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30位智謀之士都有誰?

2016-11-26 12:45:51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周 姜子牙 姜尚,名望,呂氏,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 漢族,生于公元前1156,死于公元前1017年,先后輔佐了六位周天子,因是齊國始祖

周.姜子牙

姜尚,名望,呂氏,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漢族,生于公元前1156,死于公元前1017年,先后輔佐了六位周天子,因是齊國始祖而稱“太公望”,俗稱姜太公。東海海濱人。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為“太師”(武官名),被尊為“師尚父”,輔佐文王”。后輔佐周武王滅商。因功封于齊,成為周代齊國的始祖。他是中國歷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代表作《六韜》。

伊尹

伊尹,名摯,(前1649年-前1549年?),出生于有莘國空桑澗,因為其母親為侁民,在伊水住居,以伊為氏。伊尹為中國商朝初年著名丞相、政治家,是中華廚祖,尹是右相之意。他本是有莘氏的陪嫁奴隸。他陪嫁到商湯那里,為商湯廚師。伊尹有遠大抱負,不甘作奴隸,于是利用向商湯進食機會向商湯分析天下形勢。商湯很欣賞他,便取消了伊尹奴隸身份,并提拔他為宰相。前1600年,他輔助商湯滅夏朝,商朝建立。他任丞相期間,整頓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經(jīng)濟比較繁榮,政治比較清明。

太甲即位時昏庸無能,伊尹軟硬皆施,把太甲流放到桐地(今河北臨漳),建宮居住,達三年之久。伊尹自行攝政管治國家。直到太甲后悔了,才迎回太甲,復(fù)辟執(zhí)政,使太甲變成了一位圣君。

張良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漢族,傳為漢初城父人,今亳州市城父鎮(zhèn)。劉邦的謀臣,秦末漢初時期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漢初三杰”(張良、韓信、蕭何)之一。以出色的智謀,協(xié)助劉邦在楚漢之爭中最終奪得天下。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quán)位,晚年據(jù)說跟隨赤松子云游。張良去世后,謚為文成侯?!妒酚洝ち艉钍兰摇穼iT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初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表現(xiàn)出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后世敬其謀略出眾,稱其為“謀圣”。

樂毅

樂毅(yuèyì),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戰(zhàn)國后期杰出的軍事家,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生卒年不詳,漢族,中山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人,魏將樂羊后裔。公元前284年,他統(tǒng)帥燕國等五國聯(lián)軍攻打齊國,連下70余城,創(chuàng)造了中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zhàn)例。

司馬懿

司馬懿(179-251),字仲達,漢族,河內(nèi)郡溫縣孝敬里(今屬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托孤輔政之重臣,后期成為全權(quán)掌控魏國朝政的權(quán)臣。平生最顯著的功績是多次親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的北伐。死后謚號舞陽宣文侯,次子司馬昭被封晉王后,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

劉伯溫

劉伯溫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xiāng)(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及文學家,通經(jīng)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yè)、開創(chuàng)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為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呂不韋

呂不韋(?-前235年),戰(zhàn)國末期衛(wèi)國著名商人,后為秦國丞相,政治家、思想家,衛(wèi)國濮陽(今河南濮陽)人。呂不韋是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故里在城南大呂街,他往來各地,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所以積累起千金的家產(chǎn)。他以“奇貨可居”聞名于世,曾輔佐秦莊襄王登上王位,任秦國相邦十三年,其門客有三千人。呂不韋組織門客編寫了著名的《呂氏春秋》(又稱《呂覽》),也是雜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關(guān)成語:一字千金。

孫武

孫武(約公元前535-?),字長卿,漢族,中國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一說博興,或說廣饒)人。著名軍事家。曾率領(lǐng)吳國軍隊大破楚國軍隊,占領(lǐng)了楚的國都郢城,幾滅亡楚國。其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圣典”,置于《武經(jīng)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范之書。

孫武

孫臏

孫臏(?----前316年),其本名孫伯靈(山東孫氏族譜可查),是中國戰(zhàn)國時期軍事家,漢族,山東鄄城人。生于戰(zhàn)國時期的齊國阿鄄之間(今山東省的陽谷縣阿城鎮(zhèn),鄄城縣北一帶)。傳為著名軍事理論家孫武后人,著述有《孫臏兵法》,指揮著名戰(zhàn)役有“馬陵之戰(zhàn)”等。

杜如晦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漢族,京兆杜陵(今中國陜西西安市長安區(qū))人,唐朝初期大臣。他是李世民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中的主要謀臣之一,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中國唐初名相。與房玄齡并稱“房謀杜斷”。

徐庶

徐庶,字元直,潁川(治今河南禹州)人。漢末三國時期人物,本名福,后因為友殺人而逃難,改名徐庶,自此遍訪名師,與司馬徽、諸葛亮等人為友。先曾仕官于新野的劉備,后因曹操囚禁其母而不得不棄備投操,臨行前向劉備推薦諸葛亮之才。此后徐庶仕魏,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房玄齡

