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唐太宗親自出征三次都未能征服這個小國高麗!

2017-03-11 12:25:57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我國歷史上口碑載道的一代英主。他那“以銅為鏡,能夠正衣冠;以古為鏡,能夠見興替;以人為鏡,能夠知得失”

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我國歷史上口碑載道的一代英主。他那“以銅為鏡,能夠正衣冠;以古為鏡,能夠見興替;以人為鏡,能夠知得失”的金玉良言,為子孫帝王所汲取和學(xué)習(xí)。他所控制的年代即“貞觀之治”,生產(chǎn)發(fā)展,國盛民強,在世界上也是很有影響的,尤其是在東亞區(qū)域更是名副其實的霸主。但是在他晚年時期,大舉舉兵東征,因為軍事上的失誤,三次東征都不堪而歸,未能降服一個戔戔小國——高麗,終究病歿。

首次東征正面強攻誤戰(zhàn)機

唐朝東面的高麗、百濟、新羅三國在唐初時就遣使朝貢于唐,并分別被冊封為王。貞觀十八年(644年)十一月,高麗西部頭目蓋蘇文政變成功,自封莫支離(相當(dāng)于唐朝兵部尚書兼中書令之職),專擅國政,并南聯(lián)百濟、倭國再三出兵進犯新羅國,妄圖西抗唐朝,充任東方盟主。而唐太宗李世民自滅東突厥后便有主盟全亞之圖,所以乘新羅國抵擋唐廷之機,宣布蓋蘇文罪行,并欲舉兵討伐。 貞觀十九年(645年)三月,唐太宗李世民至定州(今河北定縣),苦口婆心地對侍臣說:“遼東本我國之地,隋氏四次出師未能得,朕今東征,欲為我國報后輩之仇、高麗雪君父之恥耳。且方隅大定,惟此未平,故乃朕之未老,用士大夫余力以取之。

朕自覺洛陽,唯瞰肉飯,雖春蔬也不之進,懼其煩擾(大眾)也?!彼幻嬲屑坛己土羰靥咏淮马?,堅決諸臣之心;一面看望患病士卒,并托付州縣醫(yī)治。因而士民爭參征役。李世民從定州動身,親佩弓矢,手結(jié)雨衣于鞍后。又自定州沿途設(shè)置烽火臺,每隔十里一烽,達于遼東城。并與太子約好,克遼東時,舉烽以聞。 同月,太子詹事李世績等率主力急趨遼東,打開遼東城進犯戰(zhàn)。李世績自柳城(今朝陽縣)進發(fā)時,大舉張揚進軍懷遠鎮(zhèn)(今沈陽市西南),而潛師北趨甬道(隋伐遼時所設(shè)浮橋,今遼中縣西北),出高麗不料。四月初,李世績自通定鎮(zhèn)(今沈陽市北)渡遼水,高麗大駭,城邑皆閉門自守。先頭部隊張儉以胡兵為前鋒,渡遼水后攻建安城(今營口市東南),破高麗兵,斬首數(shù)千級。四月下旬,夏江王李道宗跳過新城(今海城縣)攻破蓋牟城(今蓋縣),虜獲2萬余人,糧食10萬余石。張亮率舟師自東萊渡海襲卑沙城(今旅順西北),破城抓獲8000余。五月,李世績進犯遼東城(今遼陽市),高麗遣步騎4萬馳援,經(jīng)蓋牟城時,李道宗派4000騎迎擊,大北高麗軍,遂達到阻敵援軍之任務(wù)。五月中旬,唐太宗李世民渡遼水引援軍趕至前哨,在進軍中“不知恩義”,以堅士卒之心。 李世績攻遼東城,用拋石車、撞車猛攻12晝夜,高麗兵在城上積木為樓,進行抵擋。唐太宗李世民親引精兵圍城數(shù)重,鼓噪聲震六合。

五月十七日南風(fēng)甚急,唐太宗遣銳卒登沖竿之末,焚其南樓,火延燒城中,房屋皆盡,高麗力戰(zhàn)不能敵,城遂破,殺敵萬余,抓獲男4萬之眾。 六月,唐進軍白巖城(今撫順市南)。李世績攻城西南,唐太宗攻西北。右衛(wèi)大將軍李思摩中箭,唐太宗親為其吸血,將士聞之莫不感動。城主孫代英暗派親信請降,臨城投刀鉞為信,且說:“奴愿降,城中有不從者?!辫b于此,李世民將唐旗交于使者,并說:“必降者宜建之城上?!睂O代英把唐旗插在城頭,城中人皆以為唐兵已登城,皆遵守屈服,遂拔白巖城。唐太宗臨水設(shè)幄受降,并選用釋俘、優(yōu)俘方針,以分裂高麗軍心。李世民將白巖城置巖州,孫代英為刺史。

