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稷下道家所推崇的管子中包含哪些思想?

2017-03-11 17:30:51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管子書》相傳為管仲所作。劉向序說:“所?;罩小豆茏訒啡侔耸牌?,太中大夫卜圭書二十七篇,臣富參書四十一篇,射聲校尉立書十一篇

《管子書》相傳為管仲所作。劉向序說:“所?;罩小豆茏訒啡侔耸牌?,太中大夫卜圭書二十七篇,臣富參書四十一篇,射聲校尉立書十一篇,太史書九十六篇,凡中外書五百六十四,以校除復(fù)重四百八十四篇,定著八十六篇。”漢內(nèi)府所藏篇教最多,依定本八十六篇算,其中重復(fù)篇數(shù),總在四倍左右?,F(xiàn)存《管子》分為《經(jīng)言》、《外言》、《內(nèi)言》、《短語》、《區(qū)言》、《雜篇》《管子解》、《管子輕重》八部,《內(nèi)言》亡《王言》、《謀失》兩篇,《短語》亡《正言卜篇,《雜篇》亡《言昭》、《修身》、《問霸》三篇,《管子解》亡《牧民解卜篇,《管子輕重》亡《問乘馬》太輕重》丙、《輕重》庚三篇,計亡失十篇。書中最古部分為《輕言》,但其中底文句有些屬于很晚的時代,從思想內(nèi)容看來,不能看出是齊宣王以前底作品。并且書中底思想很復(fù)雜,新舊材料互混,看來不是出于一人底手筆。大概是稷下先生假托管仲的名字以自尊,而思想上主要的派別屬于道家與法家。故《漢書·藝文志》列入道家類、《隋書·經(jīng)籍志》倒入法家。諸篇中最顯出道家思想底是《心術(shù)》上下篇及《白心》與《內(nèi)業(yè)》二篇?!秲?nèi)業(yè)》解道的意義,《心術(shù)》、《白心》說依道以正名備法。這幾篇恐怕是稷下底道家所傳誦的道經(jīng)。

在《心術(shù)》上篇中可以看出由道轉(zhuǎn)移為法的傾向。如說:“虛無無形謂之道。化育萬物謂之德。君臣父子人間之事謂之義。登降揖讓,貴賤有等,親流之體,謂之禮。簡物小米一道,殺慘禁誅,謂之法。”在另一段又說:“天之道虛其無形。虛則不屈,無形則無所位越。無所位超,故遍流萬物而不變。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得以職道之精。故隱者得也。得也者,其謂所得以然也。以無為之謂道,舍之之謂德,故道之與德無間,故言之者不別也。間之理者,謂其所以舍也。義者,調(diào)各處其宜也。禮以因人之情,緣義之理,而為之節(jié)文者也。故禮者,謂有理也。理也者,明分以逾義之意也。故禮出乎義,義出乎理,理因乎宜者也。法者,所以同出,不得不然者也。故殺慘禁誅以一之也。故事督乎法,法出乎權(quán),權(quán)出乎道。道也者,動不見其形,施不見其德,萬物皆以得,然莫知其極?!边@是明禮義理法皆出于道德,而此道德同體無間,其所以不同只在所舍及所以舍而已?!独献印芬詾椤笆У蓝蟮隆?,這里說道德無間,語辭上雖然有點不同,但終極的原則仍是道?!胺ǔ龊鯔?quán),權(quán)出乎道”,這道是天地之道,不會有過失底,所以底下說,“天之道虛,地之道靜。虛則不屈,靜則不變。不變則無過”。

法本從道出,所以至公無私。君子能抱持這一道以治天下便不致于喪失天下?!缎男g(shù)》說:“是故圣人若天然,無私覆也;若地然,無私載也。私者,亂天下者也。凡物載名而來,圣人因而財之,而天下治;實不傷不亂于天下,而天下治。專于意,一于心,耳目端,知遠(yuǎn)之證。能專乎?能一乎?能毋卜藍而知兇吉乎?能止乎?能已乎?能毋問于人而自得之于己乎?放日,思之。思之不得,鬼神教之。非鬼神之力也,其精氣之極也。”這一段與勝于·庚桑楚》所出老子之言很相近,想是當(dāng)時流傳底道家言。人能得道,一切都可行,知巧也可以舍棄。《白心篇》}說:“孰能棄名與功而還與眾人同?孰能棄功與名而還反無成?”又說:“孰能去辨與巧而還與眾人同道?故日思索精者明益衰;德行修者王道狹;臥名利者寫生危;知周于六合之內(nèi)者,吾知生之有為阻也。”因為“道之大如大,其廣如地,其重如石,其輕如羽”,所以很容易得,容易用。

在同篇里說:“道者,一人用之,不聞有余,天下行之,不聞不足,此謂道矣。小取焉則小得福;大取焉則大得福;盡行之而天下服;殊無取焉,則民反其身不免于賦?!鄙嵋磺幸郧蟮?,就不致于滿,不致于滅亡,而達到虛靜底地位。雖然,道是不可摸捉底,為政者既舍知巧,就不得不正名備法,所以說,“建當(dāng)立有,以靖為宗,以時為寶,以政為儀,和則能久?!苯ㄔO(shè)當(dāng)立在適當(dāng)與有上頭,雖仍以靖為宗,而時與政卻是實在的施設(shè)。注說:“建事非時,雖盡善不成。時為事寶也。政者,所以節(jié)制其事,故為儀。”實際的政事是時間與手段底運用。運用得當(dāng),天下便治了。

所以說,“非吾儀,雖利不為;非吾當(dāng),雖利不行;非吾道,雖利不取。上之隨天,其次隨人。人不倡不和,天不始不隨,故其言也不廢,其事也不隨。原始計實,本其所生;知其象而索其形;緣其理而知其情;索其端而知其名。故苞物眾者,莫大于天地;化物多者,莫多于日月;民之所急,莫急于水火。然而天不為一物枉其時;明君圣人亦不為一人枉其法。天行其所行,而萬物被其利;圣人亦行其所行,而百姓被其利;是故萬物均,既夸眾矣。是以圣人之治也,靜身以待之,物至而名自治之,正名自治之奇,身名廢。名正法備,則圣人無事?!边@尚法正名底思想與慎到底主張相同。總之,棄嗜欲知巧.恬偷無為,正名備法,是稷下道家因倡齊物底論調(diào),進而主張絕圣棄知,專任名法底結(jié)果。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