房玄齡是唐代初年著名良相、杰出謀臣,大唐“貞觀之治”的主要輔臣之一。他是一位出身“書香世家”的純正儒生,跟隨秦王十年艱辛征戰(zhàn);終生“效父清白”的飽學之士,輔佐太宗二十載穩(wěn)任首宰。房玄齡智能高超、功勛卓越、地位顯赫。但他善用偉才、敏行慎吉、自甘卑下、常行讓賢?!叭盒桥踉略码[平,治世夜空燦月明”,是對他特有的名臣氣度、良相風格的贊言。作為一名雅士,他頗具可佩可學的典范;作為一代勛臣,他堪稱可歌可頌的英賢。

曹參

曹參(音cān,?—前190年),字敬伯,漢族,泗水沛(今江蘇沛縣)人,西漢開國功臣,名將,是繼蕭何后的漢代第二位相國。秦二世元年(前209),跟隨劉邦在沛縣起兵反秦,身經(jīng)百戰(zhàn),屢建戰(zhàn)功,攻下二國和一百二十二個縣。劉邦稱帝后,對有功之臣,論功行賞,曹參功居第二,賜爵平陽侯,漢惠帝時官至丞相,一遵蕭何約束,有“蕭規(guī)曹隨”之稱。

李斯

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協(xié)助秦始皇帝統(tǒng)一天下。秦統(tǒng)一之后,參與制定了法律,統(tǒng)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與趙高合謀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為趙高所忌,腰斬于市。

杜預(yù)

杜預(yù)(222-285),字元凱,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人,西晉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滅吳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統(tǒng)帥之一。歷官三國魏尚書郎、河南尹、度支尚書、鎮(zhèn)南大將軍、當陽縣侯,官至司隸校尉。功成之后,耽思經(jīng)籍,博學多通,多有建樹,被譽為“杜武庫”。著有《春秋左氏經(jīng)傳集解》及《春秋釋例》等。

管仲

管仲(約前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謚曰“敬仲”,漢族,潁上(今屬安徽)人,史稱管子。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伙經(jīng)商;后從軍,到齊國,幾經(jīng)曲折,經(jīng)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于士”。管仲的言論見于《國語·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晉羊祜

羊祜(221-278),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東費縣西南)人。西晉開國元勛。博學能文,清廉正直,娶夏侯霸之女為妻。曾拒絕曹爽和司馬昭的多次征辟,后為朝廷公車征拜。司馬昭建五等爵制時以功封為鉅平子,與荀勖共掌機密。晉代魏后司馬炎有吞吳之心,乃命羊祜坐鎮(zhèn)襄陽,都督荊州諸軍事。在之后的十年里,羊祜屯田興學,以德懷柔,深得軍民之心;一方面繕甲訓卒,廣為戎備,做好了伐吳的軍事和物質(zhì)準備,并在吳將陸抗去世后上表奏請伐吳,卻遭到眾大臣的反對。咸寧四年(278),羊祜抱病回洛陽,同年十一月病故,并在臨終前舉薦杜預(yù)自代。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契丹族,杰出政治家,蒙古帝國時期大臣。1215年,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攻占燕京時候,聽說他才華橫溢、滿腹經(jīng)綸,遂向他詢問治國大計。而耶律楚材也因?qū)Ω嗟拇蠼鹗バ判?,決心轉(zhuǎn)投成吉思汗帳下以拯救處于水深火熱中的百姓。他的到來,對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產(chǎn)生深遠影響,他采取的各種措施為元朝的建立奠定基礎(chǔ)。

蘇秦

蘇秦(公元前337年 - 公元前284年),字季子,漢族,東周戰(zhàn)國時期周王室直屬雒陽(今河南洛陽)人,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與張儀齊名。為鬼谷子王詡的徒弟。

游說六國期間,蘇秦先奉燕昭王命入齊,從事反間活動,使齊疲于對外戰(zhàn)爭,以便攻齊為燕復(fù)仇。齊宣王末任齊相。秦昭王與齊湣王并稱東西帝。他勸說齊王取消帝號,與趙平原君約五國攻秦,被趙封為武安君。五國合縱攻秦,迫使秦廢帝號,歸還部分魏趙土地。而后,齊國乘機攻滅宋國。被趙奉陽君行詐,奉陽君被殺后,發(fā)動韓、趙、燕、魏、齊諸國合縱,迫使秦國廢帝退帝。蘇秦以一己之力促成山東六國合縱,使強秦不敢出函谷關(guān)十五年,又配六國相印,叱咤風云。 后世敬仰其成就,以“蘇秦背劍“來命名武術(shù)定式,十分形象,通俗易懂,更取其縱橫捭闔之意。