放歸城中萬余男女,并賜以衣食;對80歲以上的老者,還賜予布帛;對其他地方之兵在白巖者,悉慰諭給糧仗,任其所之,所以屈服戰(zhàn)士皆參軍效力。 白巖城既下,遂打開安市會戰(zhàn)。六月十一日,唐太宗李世民率大軍發(fā)遼東,于六月二十日至安市城(今遼陽市南),即列營進犯。次日高麗北部耨薩(酋長,相當(dāng)于唐的都督)高延壽和南部耨薩高惠真,率高麗兵15萬救安市。唐太宗乃命左衛(wèi)大將軍阿史那社爾率突厥千余騎以誘之,兵始交而偽退,高麗兵追之,被誘至安市城東南8里依山而陣。在這種情況下,唐太宗悉召諸將問計。

長孫無忌說:“臣聞臨敵將戰(zhàn),必先觀士卒之情。臣適行為諸營,見士卒聞高麗兵至,個個摩拳擦掌,笑容可掬,此必勝之兵也。”唐太宗遂與長孫無忌等領(lǐng)數(shù)百騎登高觀山川局勢,剖析敵人也許伏兵的地域和進出的路途,并看到高麗合兵為陣,長約 40余里,此刻,李道宗獻策說:“高麗傾國以拒王師,平壤之守必弱。愿借臣精卒五千,覆其底子,則數(shù)十萬之眾,可不戰(zhàn)而降?!碧铺诓宦牐瑓s作殲滅部署:命李世績率1.5萬陳于西嶺;長孫無忌率精兵1.1萬為奇兵,自山北出狹谷,以沖其后;自率步騎挾鼓角偃旗幟,登北山;主力隱伏布陣,聞鼓角齊出奮擊。并命有司設(shè)立受降幕于朝堂之側(cè),以備受降之用。 高延壽等獨見李世績布陣,即督兵進犯。站在高處觀戰(zhàn)的唐太宗看見擔(dān)任奇襲任務(wù)的長孫無忌部隊塵煙驟起,判別他們已與敵交上鋒了,遂命鳴鼓角,齊舉旗,令各路軍馬并進犯擊,高延壽大懼,欲分兵抵擋,而其陣已亂。此刻唐軍應(yīng)募勇士薛仁貴欲立奇功,大喊沖鋒陷陣,所向披靡,唐軍傾兵乘勢猛擊,高麗兵大潰,斬首2萬余。

高延壽搜集余眾,依山自固,唐太宗將其圍困,長孫無忌盡撤橋梁,斷其歸路。高延壽、高惠真率其眾3.6萬人請降,入軍門,膝行而前,拜伏請命。 唐太宗受降后,把耨薩以上的酋長3500人遷往內(nèi)地,余眾使還平壤;又以高延壽為鴻臚卿、高惠真為司農(nóng)卿,以鼓勵屈服。被釋放者昂首叩地,喝彩之聲聞于數(shù)里。高麗舉國大駭,黃城(今沈陽南)、銀城(今鐵嶺南)皆自行撤離。 七月五日,唐太宗移營安市城東嶺列長圍以攻該城,又遣張亮率所部水軍趨建安(今遼寧蓋縣東北青石關(guān)),阻敵聲援安市。李世績督諸軍攻安市,并讓高延壽等屈服將士到城下誘降,但城中據(jù)守不為所動。因該城有精兵據(jù)守,特別是安市城里的老大眾懼怕被唐軍坑殺,則抱定與城共存亡的決心。唐軍久攻不下,唐太宗甚怒,令李道宗在城東南角筑土山,架起5道木橋登城,但敵人也不斷添加城墻的高度以拒之。當(dāng)唐軍所筑土山已可仰望城內(nèi)時,土山壓崩了城墻,高麗 100多人從城墻缺口出戰(zhàn),奪占了土山,唐軍連攻3日未能奪回。

戰(zhàn)士分番交兵至九月,唐軍仍不能占領(lǐng)。李道宗徒跣負(fù)荊請罪,唐太宗說:“汝罪當(dāng)死,但朕以漢武殺王恢,不如秦穆用孟明,且有破蓋牟、遼東之功,故特赦汝耳?!?此刻,降將高延壽、高惠真等獻策說:“奴既委身大國,不敢不獻其誠,欲皇帝早成大功,奴得與老婆相見。安市人顧其家,人自為戰(zhàn),未易猝拔。今奴以高麗10萬余眾望旗沮潰,國人破膽。烏骨城耨薩老耄不能據(jù)守,移兵臨之朝至夕克;其他當(dāng)?shù)佬〕?,必望風(fēng)奔潰,然后收其資糧,鼓行而前,平壤必不守矣?!北妼⒕詾榇伺e可行。唐太宗正預(yù)備采用時,長孫無忌卻阻攔說:“今建安新城之虜眾猶10萬,若向烏骨,皆躡吾后;不如先破安市,取建安,然后長趨而進,此萬全之策也。”唐太宗被說服了,但鑒于遼東早寒,草枯水凍,士馬難久留,且糧食將盡;以及此高麗蓋蘇文為搶救頹勢以厚禮教唆薛延陀攻唐,唐太宗乃決計于九月十八日出師還國。

