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大清的皇帝最痛恨的人群 宋代作品皆被認為異端

2017-03-07 22:45:57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清史中有個獨特的現(xiàn)象頗感興趣,清人筆記、稗官小說經(jīng)常把興趣點放到宋代,閱讀的重點全放在宋代史上。讓人隱隱約約有一個感覺,覺得宋朝與

清史中有個獨特的現(xiàn)象頗感興趣,清人筆記、稗官小說經(jīng)常把興趣點放到宋代,閱讀的重點全放在宋代史上。讓人隱隱約約有一個感覺,覺得宋朝與清朝是差異非常明顯的兩個王朝,不論政治制度,還是士林風(fēng)氣,都有著天壤之別。因此留心收集了一些宋清對比的史料,無意間卻有一個發(fā)現(xiàn):不止一位宋代士大夫都發(fā)表過在正統(tǒng)人士看來多少顯得有點“出格”的言論,但在宋朝,這些“出格”的言論都受到寬容的對待,立論的士大夫并沒有因此受到迫害,反倒在數(shù)百年后,當清朝的皇帝讀到這些言論時,感到非常憤怒,恨不得將“妖言惑眾”的宋朝士大夫抓起來治罪。

北宋元祐元年,太皇太后垂簾聽政,召程頤為“崇政殿說書”,充任哲宗皇帝的經(jīng)筵官。程頤沒有馬上答應(yīng),而是上了三道論經(jīng)筵的札子,提出一個條件:“(臣)所言而是,則陛下用臣為不誤,臣之受命為無愧;所言或非,是其才不足用也,固可聽其辭避?!币馑际钦f,如果太皇太后贊成他的觀點,他便擔(dān)任這個經(jīng)筵官;如果不贊成,那經(jīng)筵官一職還是另請高明。程頤到底想表達什么觀點呢?非要這么拽。程頤說:“臣以為,天下重任,惟宰相與經(jīng)筵。天下治亂系宰相,君德成就責(zé)經(jīng)筵?!奔匆筇笈c皇上承認士大夫非常牛掰,既是培養(yǎng)君德的帝王師,又是治理天下的主體。潛臺詞是說,皇帝的作用還比不上士大夫哩。

但這句“天下治亂系宰相”,其實也不算是什么“出格”言論,而是宋代士大夫的共識。宋人認為,君臣“各有職業(yè),不可相侵”,君主是國家的主權(quán)象征、儀禮代表、道德模范,君主當然也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最高的權(quán)威,但君主不親細故,不插手具體行政,治理天下的權(quán)力應(yīng)當委托給以宰相為首腦的政府。蘇轍說:“臣聞宰相之任,所以鎮(zhèn)撫中外,安靖朝廷,使百官皆得任職,賞罰各當其實,人主垂拱無為,以享承平之福。”陸九淵說:“人主高拱于上,不參以己意,不間以小人,不維制之以區(qū)區(qū)之繩約,使其臣無掣肘之患,然后可以責(zé)其成功?!北磉_的都是同樣的意思:君相分權(quán),虛君實相。

從程頤最后還是欣然受命的結(jié)果來看,朝廷顯然是認同“天下治亂系宰相,君德成就責(zé)經(jīng)筵”之說的。但程頤的那句“天下治亂系宰相”,卻讓后來的清朝皇帝乾隆感到特別不爽。他專門寫了一篇《御制書程頤論經(jīng)筵札子后》駁斥程夫子:“夫用宰相者,非人君其誰乎?使為人君者,但深居高處,自修其德,惟以天下之治亂付之宰相,己不過問,幸而所用若韓(韓琦)、范(范仲淹),猶不免有上殿之相爭;設(shè)不幸而所用若王(王安石)、呂(呂惠卿),天下豈有不亂者?此不可也。且使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亂為己任,而目無其君,此尤大不可也?!痹谇】磥?,臣子若自命不凡,以“天下治亂系宰相”自許,那你將皇帝往哪里擺?你眼內(nèi)還有皇上嗎?

