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十六國出身最低的帝王:石勒從奴隸到皇帝

2016-11-24 11:02:38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石勒,羯族,上黨武鄉(xiāng)(今山西武鄉(xiāng)縣)人。羯族,為古代民族,是匈奴族中羌渠部的后裔,東漢時遷徙定居在上黨地區(qū),石勒的祖父與父親曾為部

石勒,羯族,上黨武鄉(xiāng)(今山西武鄉(xiāng)縣)人。羯族,為古代民族,是匈奴族中羌渠部的后裔,東漢時遷徙定居在上黨地區(qū),石勒的祖父與父親曾為部落頭領。《晉書》記載,石勒少有壯志,好騎射且膽略超人,常代父督攝部眾,深為部眾信服。

西晉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并州地區(qū)發(fā)生大饑荒。亂世中,時年20多歲的石勒被掠賣到茌平(今山東茌平縣)當耕奴。當時,石勒和另一位奴隸兩人共戴一枷徒步穿越太行山,可以想象,如果石勒中途死掉,中國歷史將會發(fā)生什么改變。史載,羯族人在東漢時期地位非常卑賤,是匈奴的奴隸,根本不被當作人看待,因此,論背景,石勒是十六國時期出身地位最低的。

在異地他鄉(xiāng),石勒受盡苦難,在沒有生路的情況下,他召集了一群流亡的農(nóng)民,組成一支靠劫掠為生的隊伍。落草為寇的石勒甚至連名字都沒有,他投奔的強盜頭子汲桑隨口給他起了個名字“石勒”,并讓他擔任一支小分隊“十八騎”的小頭目。再看這個“十八騎”的成員,支雄、桃豹、孔豚、趙鹿……這些奇怪的名字,恐怕一大半都是汲桑隨口造出來的,但這幫人后來幾乎都成為后趙名將。

時值西晉“八王之亂”,在連年的軍閥混戰(zhàn)中,石勒顯示出杰出的軍事才能,他約束部眾,改變過去燒殺搶掠的惡習,嚴格軍隊紀律,對腐敗的官僚給予無情打擊,對貧苦農(nóng)民則撫慰,因而得到廣大民眾的支持。史載:“老弱安堵如故,軍無私掠,百姓懷之?!蓖瑫r,他極力籠絡失意士人為其服務,把“衣冠人物”(知識分子)從被裹脅的百姓中區(qū)別出來,編成“君子營”,這些士人同石勒等少數(shù)民族一樣痛恨西晉統(tǒng)治者,都愿意竭盡全力效勞。石勒對士人的敬重和任用顯示了他政治上的成熟和遠見。

大興二年(公元319年)石勒稱大單于、趙王,定都襄國,史稱后趙。咸和四年(公元329年)石勒在洛陽一戰(zhàn)中消滅了前趙主力,第二年入關滅前趙,“秦隴悉平”。到此時,除遼東慕容氏,河西張氏以外,石勒統(tǒng)一了中國北部,以淮水為界,形成了與東晉南北對峙的形勢。史載,后趙全盛時期所轄之地“南逾淮海,東濱于海,西至河西,北盡燕代?!?/p>

石勒完成了他建立王業(yè)的雄心大志。咸和五年(公元330年)石勒稱皇帝,完成了從一名奴隸到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少數(shù)民族帝王的華麗蛻變。

鄰敵懼威而獻款 絕域承風而納貢

石勒是一位受漢文化影響較深的杰出的少數(shù)民族帝王。他以漢族賢明皇帝為楷模,重視漢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在五胡十六國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對后世產(chǎn)生過重要的影響。

石勒雖不識字,但很喜歡漢文學,在戰(zhàn)亂的年代也不忘讓儒生讀漢文史書給他聽,從中吸取了許多成敗得失的歷史教訓,這是很有見地的。在占領的州郡,他實行田租戶調(diào)的征收,規(guī)定“戶出帛二匹,谷二觶”,比西晉、曹魏時還要輕。石勒還實行鼓勵農(nóng)業(yè)的措施,親自巡行諸郡勸民農(nóng)桑,接見并獎勵“力田”者。

石勒求賢若渴,采用漢朝選官制選拔各種人才,下令官員們每年必須向朝廷推薦人才,通過答策選擇任官。他親自到郡縣接見文學之士,對有才能的給予獎勵或任用為官。石勒在襄國設立太學、小學十余所,將太學中的名列前茅者選為著作郎,并制定了考試三次學業(yè)修成的制度。石勒采取辦學、薦賢、選能的措施,在社會上樹立了一種重知識、重人品、重人才的風尚。