范增

范增(公元前277-公元前204)漢族,秦末居鄛(今安徽巢湖市亞父鄉(xiāng),一說安徽桐城市練潭)人。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中為項羽主要謀士,被項羽尊為“亞父”。公元前206(漢元年)隨項羽攻入關(guān)中,勸項羽消滅劉邦勢力,未被采納。后在鴻門宴上多次示意項羽殺劉邦,又使項莊舞劍,意欲借機行刺,終未獲成功。漢三年,劉邦被困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用陳平計離間楚君臣關(guān)系,被項羽猜忌,范增辭官歸里,途中病死。蘇軾曾著《范增論》。

蘇秦影視形象

范文程

范文程(1597-1666),字憲斗,號輝岳,遼東沈陽衛(wèi)(今遼寧沈陽)人。清朝初年大臣,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第十七世孫。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開始為后金政權(quán)效力,此后侍奉清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世祖(順治帝)、圣祖(康熙帝)四代皇帝。隸屬滿洲鑲黃旗。

范蠡

范蠡,字少伯,漢族,春秋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謀士和實業(yè)家。后人尊稱“商圣”。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制度,而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助勾踐興越滅吳,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變官服為一襲白衣與西施西出姑蘇,泛一葉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間。期間三次經(jīng)商成巨富,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乃中國儒商之鼻祖。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荀彧

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曹操統(tǒng)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自小即有人稱其為“王佐之才”。荀彧在戰(zhàn)略上為曹操制定并規(guī)劃了統(tǒng)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zhàn)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贊賞,包括勸曹操迎漢獻帝至許昌,“迎奉天子”;戰(zhàn)術(shù)方面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于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方面為曹操舉薦了鐘繇、荀攸、陳群、杜襲、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官至侍中,守尚書令,謚曰敬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shù)年,被人敬稱他為“荀令君”。

荀彧

荀攸

荀攸(157年-214年),表字公達,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荀彧之侄,杰出戰(zhàn)術(shù)家,被稱為曹操的“謀主”,擅長靈活多變的克敵戰(zhàn)術(shù)和軍事策略。荀攸在何進掌權(quán)時期任黃門侍郎,在董卓進京時曾因密謀刺殺董卓而入獄,后棄官回家。 曹操迎天子入許都之后,荀攸成為曹操的軍師。 曹操征伐呂布時荀攸勸阻了曹操退兵,并獻奇計水淹下邳城,活捉呂布。官渡之戰(zhàn)荀攸獻計聲東擊西,斬殺顏良和文丑。又策奇兵,派徐晃燒袁紹糧草,同時力主曹操接納許攸,畫策烏巢,立下大功。官至尚書令。正始五年(244)被追謚為敬侯。

蕭何

蕭何,早年任秦沛縣獄吏,秦末輔佐劉邦起義。攻克咸陽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對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zhàn)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漢戰(zhàn)爭時,他留守關(guān)中,使關(guān)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后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zhàn),對劉邦戰(zhàn)勝項羽,建立漢帝國起了重要作用。蕭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張"無為",喜好"黃老之術(shù)"。高祖死后,他輔佐惠帝?;莸鄱?前193年)卒,謚號“文終侯”。

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fā)明家、文學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xiāng)侯,死后追謚忠武侯。后來東晉政權(quán)推崇諸葛亮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quán),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其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后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fā)明木牛流馬等,并改造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fā)。諸葛亮在后世受到極大的尊崇,成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有武侯祠,杜甫作千古名篇《蜀相》贊揚諸葛亮。

諸葛亮

趙普

趙普(922-992年8月14日),字則平,北宋初年宰相。出生于幽州薊縣(今北京),后先后遷居常山(今河北正定)、洛陽(今河南洛陽)。雖足智多謀卻不好讀書,后來在趙匡胤的勸告下開始讀《論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

郭嘉

郭嘉(170-207),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謀士,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后于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謚曰貞侯。

陳平

陳平(前3世紀?-前178年),西漢陽武戶牖鄉(xiāng)(今河南省蘭考縣)人,以謀略見長。在楚漢相爭時,初在項羽手下做謀士。早期被項羽重用,因得罪亞父范增,逃歸漢王劉邦帳下。曾多次出計策助劉邦。西漢建立后,任右丞相,后遷左丞相,曾先后受封戶牖侯,曲逆侯(今河北順平東),死后謚獻侯?!胺撮g計”、“離間計”,均出自其手。

魯肅

魯肅

魯肅(172-217),字子敬,漢族,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人,中國東漢末年東漢末年杰出戰(zhàn)略家,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他曾為孫權(quán)提出鼎足江東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因此得到孫權(quán)的賞識,于周瑜死后代替周瑜領(lǐng)兵,守陸口。此后魯肅為索取荊州而邀荊州守將關(guān)羽相見,然而卻無功而返。建安二十二年(217),魯肅去世,年僅46歲,孫權(quán)親自為魯肅發(fā)喪,諸葛亮亦為其發(fā)哀。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