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樂皇帝 操弄權力、陰謀和無賴行徑的高手
提起明永樂皇帝朱棣,我們即刻會聯(lián)系上皇皇巨著《永樂大典》的纂修與鄭和七下西洋,同時也會想到朱皇帝通過發(fā)起靖難內(nèi)戰(zhàn)的形式,坐上了侄兒尚未坐熱的龍椅。按儒家正統(tǒng),此為叔謀侄位、篡國自專,當為逆賊。但當朱棣榮登大寶,自視禮儀為生命的儒家士子們,除鯁直而迂腐的方孝孺輩外,紛紛頂禮膜拜、效忠表誠。
自朱元璋稱帝后,雖孔武英明多年,但其為了朱明王朝的生命延續(xù),屢屢制造借口枉殺曾一同打天下的兄弟戰(zhàn)將,如此舉措,卻為接班人減少了不少干臣良將。而其所選中的小皇帝除了遺傳父親仁慈孱弱衣缽外,就是將制定政治與軍事政策的權力悉數(shù)交與不知謀略治軍的齊泰、黃子澄之輩。齊、黃二氏,雖有不少識見和修為,但不長于管理,而且各懷心思;尤其是黃子澄食古不化,慫恿幼主重拾千百年前的漢代戰(zhàn)略,宣揚天地演化論和圣王概念,大開法律規(guī)章的歷史倒車。朱元璋封諸子王天下各地,旨在鎮(zhèn)守朱家天下,而朱允炆上位伊始,不是大削叔叔們的王權封地,就是扣押堂兄弟為人質(zhì),甚至脅迫親叔叔寫下誣蔑、指控其他叔叔的所謂不法行為,并派員捕殺、迫害不少直系親人。這般愚舉,貌似鞏固虛弱的建文政權,但過分地中傷并非堅韌的家族體系,無疑會激憤于表面恭順、心懷不忿且能力強盛的燕王朱棣。
朱棣經(jīng)過拘殺監(jiān)視者、奪北平九門、援祖訓起兵、興靖難之師,三年過去,南面稱帝。但受命于其父的老臣們雖有許多跪而迎之,但亦有不少“奸臣”逆天為之。一場驚心動魄但不可避免的流血政變,使得膽戰(zhàn)心驚的老燕王新明主不由大開殺戒,株連甚廣,為刑罰史制造了“十族”冤案。不論其后怎樣勵精圖治,拯救了一個剛剛興起慢慢弱化的帝國,但他難得片刻安寧,還想著不受責難做足夠的彌補。
朱棣時常引用秦始皇和漢武帝為教誨范例,也如同二位前輩一般運用鐵腕強制整個國家,多有成效,境內(nèi)近乎安寧,經(jīng)濟漸趨繁榮,同時他放棄了隔代師尊們從事巫術和服食長生丹藥的惡行。永樂的政治人生,可以說是中國史上一段富于戲劇性又意味深長的時期,它肇始于名不正言不順的內(nèi)戰(zhàn)叛亂,也見證了北京城的建造、大運河的竣工、帝國官僚體系的鞏固,以及中國版圖向北方和南方的擴張。朱明政權的國家機器,在永樂皇帝龐大的野心和計劃中,急速運轉(zhuǎn),其承繼乃父的絕對主義發(fā)展了一個極致,隨意可以罷免一個資深宰輔大員,操縱一切朝廷大事,哪怕是興兵謀略近鄰領土,或數(shù)度派人赴東南亞、印度洋宣揚國威。永樂授命鄭和下西洋,傳言為追殺匿逃在外的建文帝,是否可信,故作坊間軼事,但聲勢浩大地赴海外展轉(zhuǎn)幾番,換來了不少珠寶象牙,但沒如后來達伽馬、麥哲倫那般為本國開啟資本主義的大門。
曾驍勇善戰(zhàn)的朱棣鎮(zhèn)守朱元璋的北國,讓父皇甚為安心,但因明太祖信守長子嫡系繼承大統(tǒng),而使堅強能干也睿智進取的燕王不得不長期備受冷落和放逐。幾番爭斗拼殺,永樂終于如常所愿,但仍屬違背先皇旨意的謀反篡位,即便是他用武力威權懾服了政治情緒,用超常能力化解了種種大型危機,用忍耐寬容了許多不敢冒險有一事無成的庸俗人群,用絕對主義符合了傳統(tǒng)中國的政治哲學……他也亟須有文字來彰揚其合法性和孝心,他選擇了支持文藝計劃和他的著述,以此宣傳道德陳詞,促進社會和諧。他以儒釋道三家一身自居,支持編寫美化馬皇后的《天潢玉牒》、匯編佛家教義北方版《三藏》、輯選傳播孝道的《孝順事實》,還委派重臣解縉征募147名學者大規(guī)模、長時間地匯編《文獻大成》。后經(jīng)三年修整,《文獻大成》經(jīng)過2180位各種背景的學者、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等努力協(xié)作,終于成就了今日中國人仍在盛傳的22877卷本的《永樂大典》,永樂欣然題寫長序,但因不曾復寫刊刻,僅抄寫一部,存于皇宮深院中。其后幾位繼承者,唯嘉靖末年敕令摹寫正副二本,正本后不知蹤跡;副本清代收藏不善而續(xù)有遺失,近代又遭八國聯(lián)軍焚毀、劫掠,現(xiàn)于全球范圍尚存400余冊,其中223冊存藏國內(nèi),雖為殘存,但仍具重要的文獻價值,堪稱學界珍寶。
蔡石山1940年生于臺灣嘉義,后為美國俄勒岡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美國阿肯色大學 歷史系 教授兼亞洲研究中心主任,現(xiàn)任臺灣交通大學講座教授,為國際史學界享有盛譽。在他看來,“永樂這位有很強個性的奇?zhèn)ツ凶?,是一位非凡的、不辭辛勞的專制君主,也是一位苛求的皇帝;他是積極政府之理念的化身”,“對永樂來說,生命就是冒險和戰(zhàn)斗,經(jīng)常要沖破重重的困難。我們從他身上可以了解到一位權力、陰謀、怨恨和無賴行徑的操弄高手之秘密”。他從精神分析的視閾,來觀照有人稱為帝制中國最好的君王、有人視作帝制中國最壞的皇帝的永樂,寫實其在殫精竭慮之余靈魂的不斷掙扎,也反映出他努力謀求國泰民安時愧對侄先帝的精神贖罪,引我們看到了挑戰(zhàn)權威的朱棣如何重塑權威的轉(zhuǎn)折與進展。
我們通過蔡石山《永樂大帝》,不但認識到明成祖朱棣是中國史上少有的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還在較深層次看清了他如何肇基永宣盛世的諸多舉措?!睹魇贰吩u價永樂時期:“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朝命而入貢者,及三十國。幅員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是文為清人著述,如此褒揚前朝,足見朱棣的不世之功影響后世深矣。但令人遺憾的是,朱棣有了錦衣衛(wèi)再設東廠,又制八股文章鉗制讀書人的思想,還派太監(jiān)監(jiān)軍,將朱元璋的專制更推進一步,也埋下了宦官亂政的禍根,對于這些,蔡石山也一一做了理性地審視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