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唐玄宗最失敗的一次戰(zhàn)役 損兵數(shù)萬僅俘兵400

2017-06-21 09:38:32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光看名字就知道,王忠嗣肯定不是他的本名,事實也的確如此。九歲那年,他老爹在抗擊吐蕃的戰(zhàn)爭中英勇犧牲,唐玄宗見他孤苦無依,便把他接到

光看名字就知道,王忠嗣肯定不是他的本名,事實也的確如此。九歲那年,他老爹在抗擊吐蕃的戰(zhàn)爭中英勇犧牲,唐玄宗見他孤苦無依,便把他接到宮中撫養(yǎng),還收他為干兒子,并賜了他這個名字。因自幼受到傳統(tǒng)熏陶,經歷坎坷,加上是名將之后,王忠嗣長大后有勇有謀,剛毅寡言。唐玄宗曾與他討論兵法,他對答如流,喜得唐玄宗當場表態(tài):“好好干,一代名將非你莫屬?!?/p>

開元十八年(730年),王忠嗣迎來了人生的第一戰(zhàn)。此前他已得知,吐蕃贊普(吐蕃王)正在郁標川檢閱軍隊,便決定打對方個措手不及,卻遭到其他將領的一致反對,但他固執(zhí)己見,帶領精騎奇襲敵軍,斬敵數(shù)千,吐蕃贊普倉皇逃走。這一戰(zhàn),王忠嗣打出了名聲。

開元二十六年,河西節(jié)度使謀劃攻占新城,但唐軍需長途跋涉才能到達目的地,所以領兵之人必須善于用兵,這時有人推薦了王忠嗣,唐玄宗立即命令王忠嗣開赴河西。王忠嗣果然不負眾望,攻下新城,得到了左威衛(wèi)郎將的職位。

但吐蕃也不是好惹的,同年秋天,吐蕃集結大軍南下報仇。眼見敵軍步步逼近,己方勢力又遠不如敵軍,不少將士開始害怕起來。為鼓舞士氣,王忠嗣趁吐蕃軍駐扎未穩(wěn)之際,率親兵沖入敵營,吐蕃大軍頓時陣腳大亂,唐軍見狀,紛紛策馬奔入敵營,吐蕃大敗而歸。由于戰(zhàn)功顯赫,唐玄宗下詔授予王忠嗣左金吾衛(wèi)將軍同正員之職。

此后,王忠嗣又憑軍功扶搖直上,官至河東節(jié)度使、朔方節(jié)度使兼靈州都督。其間,王忠嗣非常注意安撫邊境民眾,不希望為了自己的功名而給百姓帶來不必要的傷害。在朔方時,他在互市時故意用高價買馬,使塞外各國爭相來賣馬,最終唐軍得到很多好馬,胡人卻沒多少好馬來組成騎兵。同時,為了加強防御,他在要害地方設置了城堡,有舊城的修復后繼續(xù)使用,沒有的則修建新城,這種做法不但能夠達到軍事目的,而且節(jié)省勞力、財力,他因此獲得了上下級的一致好評。

勢力逐漸壯大之后,天寶元年(742年),王忠嗣又率騎兵北出雁門,與突厥軍隊在桑乾河展開會戰(zhàn),三戰(zhàn)三捷,王忠嗣因此威名大震。同年,后突厥因內亂反唐,王忠嗣向唐玄宗獻《平戎十八策》,隨后聯(lián)合拔悉密、回紇、葛邏祿三部大敗后突厥,后突厥部眾千余帳相繼歸唐。從此,后突厥再無力對唐帝國邊境產生實質性的威脅。但王忠嗣并未就此罷手,第二年,他再度率兵打敗突厥,塞外的局勢因此得到根本性轉變。

功勞如此巨大,加官晉爵自是常態(tài),天寶四載,王忠嗣加攝御史大夫,兼河東節(jié)度使。第二年,唐玄宗又任王忠嗣為隴右節(jié)度使。至此,王忠嗣身兼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zhèn)節(jié)度使,整個北方的政治、經濟均在其掌握之中,自唐朝開國以來,可謂前無古人,風光無限。

樹大招風,王忠嗣當然明白—按唐制,邊將立功到一定程度后即可入朝當宰相,他完全有這資格,但時任宰相的李林甫怎會讓他如愿?而且李林甫已經有所行動,他不光瞅準一切機會詆毀王忠嗣,還建議唐玄宗從少數(shù)民族將領中挑選一人來擔任節(jié)度使,理由是以防王忠嗣尾大不掉。

傻瓜都知道功高震主的后果,于是王忠嗣立即上書請辭河東、朔方節(jié)度使之職。不過,唐玄宗雖然算不上一代明君,但智商還算不錯—王忠嗣熟悉兩鎮(zhèn)邊事,又很受士兵們擁戴,倘若換了其他人,難免軍心不穩(wěn),因此并未準奏。但功名與性命哪個更重要,是個人都能想明白,所以王忠嗣又多次上書請求,唐玄宗也只得答應了。不過,經過此事,王忠嗣在唐玄宗心中的地位下降不少。

不久,王忠嗣察覺到了安祿山的異常,多次上書說安祿山要造反。當時,安祿山正受唐玄宗寵信,唐玄宗怎能聽得進去,不光不信,還對王忠嗣起了猜忌之心。這一切全被李林甫看在眼里,之后他就一直在尋找機會除掉王忠嗣,而且機會很快就來了。

當時,西部和北部邊境在王忠嗣的治理下,逐漸由守勢轉為攻勢,唐玄宗的野心也膨脹起來,下令王忠嗣攻打石堡城。但王忠嗣認為,石堡城是吐蕃舉國守衛(wèi)的軍事重鎮(zhèn),易守難攻,不死幾萬人根本打不下來,不如厲兵秣馬,等待有利時機一舉拿下。

王忠嗣不愿意出兵,但有人愿意,比如他的部下董延光就認為攻克此城只是分分鐘的事,便上書表示要帶兵去攻打石堡城。唐玄宗立即批準,命王忠嗣領兵相助。王忠嗣無奈,只得出兵,但畢竟不是自己所愿,因此不是很積極。所以到期未能拿下石堡城時,董延光便把責任全推到了王忠嗣身上,說他阻撓軍事計劃,導致戰(zhàn)事無功。

好不容易等來了王忠嗣的“小辮子”,李林甫怎能不趕緊揪住?他忙派爪牙誣告王忠嗣與太子勾結意圖不軌。這一招可謂直擊唐玄宗的軟肋—作為皇帝,特別是唐朝的皇帝,最忌諱的就是太子勢力過大而引起宮廷政變,而且唐玄宗本人就是通過宮廷政變奪得皇位的,因此他一直對太子防范甚嚴。唐玄宗大怒,立即召王忠嗣入朝,命三司審訊。在李林甫的操作下,王忠嗣最終被判死刑。后因其一部下拼死求情,王忠嗣才免得一死,被貶為漢東郡太守。第二年,王忠嗣暴病而亡,年僅44歲。

同年,唐玄宗命大將攻打石堡城,以犧牲數(shù)萬唐軍的代價攻克此城,而俘獲的吐蕃兵才400人。不知道唐玄宗收到這份戰(zhàn)報時,是否想起了那個為大唐鞠躬盡瘁卻不得好死的王忠嗣?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