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國的歷代皇帝 歷史上國號為梁的有哪些?
梁,朝代名,歷史上有五個朝代以梁為國號。
一是戰(zhàn)國時魏惠王遷都大梁,魏國也稱梁國。
二是南北朝時期,南朝第三個王朝南梁。
三是南北朝時期,南梁被攻陷后對西魏稱臣的西梁。
四是隋朝末期,西梁宣帝曾孫所建后梁。
五是五代十國時期五代中第一個朝代的后梁。
南梁:武帝蕭衍、簡文帝蕭綱、元帝蕭繹、敬帝蕭方智
蕭衍——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字叔達(dá),小字練兒,生于建康(今南京),籍貫?zāi)咸m陵郡武進(jìn)縣東城里(今江蘇省丹陽市訪仙鎮(zhèn)),南北朝時期梁朝政權(quán)的建立者。蕭衍是蘭陵蕭氏的世家子弟,為漢朝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父親蕭順之是齊高帝的族弟,封臨湘縣侯,官至丹陽尹,母張尚柔。他原來是南齊的官員,南齊中興二年(502年),齊和帝被迫“禪位”于蕭衍,南梁建立。蕭衍在位時間達(dá)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前期任用陶弘景,在位頗有政績,在位晚年爆發(fā)“侯景之亂”,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于臺城,享年八十六歲,葬于修陵,謚號武皇帝,廟號高祖。
蕭綱——梁簡文帝蕭綱(503年―551年),字世纘,南蘭陵(今江蘇武進(jìn))人,梁武帝蕭衍第三子,昭明太子蕭統(tǒng)同母弟,母貴嬪丁令光,南北朝時期梁朝皇帝、文學(xué)家。由于長兄蕭統(tǒng)早死,蕭綱在中大通三年(531年)被立為太子。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之亂,梁武帝被囚餓死,蕭綱即位,大寶二年(551年)為侯景所害。蕭綱因其創(chuàng)作風(fēng)格,形成“宮體”詩的流派。
蕭繹——梁元帝蕭繹(508年9月16日 ―555年1月27日),字世誠,小字七符,自號金樓子,南蘭陵(今江蘇武進(jìn))人。南北朝時期梁代皇帝(552年―554年在位)。梁武帝蕭衍第七子,梁簡文帝蕭綱之弟。記載里說他善畫佛畫、鹿鶴、景物寫生,技巧全面,尤其善于畫域外人的形貌。傳世的《職貢圖》是北宋年間的摹本。
蕭方智——梁敬帝蕭方智(543年―558年),字慧相,小字法真,梁元帝蕭繹第九子 ,母夏賢妃,南朝梁皇帝。初封興梁侯,后改封晉安王,出任平南將軍、江州刺史。承圣三年(554年),西魏攻陷江陵,梁元帝遇害。王僧辯、陳霸先商定,以蕭方智為梁王、太宰,承制行事。承圣四年(555年),王僧辯被迫擁立蕭淵明為帝,以蕭方智為太子,改元天成。同年九月,陳霸先襲殺王僧辯,廢黜蕭淵明,擁立蕭方智為帝,改元紹泰,是為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年),蕭方智禪位于陳霸先,南朝梁滅亡。陳霸先封蕭方智為江陰王。永定二年(558年),陳霸先派人將蕭方智殺害,時年十六歲,謚號敬皇帝。
西梁:宗宣帝蕭詧、世宗明帝蕭巋、惠宗靖帝蕭琮
蕭詧——蕭詧(519年―562年),一作蕭察,字理孫,梁武帝蕭衍之孫,昭明太子蕭統(tǒng)第三子 ,南北朝時期西梁(后梁)皇帝,西梁政權(quán)建立者,555年―562年在位。
蕭詧初封曲江縣公,后改封岳陽郡王,歷任寧蠻校尉、雍州刺史等職。太清三年(549年),其兄湘州刺史、河?xùn)|王蕭譽(yù)為荊州刺史、湘東王蕭繹所攻,蕭詧于是率眾伐江陵(今屬湖北),兵敗逃歸,于是向西魏稱藩。
承圣三年(554),西魏攻打并平定江陵。次年,西魏立蕭詧為梁主,年號大定。僅轄江陵一州之地,上疏稱臣,奉西魏正朔,是為西梁。大定四年(558年),蕭詧派遣王操掠取湘州長沙、武陵、南平等郡。大定八年(562年),蕭詧去世,謚號宣皇帝,廟號中宗,葬于平陵。
蕭巋——蕭巋(542年-585年),字仁遠(yuǎn),西梁宣帝蕭詧第三子,南北朝時期割據(jù)政權(quán)西梁的第二位皇帝,公元562年—585年在位。
蕭巋機(jī)敏善辯而有文采。善于安撫駕御部下,能得到部下的歡心。西魏恭帝元年(554年),其父蕭詧稱帝,立蕭巋為皇太子。西梁大定八年(562年)蕭詧去世,蕭巋繼位,次年改元天保。