第2次東征隨遇而戰(zhàn)無重心

自從唐太宗首次東征無功而返,蓋蘇文愈加驕狂,對唐使者倨傲,而且再三違背唐太宗的敕令多次侵犯新羅國。貞觀二十年(646年)唐太宗下詔不受其朝貢,預(yù)備再次討伐。次年三月唐太宗第2次舉兵東征,討伐高麗。 出兵之前,唐太宗鑒于前次東征不堪而返的教訓(xùn),招集大臣商討對策。朝議以為,高麗依山而城,攻之不行猝拔。但經(jīng)前次征討后,高麗國的農(nóng)田水利遭到大面積損壞,土地未曾播種;所攻克的城市,糧秣物資也被沒收殆盡;再加上其旱災(zāi)嚴(yán)重,高麗國民大都處于半饑餓狀況。今若數(shù)遣偏師,更迭擇其疆場,使其疲于奔命,意在誤其農(nóng)時,數(shù)年之間高麗便會因糧荒而土崩分裂,如此唐軍可不戰(zhàn)而勝。 經(jīng)朝議后,唐太宗李世民決議對高麗采納長時間打亂與損壞之戰(zhàn)法,令李世績?yōu)檫|東道行軍總管,率陸軍3000人,會合營州都督府兵,自新城而進。

令左武威大將軍牛進達為青丘道行軍總管,領(lǐng)兵萬余人,乘樓船自萊州泛海而進。水陸兩軍都編配有習(xí)水善戰(zhàn)的士卒。 李世績率軍渡遼水,焚毀南蘇(今新賓境)等數(shù)城,高麗守城者多背城拒戰(zhàn),唐軍乃進行損壞戰(zhàn),于五月而還。 牛進達率水軍萬余人攻入高麗境內(nèi),歷經(jīng)巨細戰(zhàn)役百余次,皆戰(zhàn)無不捷。七月,攻破石城(今遼陽東北),深入積利城(今平壤西),高麗兵萬余出戰(zhàn),唐軍斬首敵軍約兩千余而還。 八月,唐太宗李世民敕令宋州刺史王波利等,發(fā)江南宣、潤、常、蘇、湖、杭、越、臺、婺、括、江、洪12州的工匠,造大船數(shù)百艘以備擴大水軍征用。 此間西部邊境發(fā)生了征討龜茲、翠微、玉華、營繕等戰(zhàn)事。再加上12月,高麗王使其子莫支離任武來唐謝罪,唐太宗許之。就這樣在毫無戰(zhàn)略重心的情況下,隨遇而戰(zhàn),第2次東征又不堪而返。

第三次東征未竟遂亡續(xù)烽火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一月,新羅國王病死,唐太宗封其國王小妹為樂浪郡王。唐太宗又命右衛(wèi)大將軍薛萬徹為青丘道行軍大總管,率兵3萬乘樓船戰(zhàn)艦,北渡北海灣再擊高麗,進破泊灼口(今新義州附近),抓獲甚眾,為翌年大規(guī)模進犯作戰(zhàn)作預(yù)備。 六月,唐太宗欲乘高麗困疲之機,于來年出兵30萬一舉滅之。為此他再次招集群臣商討對策。朝議以為,大規(guī)模進軍有必要糧秣足夠,僅依托畜力車運滿意不了需要,有必要造大船施行水運。

七月,唐太宗指令右領(lǐng)擺布府長史強偉于劍南道伐木造艦,艦大者長33米、寬17米。所造艦船沿江而下,自巫峽抵江州、揚州,向東出海集于萊州。八月,唐太宗又命越州督都府及婺、洪等州造海船及雙舫1100艘?!爸菘h督迫嚴(yán)急,民至賣田宅,鬻子女不能供,谷價踴貴,劍外騷然?!毖?、邛、眉三州山僚群起抵擋。唐太宗又命陜州刺史召募勇士,萊州刺史李道裕運貯糧食和器械于烏湖島(今蓬萊縣東北250公里外)以備東伐。 對唐太宗大規(guī)模討伐高麗之舉,在病榻上的房玄齡對他的兒子說;“今日無事,惟東征未已,群臣莫敢諫,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責(zé)?!彼运Р∩蠒骸袄献釉弧悴蝗?,知止不殆。

’陛下威名積德行善,亦可足矣;拓地開疆,亦可止矣。向使高麗違失臣節(jié),誅之可矣;侵?jǐn)_大眾,滅之可矣;它日能為我國患,除之可矣。今無此三條,而坐煩我國,內(nèi)為前代雪恥,外為新羅報仇,豈非所存者小,所損者大乎?愿陛下許高麗自新,焚陵波之船,罷應(yīng)募之眾,天然華夷慶賴,遠肅邇安?!?翌年春,唐太宗病,五月而崩,時年53歲。

第三次東征未竟遂罷。 唐太宗病崩后,其子唐高宗李治汲取了他的教訓(xùn),改取先滅百濟,再滅高麗的戰(zhàn)略,一則孤立較強壯的高麗,二則拓寬了進高麗的通道,先后出兵50萬,征戰(zhàn)10余年,終究取得了平定朝鮮半島的成功。唐高宗將高麗劃分為九都督府,置安東都護府于平壤,由薛仁貴督兵2萬鎮(zhèn)守。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