北宋的王禹偁在擔(dān)任“判大理寺事”小官時,寫過一篇《待漏院記》(待漏院為宋代宰相等候早朝的休息室),通篇是一副板起臉來教訓(xùn)宰相的語氣,大意是說:宰相如果以權(quán)謀私、徇私枉法,就活該死了下地獄。文章最后說:“一國之政,

萬人之命,懸于宰相,可不慎歟?”意思跟“天下治亂系宰相”差不多。宋政府認為王禹偁說得很有道理啊,同意將文章抄錄在待漏院的墻壁上,“用規(guī)于執(zhí)政者”。但后來的乾隆看了這篇《待漏院記》,又覺得不爽,親自御制一篇《王禹偁待漏院記題辭》相駁:“謂一國之政,萬人之命,懸于宰相,則吾不能無疑也”,宰相不過是君王驅(qū)使的工具罷了,別老是牛逼哄哄好不好?“是則—國之政、萬民之命不懸于宰相,而懸于為君者明矣”。

乾隆推崇的是皇權(quán)獨裁:“乾綱獨斷,乃本朝家法。自皇祖(康熙)皇考(雍正)以來,一切用人、聽言大權(quán),從未旁假。”他當然不允許士大夫自命為治理天下的主角。但自鳴得意的乾隆一定想不到,清代統(tǒng)治的這一專制本色,恰恰構(gòu)成了晚清時期的“君主立憲”轉(zhuǎn)型的最大障礙,最終導(dǎo)致革命因為堰塞而崩決,一發(fā)而不可收拾。

還有一位宋代的士大夫也讓乾隆感到不爽。他叫王益柔,名氣沒有程頤、王禹偁那么大,以致乾隆將他的名字誤記為“王直柔”。那么這位宋朝小人物到底說了什么話而引起大清皇帝的注意呢?這事得從宋仁宗朝的“進奏院案”說起。

慶歷年間,“提舉進奏院”的蘇舜欽將進奏院的舊報紙賣了,換成錢存入小金庫,然后請了幾位同僚與文友,集體去喝花酒,其中便邀請了“集賢校理”王益柔。不想這事讓臺諫官知道了,宋朝的臺諫官是很厲害的,他們認為蘇舜欽挪用公款,對喝花酒一事提出彈劾,并展開調(diào)查。這一查,又查出了另一宗事:王益柔在喝花酒時,乘著酒意,做了一首《傲歌》,其中兩句說:“醉臥北極遣帝扶,周公孔子驅(qū)為奴?!痹谀莻€時代,這是非?!胺磩印钡难哉?。當時的御史中丞王拱辰又恰好是蘇舜欽一派的政敵,因此王拱辰便拿王益柔大做文章,“力言益柔作《傲歌》,罪當誅”。

不過,樞密院副使韓琦很反感王拱辰的上綱上線,他告訴宋仁宗:“益柔少年狂語,何足深治?天下大事固不少,近臣同國休戚,置此不言,而攻一王益柔,此其意有所在,不特為《傲歌》可見也。”暗示王拱辰等人猛烈抨擊王益柔是出于黨爭。王拱辰想將“進奏院案”做成文字獄,但最后案子還是按經(jīng)濟腐敗案進行處理:蘇舜欽因監(jiān)守自盜被“除名勒?!保撮_除公職;王益柔被奪去“集賢校理”之職,貶到復(fù)州當一名稅官;其他參與喝花酒的官員也分別被降職。作為喝花酒發(fā)起人與組織者的蘇舜欽,受到的處分最重;發(fā)表了“反動”言論的王益柔得到的懲罰并不比其他人更嚴厲。但這個處理結(jié)果,讓乾隆覺得不爽。