天保五年(567年),出兵討伐陳國。北周武帝命衛(wèi)公宇文直率領(lǐng)荊州總管權(quán)景宣、大將軍元定等出兵。蕭巋也派柱國王操率水軍二萬與華皎會合。與陳將吳明徹等戰(zhàn)于沌口,宇文直失利,元定逃亡。蕭巋大將軍李廣等人也被陳國俘虜,長沙、巴陵均被攻陷。吳明徹又乘勝攻占河?xùn)|郡,俘虜守將許孝敬。次年(568年),吳明徹進(jìn)犯江陵,蕭巋避其鋒銳出逃紀(jì)南。蕭巋的馬軍主馬武、吉徹等人擊敗吳明徹。吳明徹退守公安。蕭巋才回江陵。天保十年(572年),華皎朝見周武帝。到襄陽時向宇文直請求借給數(shù)州,用來幫助西梁,宇文直遣使上報周武帝,周武帝把基、平、鄀三州劃歸蕭巋。后得周武帝賞識、隋文帝禮遇。開皇五年(585年)因病去世,終年四十四歲,共在位二十三年,葬于顯陵,謚號孝明皇帝,廟號世宗。
蕭琮——蕭琮(558年―607年),字溫文,西梁宣帝蕭詧之孫,西梁孝明帝蕭巋之子,隋煬帝皇后蕭氏的兄弟,西梁政權(quán)最后一位皇帝,585年―587年在位。
蕭琮初封東陽王,后被立為太子。開皇五年(585年),蕭巋去世,蕭琮繼位,年號廣運(yùn)。開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征召蕭琮入朝,蕭琮的叔父蕭巖和弟弟蕭瓛反叛投降陳朝,隋文帝于是廢黜西梁,任命蕭琮為上柱國,封莒國公。
隋煬帝繼位后,蕭琮深受親近器重,任內(nèi)史令,改封梁公。后因民間童謠說西梁將要興盛,遭致隋煬帝忌恨,于大業(yè)三年(607年)廢蕭琮為庶民,同年蕭琮去世,追贈左光祿大夫。蕭琮的侄子蕭銑稱帝后,追謚他為孝靖皇帝,廟號惠宗。
大梁:隋朝末年蕭銑所建地方割據(jù)勢力。蕭銑,南蘭陵人。為后梁(又稱西梁)宣帝曾孫。隋仁壽四年(604),煬帝楊廣即位,次年蕭銑之叔伯姑母被冊立為皇后,即蕭皇后。蕭銑遂被任為羅縣縣令。大業(yè)十三年(617),岳州校尉董景珍、雷世猛等密謀起兵反隋,蕭銑在羅縣亦舉兵起事。5日之內(nèi),得兵數(shù)萬,自稱梁公,又進(jìn)軍岳陽,與董景珍等會合。十月,稱梁王,建年號為鳴鳳。次年四月,在岳陽稱帝,國號為梁,建元鳴鳳,置百官,均循梁故制。后蕭銑遷都江陵,修復(fù)先世陵園。其勢力范圍東至九江,西至三峽,南至交趾(越南河內(nèi)),北至漢水,擁有精兵40萬,雄踞南方。最終被李孝恭擊敗。唐朝武德四年(621),蕭銑被斬。大梁滅亡。
后梁:太祖朱溫、朱友珪、末帝朱友貞
朱溫——朱溫(852年—912年),宋州碭山(今安徽碭山)人,母王氏傭食于蕭縣,五代十國后梁開國皇帝。早年參與黃巢起義,后脫離黃巢大齊政權(quán)而歸唐。后被唐廷賜名朱全忠,篡唐建梁后又改名朱晃。
開平元年(907年),朱溫廢唐哀帝李柷,自行稱帝,建都開封,國號為“大梁”,史稱“后梁”,是為后梁太祖,自此唐朝結(jié)束了它289年的統(tǒng)治,中國歷史進(jìn)入五代十國時期。朱溫在位時頗重視農(nóng)業(yè)發(fā)展,下令兩稅之外不得妄有科配。
乾化二年(912)六月,朱溫被親子朱友珪所害,終年 61 歲。廟號太祖,謚號神武元圣孝皇帝,毛澤東評價說:“朱溫處四戰(zhàn)之地,與曹操略同,而狡猾過之。
朱友珪——朱友珪(884年―913年3月27日),又名朱友球,小字遙喜,后梁太祖朱溫第三子,母亳州營妓,五代十國時期后梁第二位皇帝。
朱友珪初封郢王,歷任左右控鶴都指揮使、萊州刺史。乾化二年(912年),朱友珪弒父登基,改年號為鳳歷。繼位后大量賞賜將士以圖收買人心,然眾多老將頗為不平,而朱友珪亦荒淫無度,因此人心沸騰、民怨四起。
鳳歷元年(913年),朱溫的外孫袁象先、女婿趙巖、兒子朱友貞與將領(lǐng)楊師厚等人密謀政變,朱友珪逃走未成,于是命馮廷諤將他以及張皇后殺死。朱友貞繼位后,追廢朱友珪為庶人。
朱友貞——后梁末帝朱友貞(888年10月20日―923年11月18日),后梁太祖朱溫之子,五代十國時期后梁最后一位皇帝,913年—923年在位。開平元年(907)年朱溫稱帝后被封為均王,任左天興軍使、東京馬步軍都指揮使。
乾化二年(912年)其兄郢王朱友珪弒父即位,任命朱友貞為東京留守 、開封尹。鳳歷元年(913年),朱友貞與趙巖等密謀推翻朱友珪,即皇帝位。龍德三年(923年),朱友貞為后唐所迫自殺,時年3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