石勒十分重視民族關系,對胡漢采用分治的辦法,制定互相尊重的政策,稱胡人為“國人”,令“國人”不得侮辱“衣冠華族”。在法律上對胡漢各有約束,規(guī)定尊重對方的民族習慣。在五胡十六國時期,這種漢夷分治、漢夷互尊的政策是符合民族融合的政治形勢。

石勒對人對事都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能矯其獷悍之習而修文”。在逐鹿中原時,能依靠漢士族運籌帷幄,完成統(tǒng)一北方的宏愿。石勒是羯人,最忌“羯胡”字樣。在稱趙王后,仍能區(qū)別對待違犯“諱胡”令者,是很重視民族團結和融洽的。一次,石勒要任命樊坦去作地方官,樊坦半路上被胡人搶劫,就穿著不整的衣冠去見石勒,說:“我剛才被羯賊所掠,資財已被蕩盡了。”石勒笑著說:“這么說來,羯賊是對你無禮了,今當相償。”樊坦自知失言,大懼。石勒不僅沒有殺他,還賜了樊坦衣服錢物,讓他赴任去了。可見對忠于職守而犯令者,他不但不怪罪,反而獎賞,甚至能以帝王的尊嚴代同族承認過錯。如此難得的品質(zhì),正可以說明胡漢人民特別是漢士族擁戴石勒的原因。

兩晉時期北方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雜居,胡漢風俗各異。石勒整飭風俗,革除陋習,對促進民族的和睦共處起了積極的作用。石勒首先革除自己民族的陋習,胡人有酗酒之風,對后趙初期經(jīng)濟恢復不利,酗酒又容易滋事傷人,他就下令禁酒。羯人本來的宗教信仰是信奉胡天,石勒從后趙的大局出發(fā),改敬佛教,以維系胡漢民族的團結。

但凡政治家,晚年總喜歡對自己的功過作一番評論,或與前代皇帝做比較。后趙建平三年(公元332年),石勒設宴招待群臣,喝到高興時,他問近臣徐光:“你看,我能和前代哪個皇帝相提并論?”徐光回答說:“陛下您比劉邦強,僅次于黃帝?!笔照f:“人應該有自知之明,你說的太過了。我若見到劉邦,定會向他俯首稱臣。若與劉秀同代,當與他并驅(qū)于中原,未知鹿死誰手。我的本事,在劉邦之下,劉秀之上?!币痪湓?,讓群臣敬佩“皆頓首稱萬歲”。石勒執(zhí)政期間,嚴于律己,知錯就改,并多次鼓勵臣屬直言勇諫。因此,終石勒一朝,政治清明,民心歸附,遂成“朝臣謁見,忠言競進”(《晉書·石勒載記》)之風,出現(xiàn)了魏晉以來少見的新氣象。

唐朝名相房玄齡在編《晉史》時高度評價石勒當國:“鄰敵懼威而獻款,絕域承風而納貢”,即使古代最善于治國的國君,也未必能超過石勒!

軼事典故

石勒在每個郡都設立學官,負責當?shù)氐慕逃ぷ?,并設立地方學校,每郡招收一百五十人,作為國家的后備干部來培養(yǎng)。正是這種政策,才使后趙在石虎的暴政下依然能雄踞中原20年。一種改革不可能一發(fā)即成,隋朝的科舉制度正是在這些嘗試下得以建立的,這一點,石勒是先驅(qū)者。

石勒戎馬一生,可稱為馬上皇帝,但在為人上具有不記舊仇、不計較偶然過失的氣量。據(jù)載,石勒少年在家鄉(xiāng)武鄉(xiāng)時,鄰居李陽因爭地與他互毆,石勒稱王于襄國后,特意回到故里與父老鄉(xiāng)親歡宴,而唯獨不見李陽來。于是,他派人找來李陽,兩人一起喝酒,石勒拉過李陽的手說:“過去我最怕你的老拳,你也飽嘗了我的毒手?!彪S后賞賜李陽一處宅第,任命他為奉車都尉。

東晉咸和八年(公元333年)七月,石勒病逝,享年60歲。臨終前,他傳位于太子弘,并囑咐侄子石虎輔助。不料石勒死后,暴戾的石虎完全篡奪了朝中大權,由于石虎施行極其殘暴的統(tǒng)治,各地紛紛舉行起義,后趙王朝也很快走向了滅亡。

石勒死后,石虎將石勒 “潛瘞山谷,莫知何處”,后又“虛葬于高平陵”,也就是說石勒的真墓到底在何處,誰也無法知曉。如今,武鄉(xiāng)境內(nèi)仍存有不少石勒遺跡,如石勒寨、石勒墓、北原山(鼙山)、麻池溝、馬牧村、城底村等。而關于石勒的種種傳說,歷經(jīng)一千多年的風雨,仍在武鄉(xiāng)一帶流傳不息。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