這名大清皇帝的意見是:“特宜正王直柔侮慢圣賢之罪,而蘇舜欽輩醉飽之過,則教而不怒”。在乾隆看來,蘇舜欽的公款吃喝只是小事一樁,可以原諒,教訓(xùn)一番就行了;王益柔“侮慢圣賢”,才是大事情,才應(yīng)該重重治罪,你宋仁宗將輕重搞顛倒了,簡直不懂帝王之術(shù)。

乾隆并不是唯一一個對宋代士大夫不爽的大清皇帝,他的父皇雍正,也很不爽一位宋朝人——歐陽修,因為歐陽修寫了一篇替朋黨辯誣的《朋黨論》。要知道,在傳統(tǒng)官方話語體系中,“朋黨”一直是一個貶義詞,跟“朋比為奸”幾乎同義,歷朝皇帝都對朋黨活動深惡痛絕。

然而,宋代的士大夫卻開始從正面來解釋朋黨的政治意義。還是慶歷年間,仁宗皇帝與執(zhí)政團隊論及朋黨之事,參知政事范仲淹說:“方以類聚,物以群分。自古以來,邪正在朝,未嘗不各為一黨,不可禁也,在圣鑒辨之耳。誠使君子相朋為善,其于國家何害?”明確提出朋黨既不可禁絕,也不為害。

范仲淹的朋友歐陽修因此寫了一篇《朋黨論》,來為“朋黨”正名:“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敝就篮系木咏Y(jié)成一個團體,是天經(jīng)地義的。治理天下,也離不開君子之黨,“舜自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稱美,更相推讓,凡二十二人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昂笫啦徽V舜為二十二人朋黨所欺,而稱舜為聰明之圣者”。

大約從宋仁朝開始,不少宋朝士大夫都發(fā)表過“朋黨論”,除了范仲淹與歐陽修,王禹偁、司馬光、蘇軾、秦觀都寫過文章討論朋黨。這里有一個思想背景:宋代是士大夫政治非?;钴S的時代,“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成為宋朝君臣的共識,士大夫群體普遍產(chǎn)生了“士當以天下為己任”的主人翁意識,并朦朧地意識到士君子們應(yīng)以政見的志同道合來組成政黨、治理國家。因此宋代才密集出現(xiàn)了一系列為朋黨辯護的“朋黨論”。

盡管皇帝并不喜歡大臣結(jié)成朋黨,有一部分士大夫也反對朋黨,但歐陽修提倡結(jié)朋立黨的觀點,還是受到包容,宋仁宗也沒有責(zé)斥他。宋人說歐陽修“上《朋黨論》,以破邪說,仁宗感悟”,看來宋仁宗還是贊同歐陽修的意見的。不想幾百年后,歐陽修之說卻惹惱了清朝的雍正。雍正讀了《朋黨論》之后,特別寫了一篇《御制朋黨論》相反駁:天尊地卑,君尊臣卑,做臣子的,“義當惟知有君”,思想上必須與皇上保持一樣,如果“心懷二三,不能與君同好惡,以至于上下之情睽,而尊卑之分逆,則皆朋黨之習(xí)為之害也”。

雍正皇帝還殺氣騰騰地說:“宋歐陽修朋黨論創(chuàng)為邪說,曰君子以同道為朋。……朋黨之風(fēng)至于流極而不可挽,實(歐陽)修階之厲也。設(shè)修在今日而為此論,朕必誅之以正其惑世之罪?!焙薏坏脤W陽修抓起來殺掉。

雍正這篇《御制朋黨論》,保存在原始文獻雍正“起居注”中,后來史官修《雍正朝實錄》時,大概覺得皇上這么咬牙切齒對待一位儒家先賢、歷史人物,實在太赤裸裸,有損帝王形象,便將“邪說”改成“異說”,將“朕必誅之以正其惑世之罪”改成“朕必飭之以正其惑”。算是給皇帝穿上一塊遮羞布。

未見識過大清文字獄之險惡的歐陽修假如當時突然醒過來,我想他一定會質(zhì)問雍正:愛新覺羅·胤禛先生,我們跟你們到底有什么仇什么怨?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