壽縣,最繁盛的政治經(jīng)濟中心卻在南陽的宛縣和南郡的襄陽縣。然而劉表卻既沒去漢壽,也不去襄陽和宛城,而是去了宜城。東漢末年的漢壽,早已沒有漢初的繁華,幾代荊州刺史都沒有再那里駐守了,宛城和襄陽則分別在袁術(shù)和農(nóng)民起義軍的手里,而宜城有著劉表約好的幾位老友在等候。宜城的三位老友分別是延平人蒯良、蒯越,襄陽人蔡瑁。這三人對劉表仰慕已久。劉表官職不大,三人仰慕劉表什么呢?
一者,劉表是漢室宗親。和劉備一樣,是漢景帝的后代,不同的是,劉表是景帝之子魯恭王之后,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后。有這樣一個金字招牌,就如同有了一塊官場通行證一樣,尤其是在民間一些文人心中,地位是很崇高的。
二者,劉表是名人,地位崇高。在東漢時期,非常流行品評人物,而對人物的評定,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這個人在文人官僚集團心中的地位。在演義當中,劉備是“江夏八駿”之一。八駿其實不僅僅局限于江夏,有汝南人,魯國人,渤海人等等,天南海北,其實就是天下群賢。而在其他的史料中,劉表還被歸到不同的名士集團,比如說《漢紀》里劉表被稱為“八交”之一,。《漢末名士錄》稱劉表為“八及”之一,《后漢書》稱劉表為“八顧”之一,也就是說,無論在哪本書中,哪個人眼中,劉表都是漢末當之無愧的名流,在文人心中有著崇高的威望。
蒯良、蒯越、蔡瑁對劉表的仰慕,也就是荊州士林對劉表態(tài)度的縮影。也就是說,尊貴的宗室身份,崇高的文化地位,是劉表能夠單騎定荊州的第一個原因。
與好友相會之后,大家開始商討對策。當時的荊州一共有這樣幾派勢力:一是南陽太守的袁術(shù),,控制了荊北大片地區(qū);二是長沙太守蘇代,控制了荊南;三是華容縣長貝羽掌握了南郡的一部分;四是農(nóng)民起義軍張虎和陳生,擁有襄陽左近地區(qū);五是盤踞荊州各地的“宗賊”勢力。這五大勢力中,以袁術(shù)的勢力追強,南陽雖然是一個郡,卻是天下第一大郡,擁有人口200多萬,袁術(shù)手下更有精兵十余萬,根本動不了,其他如蘇代、貝羽等人,都手握重兵,無法輕易拿下。要想找到突破口,最好的選擇是擊破“宗賊”勢力,然后勸說襄陽農(nóng)民義軍歸降。
什么叫做“宗賊”?“宗賊”,是指南方丘陵地區(qū)以宗族為單位的地方武裝。東漢一朝,豪強宗族勢力很盛。他們以田莊經(jīng)濟為基礎(chǔ),建立起具有經(jīng)濟、軍事功能的“塢堡”,經(jīng)濟上完全自給自足,甚至可以“閉門為市”,軍事上可以抵御外來入侵。宗賊勢力強大,長期以來又保守自足,對官府基本上不買賬。劉表又怎么看待這個問題呢?劉表說:“宗賊的問題比較嚴重。第一,袁術(shù)會利用他們來反對我的統(tǒng)治;第二,他們把人口都控制了,我征不到兵;第三,就算征到了兵也容易受他們的鼓惑而跑走。怎么辦?”蒯良回答說:“眾人不歸附你的話,是因為你的仁德不夠,歸附了你而沒有太平的話,是義不夠啊。如果您把仁義修煉到家了,老百姓來投奔您就象洪水嘩啦啦地往下流??!您還怕什么呢?居然還在這里問征兵的辦法!”蒯良此人是典型的儒家思想,想以儒家的仁義思想感化宗族首領(lǐng),基本上是空談。
弟弟蒯越不贊同大哥的觀點,蒯越說:“在太平盛世,治理國家確實要講究仁義,但是在亂世則要看重權(quán)謀。兵不在乎多,而在于能夠得人心。袁術(shù)這個人很勇敢,但是卻沒有決斷,蘇代、貝羽等人也都是只有勇力的莽夫,不值得擔心。至于宗賊的首領(lǐng),很多人都貪婪而殘暴,老百姓心中并不服從。我手下有一些比較有修養(yǎng)的人,如果我們把這些人派出去告訴這些宗族首領(lǐng),歸降我們有利可圖,他們必然會前來,使君您可以把那些殘暴無道的首領(lǐng)誅殺,然后在安撫、任用其他人,這樣的,整個荊州的百姓必定會歸順使君,愿意為使君效命?!?/p>
蒯越還立足荊州,提出了他對天下大勢的分析:“只要使君立住腳跟之后,能夠推行仁德,那么百姓必定支持。這樣的話,就可以擁有雄兵,在南占據(jù)江陵,在北掌控襄陽,然后荊州八郡只要傳遞檄文就可以平定了。就算是袁術(shù)等人到了,也必將沒有作為!”
劉表一聽,很是高興,以后他治理荊州基本上走的就是蒯越的思路。不過對于大哥蒯良,劉表也同樣表示了尊敬。劉表說:“子柔之言,可謂雍季之論。異度之計,可謂臼犯之謀?!庇杭竞途史?,是晉文公的兩位大臣。晉文公去打仗,問這兩人怎么辦。臼犯說用詐,雍季說不能詐,詐騙是不好的,不利于樹立誠信。結(jié)果晉文公采用了臼犯的詐計,回去卻表揚了雍季的誠信論。劉表用了這個典故,安慰了蒯良,卻用了蒯越的計謀,體現(xiàn)了高明的領(lǐng)導藝術(shù)。
之后,劉表邀請了荊州五十五個宗族首領(lǐng),并把他們?nèi)慷細⒘?,把這些人的軍隊全部接管,建立起自己的武裝,然后在軍事力量的支持下,派了蒯越單騎進襄陽城,說降了農(nóng)民起義軍首領(lǐng)。至此,除南陽以外的整個荊北都已經(jīng)在劉表的掌控之下了。
結(jié)交荊州名士,消滅宗賊勢力,是劉表能夠單騎定荊州的第二個原因。
不久之后,劉表占據(jù)了南郡、江夏郡、章陵郡、襄陽郡四個郡。不久劉表派遣心腹黃祖去鎮(zhèn)守荊州東大門江夏,派遣蒯越擔任章陵太守,自己則移鎮(zhèn)南郡的襄陽。而在立足荊北三郡之后,劉表沒有急于進兵統(tǒng)一荊州,而是和襄陽名流蔡瑁聯(lián)姻,結(jié)交荊州各路豪強勢力,鞏固已有的地盤。同時表奏袁術(shù),正式擔任南陽太守,和袁術(shù)保持了短暫而必需的和平,于是南陽在名義上也歸順于劉表。劉表又派了使者去曉諭荊南四郡。當時長沙太守蘇代已經(jīng)死去,接任太守張咨也忙于鞏固自己的勢力,于是名義上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四個郡也歸順了劉表。至此,荊襄九郡全部歸屬劉表的名下。
穩(wěn)定已有根基,徐圖未來發(fā)展,是劉表能夠單騎定荊州的第三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